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社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着规则存在,这些规则以道德、法律、法规或一些不成文协定的形式指导着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但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道德还不足以有力地约束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社会需要更有力的硬性规范去保证秩序的稳定,让社会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因此法治化建设成为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在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法制精神和学科教学目标更好地融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用心思考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在法制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低学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时机和途径很多,本文主要就如何在文本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的问题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编者们从中外古今的名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它们或寓理于事,或寓情于景,都在文字中蕴含着深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教师们只要独具慧眼、善于挖掘,就能从这些佳作中找出能进行法制渗透的要点来。
一、讲解字词时的渗透
低学段的语文教学以字词为主,中国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许多汉字被创造出来之初就已经被赋予了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在讲解生字词之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关于它的信息,在教授生字时讲一讲它的来源,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当然,很多时候还能很好地将法制精神渗透进去。
比如教“孝”字时,可以先讲解字义: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寓意是“一个晚辈背着长辈”,年轻人担负起老人的生活,就是“孝”。在学生理解字义后,教师就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我国历来以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为传统美德,因此有“孝”的说法,不赡养老人是违法行为,现行法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宪法》,之后所有法律名称前均省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善待老人的义务,所以同学们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对待自己的长辈。
再比如讲解“法”字时,可以先组词为“法律”,再深入讲解:左边是三点水,意味着法度公平如水,右边是古字“廌”,它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专门掌管着“公平”,能辨别是非曲直,它会用触角去触碰理屈之人,而且,某市的人大门口就摆着一对,象征着公平公正。这样一讲,学生自然印象深刻,此时教师可以進一步渗透: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性创造,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精神,它能让人得以拥有必要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当受到侵害时能得到保障,我们国家进行法制建设,能让整个社会的人们各扬其能、共同进步。此时便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法”的种子,让他们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讲解文章时的渗透
低学段的文章大多浅显易懂,含义深刻而简洁明了,当教师教到文章重点句子或段落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法制渗透。
比如动物类文章,教师能适时渗透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如《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让孩子们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动物,知道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违法捕杀动物,同时也知道要保护人类和动物们共同的家园,明白非法采伐、破坏环境是违法行为。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环境被破坏有着灾难性的后果。
再比如风土人情类文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大陆小朋友和台湾小朋友是一家人,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所有妄图破坏我国领土完整的行为都违反了《反分裂法》和《国家安全法》,是会被严惩的。
这类可以进行法制渗透的文章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三、不定时穿插式渗透
在低学段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字词句篇,往往也会遇到一些片段式、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师也能在这些知识点上适当作延伸,进行法制教育。
比如讲到“五星红旗”时,如果延伸到了“国徽”、“国歌”,教师就可以告诉孩子们《宪法》中有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规定,让孩子们知道它们都是受到宪法保护,不能随意诋毁、侮辱的,否则便会触犯法律。
又比如提到“拾金不昧”这种美德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告诉孩子们,按现行法律规定,捡到别人的财务拒绝归还并且占有的行为,属于盗窃,是一种违法行为。
再比如临近放学回家时,教师可以用简短的时间强调交通安全,告诉孩子们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乱穿马路、闯红灯这些都是违法违纪行为。
四、课余活动的法制渗透
培养孩子们的法制精神,提高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归根结底是要让他们长大后能结合实际生活懂法、用法,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们在课外活动中更多地接触到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法律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学校里,教师可充分利用班队会课组织学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假期里,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观看CCTV12的《今日说法》等法制相关的节目,让他们提高对法律的认识,解决他们心中的有关法制法律的疑惑。教师还能给孩子们推荐阅读一些有法制教育意义的文章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逐渐明白法律的作用。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不仅要在教学中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实现教学目标,也应当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针对性地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低学段学生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法制观念,使小朋友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在法制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低学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时机和途径很多,本文主要就如何在文本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的问题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编者们从中外古今的名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它们或寓理于事,或寓情于景,都在文字中蕴含着深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教师们只要独具慧眼、善于挖掘,就能从这些佳作中找出能进行法制渗透的要点来。
一、讲解字词时的渗透
低学段的语文教学以字词为主,中国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许多汉字被创造出来之初就已经被赋予了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在讲解生字词之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关于它的信息,在教授生字时讲一讲它的来源,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当然,很多时候还能很好地将法制精神渗透进去。
比如教“孝”字时,可以先讲解字义: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寓意是“一个晚辈背着长辈”,年轻人担负起老人的生活,就是“孝”。在学生理解字义后,教师就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我国历来以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为传统美德,因此有“孝”的说法,不赡养老人是违法行为,现行法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宪法》,之后所有法律名称前均省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善待老人的义务,所以同学们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对待自己的长辈。
再比如讲解“法”字时,可以先组词为“法律”,再深入讲解:左边是三点水,意味着法度公平如水,右边是古字“廌”,它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专门掌管着“公平”,能辨别是非曲直,它会用触角去触碰理屈之人,而且,某市的人大门口就摆着一对,象征着公平公正。这样一讲,学生自然印象深刻,此时教师可以進一步渗透: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性创造,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精神,它能让人得以拥有必要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当受到侵害时能得到保障,我们国家进行法制建设,能让整个社会的人们各扬其能、共同进步。此时便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法”的种子,让他们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讲解文章时的渗透
低学段的文章大多浅显易懂,含义深刻而简洁明了,当教师教到文章重点句子或段落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法制渗透。
比如动物类文章,教师能适时渗透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如《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让孩子们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动物,知道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违法捕杀动物,同时也知道要保护人类和动物们共同的家园,明白非法采伐、破坏环境是违法行为。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环境被破坏有着灾难性的后果。
再比如风土人情类文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大陆小朋友和台湾小朋友是一家人,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所有妄图破坏我国领土完整的行为都违反了《反分裂法》和《国家安全法》,是会被严惩的。
这类可以进行法制渗透的文章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三、不定时穿插式渗透
在低学段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字词句篇,往往也会遇到一些片段式、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师也能在这些知识点上适当作延伸,进行法制教育。
比如讲到“五星红旗”时,如果延伸到了“国徽”、“国歌”,教师就可以告诉孩子们《宪法》中有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规定,让孩子们知道它们都是受到宪法保护,不能随意诋毁、侮辱的,否则便会触犯法律。
又比如提到“拾金不昧”这种美德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告诉孩子们,按现行法律规定,捡到别人的财务拒绝归还并且占有的行为,属于盗窃,是一种违法行为。
再比如临近放学回家时,教师可以用简短的时间强调交通安全,告诉孩子们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乱穿马路、闯红灯这些都是违法违纪行为。
四、课余活动的法制渗透
培养孩子们的法制精神,提高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归根结底是要让他们长大后能结合实际生活懂法、用法,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们在课外活动中更多地接触到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法律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学校里,教师可充分利用班队会课组织学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假期里,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观看CCTV12的《今日说法》等法制相关的节目,让他们提高对法律的认识,解决他们心中的有关法制法律的疑惑。教师还能给孩子们推荐阅读一些有法制教育意义的文章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逐渐明白法律的作用。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不仅要在教学中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实现教学目标,也应当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针对性地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低学段学生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法制观念,使小朋友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