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碳”和“炭”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qz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雅各布做梦沿着登天的梯子取得了“圣火”,后人把这神话中的梯子,称为雅各布天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创造出新的“登天”设想:利用碳纳米管制作太空天梯,可以使人类沿着天梯直接从地球通往太空。准备用来制作太空天梯的碳纳米管重量轻,碳原子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力学性能最好的材料。碳纳米管单位质量上的拉伸强度是钢铁的200多倍,远超其他任何材料。此外,用石灰石造纸现在也不是天方夜谭,原理就是将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研磨成超细微粒后吹塑为纸。无论是制作太空天梯,还是用石灰石造纸,这些都离不开碳元素的功劳。
  整个人类文明,可以说就是一个以“碳”为基础的碳基文明。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微生物,因为碳而存活、复制自身。二氧化碳在生命形成之初,就像温室般保存了太阳照到地球的热量,让生命得以生长。可以说,碳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第一步。
  从茹毛饮血到熟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类进化以来,首先学会的是用植物作燃料来取暖和烹煮食物,后来人类利用木炭中的碳作为能源和还原剂还原矿石以获取铜、铁等金属,使人类进入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碳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提供动力的化石能源,碳被人类利用得更充分,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和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这样的碳循环,在工业社会遭到了严重破坏。气候异常和环境恶化迫使我们不断提高对碳的认识,增强碳意识。
  中国古人虽然不知道碳元素,但是,中国古代的木炭种类繁多,它们的生产和应用关乎古人的取暖,关乎古代冶铜、冶铁业的兴起,还关乎古代墓葬型制、雕塑、制墨等领域的发展。透过碳和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
  由恨铁不成钢到百炼成钢
  “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是形容对寄予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而感到不满,希望他变好。为什么“恨铁不成钢”呢?因为从高炉中冶炼出来的是生铁,不是钢。我们通常所说的“钢铁”中的“钢”和“铁”是两回事。钢的性能比生铁优越,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其实,在《后天》等讲述气候危机的灾难电影热映之前,人们对气候变暖等问题还未广泛关注,“碳”和“低碳”,往往只是物理和化学术语,多与钢铁和冶金联系在一起。
  “恨铁不成钢”出自《红楼梦》第九十六回:“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生病,贾母与王熙凤商量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冲喜,以挽救宝玉的生命。贾政也希望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早日康复,成家立业好继承祖业,也同意立即办喜事。
  钢在中国古代非常宝贵,所以才会有“好钢用在刀刃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铁不炼不成钢”的说法。
  “百炼成钢”出自东汉末年“建安七子”陈琳的《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钢)。”这个成语就是比喻人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才可以变得非常坚强。在冶金工业中,炼钢工人要经过辛苦的劳动和复杂的工艺才能把生铁炼成钢。生铁经过反复捶打,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为生铁中的碳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提供条件,固态的碳转化为气态的二氧化碳而散发到空气中,从而降低了含碳量,变得越来越坚韧,变成了钢。
  由“滴水穿石”谈“消失的客珠”
  成语“滴水穿石”所说的“石”通常是指大理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虽然坚硬、不溶于水,但是长期在潮湿环境中,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发生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滴水穿石”就包含了这个化学反应,天长日久,大理石才会被滴穿。
  了解了“滴水穿石”的原理,就可以帮助“诗圣”杜甫解开一个谜团。杜甫在《客从》中记述了一件他迷惑不解和懊恼的事情:“客从南溟来,送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诗的大意是说,从南方来了一位客人,送给我一颗珍珠,珍珠上似乎有字迹,我珍藏在箱子中。过了好久,我打开箱子,却发现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红色的液体,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1000多年前,杜甫就直观描述了珍珠化为“血”的现象,但无法解释其中的奥秘。珍珠之所以消失,这是因为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另外有少量氨基酸和水。正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住的房子漏雨潮湿,竹箱也没有防潮的功能。在潮湿的酸性环境中,珍珠发生了化学变化,转变为酸式盐而溶解,变成了液体。杜甫不知道这些知识,所以会迷惑不解。
  中国古人不仅喜欢佩戴珍珠,而且往往在逝者的口中放入珍珠,让其“含珠九泉”。但是,珍珠容易分解,很难流传百年以上,所以古墓之中很少发现陪葬的珍珠。此外,珍珠佩戴在身上,皮肤不断分泌出油脂与碱性汗液,珍珠的颜色会逐渐变黄、失去光泽,这也是成语“人老珠黄”的来源。
  “滴水穿石”的成因还可以解释一种奇妙的自然景观——溶洞。溶洞中有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和钟乳石。溶洞都分布在由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重新生成碳酸钙,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天长日久在洞顶形成钟乳石,在洞底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就会形成石柱。
  由《石灰吟》看烧制石灰的过程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12岁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但表达了他高尚的情操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还阐述了烧制石灰的过程。   “千锤万凿出深山”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也从侧面说明原料来源主要成分是大理石或石灰石;“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钙),即碳酸钙的分解,生成了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这也是工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粉骨碎身浑不怕”是指将白色块状的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了白色粉末状的熟石灰(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生成碳酸钙(颜色为白色),属于化学变化。建筑工业上常利用石灰浆体的硬化,也就是用这个反应来砌砖砌墙、粉刷墙体;化学上也经常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里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常附有一层白色固体,这种白色固体的形成也是因为发生了这个反应。
