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刀手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名叫《剪刀手爱德华》,这次的剪辑专栏,正好借电影的标题一用,顺便借机重新推荐一下刚才提到的那部影片。并非电影如何不朽,而是一个奇怪的念头多年挥之不去: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爱情与憎恨,梦幻与残酷,单纯与伤感,它们是如何造就?
剪刀手,透过技术谈感触,本期开讲。
SciSor 北京人,深受电影毒害并为技术所累,忙碌不停中手脚并用操练多种后期软件,深信技术是艺术的原动力并努力地实践着,实践着……
画面的附加技巧剪辑
电影从1895年发明至今,100多年中,随着电影在表现形式上的发展与进步,电影剪辑的技巧也在不断完善,各种剪辑的技巧相继产生。比如早期的无声电影,在一场戏的结束时画面逐渐由有光亮过渡到完全黑场,这就是最早的淡出效果;同样在一场戏开始时也会用到淡入来表现。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淡出又衍生出了许多相似的画面附加技巧,你还记不记得迪斯尼动画片的结尾,画面总是由一个圆圈逐渐缩小,最后紧紧地框住主角的夸张的表情?没错,这就是后面我们会讲到的附加技巧中的一种,它是随着电影的内容发展出的各种新的表现形式的代表。好了,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
最开始我们先来看看由传统制作工艺发展出来的画面技巧,有时我们也称这种技巧为光学技巧,因为这些都是早期在胶片洗印工艺中利用光化学反应制作完成的。它们包括显、隐、化等,这是附加技巧中最古老,最基础的技术。但同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现在我们走进电影院中真正能见到的却只有这几种基础的技巧。而后面我们讲到的大部分技巧,都只是大量被电视栏目、专题片、科教片所借用,真正的电影却很少使用了。
显和隐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淡入与淡出。显,有时也称作:渐显、渐明、淡入;隐有时又叫:渐隐、渐暗、淡出。其实从字面就很容易理解,这两种方法就是画面在有图像和全黑之间的一个变化过程。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多被使用的一种附加技巧,它就像舞台剧的幕落与幕启一样,可以起到划分场景的作用。
化
化,又叫溶化、溶变、叠化、熔接,它指的是在前一个镜头“渐隐”的过程中,同时后一个镜头在“渐显”出来,直至上一个镜头完全消失,下一个镜头完全出现。在早期胶片洗印工艺中,它是通过将两段胶片叠在一起套印来实现的。这种附加技巧可以使前后衔接生硬的两个镜头显得更加流畅,能够弥补前期拍摄时的“不接戏”的问题。
划(又称划变遮罩)
在影片中 ,前一个镜头画面渐渐划动的同时,后一个镜头渐渐划入,前后两个镜头的衔接是依靠屏幕内容自身“划动”状态来实现的,在文章一开始时迪斯尼动画的图片就是一个例子。划的最基本效果就是一个画面由荧幕的一侧划入,而“挤走”原本的画面。
划的作用是在同一场戏、同一个段落或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中分隔时间和空间,甚至可以分别表现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里所发生的事件,因此“划”比“化”画面信息量更大,可以使节奏更明快,更具视觉冲击力。
甩出、甩入
镜头突然从表现对象上甩开(甩出)或镜头突然从别处甩到表现对象上,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看《恐龙特急可塞号》,里面就大量使用了这种附加技巧。有时甩出、甩入还可以连续使用,它可以用来分离时间和空间,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也可以采取这种技巧来模拟主角的视线移动,也就是主观镜头的一种剪辑技巧。
另外,由于“甩”的过程速度非常快,它比较适合快节奏的影片,同时这种技巧也可以用来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方法是,在回看前后不接戏的素材时,找到摄影师“甩”的镜头,选择画面已经甩模糊的剪辑点,把前后两个模糊的地方使用硬切或熔接的办法组接,此时画面内没有参考点的变化,因此很容易使画面流畅衔接。
翻转画面
它是指一个镜头经过三维空间的翻转换为另一个镜头。这种技巧在电影中常用来表达强烈的剧情反差,但是这种技巧不宜多用,它的形式过于花俏,很容易打乱观众对影片内容的注意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却非常适合快节奏的电视片,比如在当今的文艺晚会(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往届的奥斯卡,格莱美等颁奖晚会),体育转播或专题片等片中非常多见。翻转技巧能使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量。还有,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些作品,也常运用这种技巧来转换场景,可以更加突出滑稽的对比效果。
倒正画面
