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使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因此,我们需要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生并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立足于真实的生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
关键词:生活、兴趣、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在的人教版教村按生活编排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熟悉各种各样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作为一名一直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我深知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一定要有打动学生自己的真人和真事,让他们有写作的冲动。
一、融入生活,积累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尤其是学生所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的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无话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众所周知,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语言功底薄,生活阅历少,要想让他们写出好文章,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教育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只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他们才有所触动,才能尝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并有所领悟。这样,学生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学生的写作本身是一种生活再现的过程,写作文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如果脱离于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就难以再现生活,写作就成了“编”的场所,甚至是全篇空话、谎话。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获得第一手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注重学生的具实体验,这样的学生就会有感可发,有话可写了。
农村邻里交往,婚庆寿宴,农家节日都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验,并将之整理成文,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作文。又如,参与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乐趣;登高望远,感受美丽可爱的田野风光;与朋友交往,体会真诚的友谊。同时引导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的沮丧,受到误解或打击时的苦闷……,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苦能变成书面表达,就会别致生动,富有风味的文章。
“间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丰富了,作文才会“有米下锅”。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把作文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投入生活,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的笔下才能流淌出潺潺的清泉,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活力。
二、重视情感熏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打动人,首先要靠情感化人,而这种感情源于真实的生活,是心灵最真实的表达,这需要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加以引导,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由“情”入手,打开学生心灵的闸门。在农村,许多为人父母者因为生计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孩子,一年难得与孩子们见上几面。渴望与爸爸妈妈快乐地呆在一起,成了许多农村学生的心愿。我抓住这个切入点,举行了以“父母之爱,永恒的爱”为主题的语文活动,先给学生介绍几则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一次特大的洪灾中,丈夫把妻子高高托起,妻子得救了,而丈夫却永远地离开了;缆车坠落,生死关头,年轻的父母托起不满周年的孩子,孩子成为灾难中唯一的幸存者……接着,我现身说法,谈了自己为人子为人父的理解及感受,故事讲完后,学生身受触动,纷纷讲述自己与亲人的故事,最后是人间最美的亲情促使学生一吐为快,写下了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琐事,关注乡里乡亲,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发现乡村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教师也应教育学生帮助他人,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同时发挥学生感知事物的主体,可布置学生看报刊,看新闻。还可将社会热点引入作文课堂,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作文课上,针对“神州九号”、“神州十号”发射成功组织了专题讨论。作文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情澎湃,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情溢胸中,得心应手,篇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应运而生。
三、多读多写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立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化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用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多读的同时还要多写,勤于动笔,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平时备有随记本,留心收集精彩的词汇、语句、名人名言等。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积极评价,正面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积极的评价,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能给学生以如沐春风之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写作教学中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不写作文的学生写作文,不喜欢写的喜欢写,写得好的更加努力地写。众周所知,农村中学的学生作文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写作文时下不了笔。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评价时坚持以激励为主,找出每个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地肯定,让他们找到自信。我们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在校内,我们评选优秀小作家,办校刊,让优秀的作品在师生中传扬。我们还配合学校的广播室,在课外活动时播讲我们的优秀习作。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并把他们的作品向杂志社推荐。在这其中,我们有很多同学曾经获奖。通过我们的实验,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比以前浓厚了,写作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给学生更多的激励,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喜怒衰乐、酸甜苦辣真实地反映在作文里,这难道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关键词:生活、兴趣、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在的人教版教村按生活编排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熟悉各种各样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作为一名一直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我深知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一定要有打动学生自己的真人和真事,让他们有写作的冲动。
一、融入生活,积累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尤其是学生所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的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无话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众所周知,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语言功底薄,生活阅历少,要想让他们写出好文章,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教育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只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他们才有所触动,才能尝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并有所领悟。这样,学生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学生的写作本身是一种生活再现的过程,写作文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如果脱离于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就难以再现生活,写作就成了“编”的场所,甚至是全篇空话、谎话。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获得第一手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注重学生的具实体验,这样的学生就会有感可发,有话可写了。
农村邻里交往,婚庆寿宴,农家节日都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验,并将之整理成文,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作文。又如,参与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乐趣;登高望远,感受美丽可爱的田野风光;与朋友交往,体会真诚的友谊。同时引导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的沮丧,受到误解或打击时的苦闷……,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苦能变成书面表达,就会别致生动,富有风味的文章。
“间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丰富了,作文才会“有米下锅”。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把作文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投入生活,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的笔下才能流淌出潺潺的清泉,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活力。
二、重视情感熏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打动人,首先要靠情感化人,而这种感情源于真实的生活,是心灵最真实的表达,这需要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加以引导,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由“情”入手,打开学生心灵的闸门。在农村,许多为人父母者因为生计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孩子,一年难得与孩子们见上几面。渴望与爸爸妈妈快乐地呆在一起,成了许多农村学生的心愿。我抓住这个切入点,举行了以“父母之爱,永恒的爱”为主题的语文活动,先给学生介绍几则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一次特大的洪灾中,丈夫把妻子高高托起,妻子得救了,而丈夫却永远地离开了;缆车坠落,生死关头,年轻的父母托起不满周年的孩子,孩子成为灾难中唯一的幸存者……接着,我现身说法,谈了自己为人子为人父的理解及感受,故事讲完后,学生身受触动,纷纷讲述自己与亲人的故事,最后是人间最美的亲情促使学生一吐为快,写下了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琐事,关注乡里乡亲,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发现乡村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教师也应教育学生帮助他人,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同时发挥学生感知事物的主体,可布置学生看报刊,看新闻。还可将社会热点引入作文课堂,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作文课上,针对“神州九号”、“神州十号”发射成功组织了专题讨论。作文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情澎湃,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情溢胸中,得心应手,篇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应运而生。
三、多读多写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立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化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用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多读的同时还要多写,勤于动笔,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平时备有随记本,留心收集精彩的词汇、语句、名人名言等。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积极评价,正面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积极的评价,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能给学生以如沐春风之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写作教学中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不写作文的学生写作文,不喜欢写的喜欢写,写得好的更加努力地写。众周所知,农村中学的学生作文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写作文时下不了笔。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评价时坚持以激励为主,找出每个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地肯定,让他们找到自信。我们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在校内,我们评选优秀小作家,办校刊,让优秀的作品在师生中传扬。我们还配合学校的广播室,在课外活动时播讲我们的优秀习作。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并把他们的作品向杂志社推荐。在这其中,我们有很多同学曾经获奖。通过我们的实验,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比以前浓厚了,写作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给学生更多的激励,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喜怒衰乐、酸甜苦辣真实地反映在作文里,这难道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