倒正画面实际上与翻转画面有些类似,区别只是倒正画面是在二维空间内旋转90度或180度。镜头中的人物相继活动,但随着剧情的变化,时间、地点、甚至人物都不相同了,这种组接可以带给观众非常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喜剧、闹剧中较为多见。像欧美的《抢骗》(snatch),还有我国的《疯狂的石头》,都大量使用了这种转接技巧。
定格画面
定格这种附加技巧,是将画面的主体动作突然静止,从而起到强调和渲染某一细节、某一人物的特殊身份等效果,为戏剧情节中某一种特殊内容服务的。比如在许多早期电影中,每当新的一个重要人物出现时,画面会静止,字幕或旁白会解释这个人的姓名与背景,这可以使观众更加清晰地记忆住这个人物。另外,定格也常在一些侦探片中出现,它往往在犯罪证据、犯罪嫌疑人做某些关键举动时静止,从而强调画面重点。
另外,定格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前期拍摄时素材时长不够的不足。如果画面内容允许主体静止不动(例如远景的环境镜头),此时如果素材太少,就可以使画面静止,从而将画面细节更加完善地表现在观众面前。
多画面(多银幕、画幅分割)
多画面就是在同一画幅中展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看作“划”的变种。它可以在同一画幅内展现完全不同的多种内容。
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最经典、也是最成功的例子应该数美国电视剧集《24小时》了,它是以“实时”制这一新鲜元素为看点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每季24集,每集就是实时讲述一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剧情发生时间完全与现实时间同步,观众大呼过瘾。而如果想在这一小时中表达所有主人公的遭遇,就必须要用到多画面来表达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这正是多画面技巧的特点。
多画面技巧常用来表现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比如屏幕一分为二,表现正在通话中的双方的实时反应。
好了,画面的附加技巧剪辑技法,经过罗列大概就是如上几种了。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影片内容的更新,新的技巧还在不断涌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抓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个准则,我们自己也可以把这些基础的技巧进行融合,从而剪出自己的风格。我们下次见!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名叫《剪刀手爱德华》,这次的剪辑专栏,正好借电影的标题一用,顺便借机重新推荐一下刚才提到的那部影片。并非电影如何不朽,而是一个奇怪的念头多年挥之不去: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爱情与憎恨,梦幻与残酷,单纯与伤感,它们是如何造就?
剪刀手,透过技术谈感触,本期开讲。
SciSor 北京人,深受电影毒害并为技术所累,忙碌不停中手脚并用操练多种后期软件,深信技术是艺术的原动力并努力地实践着,实践着……
画面的附加技巧剪辑
电影从1895年发明至今,100多年中,随着电影在表现形式上的发展与进步,电影剪辑的技巧也在不断完善,各种剪辑的技巧相继产生。比如早期的无声电影,在一场戏的结束时画面逐渐由有光亮过渡到完全黑场,这就是最早的淡出效果;同样在一场戏开始时也会用到淡入来表现。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淡出又衍生出了许多相似的画面附加技巧,你还记不记得迪斯尼动画片的结尾,画面总是由一个圆圈逐渐缩小,最后紧紧地框住主角的夸张的表情?没错,这就是后面我们会讲到的附加技巧中的一种,它是随着电影的内容发展出的各种新的表现形式的代表。好了,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
最开始我们先来看看由传统制作工艺发展出来的画面技巧,有时我们也称这种技巧为光学技巧,因为这些都是早期在胶片洗印工艺中利用光化学反应制作完成的。它们包括显、隐、化等,这是附加技巧中最古老,最基础的技术。但同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现在我们走进电影院中真正能见到的却只有这几种基础的技巧。而后面我们讲到的大部分技巧,都只是大量被电视栏目、专题片、科教片所借用,真正的电影却很少使用了。
显和隐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淡入与淡出。显,有时也称作:渐显、渐明、淡入;隐有时又叫:渐隐、渐暗、淡出。其实从字面就很容易理解,这两种方法就是画面在有图像和全黑之间的一个变化过程。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多被使用的一种附加技巧,它就像舞台剧的幕落与幕启一样,可以起到划分场景的作用。
化
化,又叫溶化、溶变、叠化、熔接,它指的是在前一个镜头“渐隐”的过程中,同时后一个镜头在“渐显”出来,直至上一个镜头完全消失,下一个镜头完全出现。在早期胶片洗印工艺中,它是通过将两段胶片叠在一起套印来实现的。这种附加技巧可以使前后衔接生硬的两个镜头显得更加流畅,能够弥补前期拍摄时的“不接戏”的问题。
划(又称划变遮罩)
在影片中 ,前一个镜头画面渐渐划动的同时,后一个镜头渐渐划入,前后两个镜头的衔接是依靠屏幕内容自身“划动”状态来实现的,在文章一开始时迪斯尼动画的图片就是一个例子。划的最基本效果就是一个画面由荧幕的一侧划入,而“挤走”原本的画面。
划的作用是在同一场戏、同一个段落或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中分隔时间和空间,甚至可以分别表现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里所发生的事件,因此“划”比“化”画面信息量更大,可以使节奏更明快,更具视觉冲击力。
甩出、甩入
镜头突然从表现对象上甩开(甩出)或镜头突然从别处甩到表现对象上,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看《恐龙特急可塞号》,里面就大量使用了这种附加技巧。有时甩出、甩入还可以连续使用,它可以用来分离时间和空间,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也可以采取这种技巧来模拟主角的视线移动,也就是主观镜头的一种剪辑技巧。
另外,由于“甩”的过程速度非常快,它比较适合快节奏的影片,同时这种技巧也可以用来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方法是,在回看前后不接戏的素材时,找到摄影师“甩”的镜头,选择画面已经甩模糊的剪辑点,把前后两个模糊的地方使用硬切或熔接的办法组接,此时画面内没有参考点的变化,因此很容易使画面流畅衔接。
翻转画面
它是指一个镜头经过三维空间的翻转换为另一个镜头。这种技巧在电影中常用来表达强烈的剧情反差,但是这种技巧不宜多用,它的形式过于花俏,很容易打乱观众对影片内容的注意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却非常适合快节奏的电视片,比如在当今的文艺晚会(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往届的奥斯卡,格莱美等颁奖晚会),体育转播或专题片等片中非常多见。翻转技巧能使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量。还有,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些作品,也常运用这种技巧来转换场景,可以更加突出滑稽的对比效果。
倒正画面
倒正画面实际上与翻转画面有些类似,区别只是倒正画面是在二维空间内旋转90度或180度。镜头中的人物相继活动,但随着剧情的变化,时间、地点、甚至人物都不相同了,这种组接可以带给观众非常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喜剧、闹剧中较为多见。像欧美的《抢骗》(snatch),还有我国的《疯狂的石头》,都大量使用了这种转接技巧。
定格画面
定格这种附加技巧,是将画面的主体动作突然静止,从而起到强调和渲染某一细节、某一人物的特殊身份等效果,为戏剧情节中某一种特殊内容服务的。比如在许多早期电影中,每当新的一个重要人物出现时,画面会静止,字幕或旁白会解释这个人的姓名与背景,这可以使观众更加清晰地记忆住这个人物。另外,定格也常在一些侦探片中出现,它往往在犯罪证据、犯罪嫌疑人做某些关键举动时静止,从而强调画面重点。
另外,定格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前期拍摄时素材时长不够的不足。如果画面内容允许主体静止不动(例如远景的环境镜头),此时如果素材太少,就可以使画面静止,从而将画面细节更加完善地表现在观众面前。
多画面(多银幕、画幅分割)
多画面就是在同一画幅中展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看作“划”的变种。它可以在同一画幅内展现完全不同的多种内容。
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最经典、也是最成功的例子应该数美国电视剧集《24小时》了,它是以“实时”制这一新鲜元素为看点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每季24集,每集就是实时讲述一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剧情发生时间完全与现实时间同步,观众大呼过瘾。而如果想在这一小时中表达所有主人公的遭遇,就必须要用到多画面来表达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这正是多画面技巧的特点。
多画面技巧常用来表现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比如屏幕一分为二,表现正在通话中的双方的实时反应。
好了,画面的附加技巧剪辑技法,经过罗列大概就是如上几种了。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影片内容的更新,新的技巧还在不断涌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抓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个准则,我们自己也可以把这些基础的技巧进行融合,从而剪出自己的风格。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