  焰火与卖炭翁
  我国古代的炼丹家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木炭、硝和硫磺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火药最初主要用于医药,从其名称中的“药”字可见一斑。在火药中加入发光剂或发色剂,就可以制成瑰丽多彩的焰火。“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爆竹”的化学原料就是火药;隋炀帝也有诗描写焰火,如“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句……可见唐宋时期,中国古人就在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了火药的使用方法。
  不光是由炭制成的火药,炭也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的开头四句,就描写了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伐薪烧炭”是树木燃烧过程,有新物质木炭生成,是化学变化;“满面尘灰烟火色”说的是树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尘,这是一个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两鬓苍苍十指黑”说明了木炭是黑色的。白居易在《和自劝二首》一诗中写道:“日暮半炉麸炭火,夜深一盏纱笼烛。”此处的麸炭就是桴炭,是轻而易燃的木炭。再如,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云:“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成语“雪中送炭”就来源于此诗,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今天,随着电、天然气、沼气、太阳能及其他新能源“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在农村,木炭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随着生态环保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使用木炭差不多成了污染环境的代名词。木炭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只能留在文献中,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留在博物馆的展柜里……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其他文献
普者黑,在彝语里表示“鱼虾多的地方”,它位于滇东南,距丘北县城仅13千米,距昆明280千米。那里是古往今来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有着“世间罕见,国内独一无二的山水田园风光”。  在这片165平方千米的红土地上,256个景观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罗棋布,83个溶洞千姿百态,54个湖泊似珍珠般串串相连,美不胜收。在我国所有喀斯特地貌景区中,唯有普者黑聚集了众多奇峰秀峦、田园荷塘、溶洞暗河及民族风情于广
玛瑶卡、西班牙、拿破仑·波拿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波拿巴”的读音来自当年的玛瑶卡方言。翻开西班牙王室佩德罗三世的档案第二卷,里面就有关于13世纪后期波拿巴家族来自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或者朗格多克省的记载。而那个科西嘉岛出生的拿破仑,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是正宗的法国人后裔。  在欧洲历史进程中,玛瑶卡举足轻重。500年玛瑶卡为古罗马统治,300年被阿拉伯占领,后维金格海盗入侵
传说是民众创作的有关特定人物、地方、物件、习俗的传奇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类传说:某一权威人物下令限期铸钟,工匠们尝试多次却总是功亏一篑,大限将至之际,有女孩子跳入铸造炉,大钟得以铸成。传说以残酷的铸人情节解说着大钟的非凡来历,极度夸张但又不悖情理。事实上,这类传说的产生与中国传统的古钟信仰以及柜关习俗有着直接的关系。  铸钟传说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都市报时的功能性建筑,包括钟楼和鼓楼。鼓
穆斯林一年一度的麦加朝觐即将来临,朝觐的时间是伊斯兰历每年12月的第8日到第12日。为什么穆斯林要朝觐呢?原来,朝觐是穆斯林必做的“五功”之一。  穆斯林的“五功”  伊斯兰教规定,信徒需要做到“五功”,即念功、拜功、斋功、课功和朝功。  念功是指信徒一生必须在完全理解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的基础上念诵《古兰经》;拜功是指信徒应每日礼拜5次,分别在晨、晌、晡、昏、宵5个时间段举行。
每年的9月22日是宣传和倡导保护环境、绿色出行的“世界无车日”,可是,有一种车——虽然也称其为车——却是应该大加提倡的。自行车,这个用两个轮子拼装起来的“玩偶”“不吃草的小毛驴”自发明以来,历经近200年沧桑巨变辉煌依旧,它的生命力到底来自何处呢?也许,正是这两个简朴的轮子在由转动向平动的转换中,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和提升,并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自行车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013年伊始,肆虐我国多个地区的灰霾让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北京城区PM2.5值一度逼近1000,超过世卫组织标准(PM2.5小于10为安全值)几十倍。灰霾为何如此“猖狂”?如何才能让灰霾彻底消散?  我国真是地大雾博,雾产丰富。雾里看花花何处,雾是人“灰”又一年。  ——网友  大风起兮沙飞扬,大雨狂兮人命丧,无风无雨兮灰霾强。漠视环境保护,片面追求GDP
或许是因为青海的山太过高贵、太过雄奇,便是神仙也愿意选其当作栖息人间的领地。譬如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神话体系中,横空出世的莽昆仑便是神人交融的最初圣地。正是从这里开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王母临汉、黄帝创世、大禹治水……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穿过这些混沌的神话,开始普照华夏大地。  不断演绎的西王母神话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事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千百年来
据记载,早在 1596 年,英格兰萨默塞特郡就曾经出现过球状闪电。北宋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一次非常类似球状闪电的过程:雷火从窗子里面穿过来,暴雷过后,木制物品并无损坏,但是银饰却融化了。几百年来,虽然有很多关于球状闪电的目击记录,人们却一直没有揭开这个“幽灵”的面纱。  目击记录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1962 个被调查者中,有 110 个人说自己看到过球状闪电
7月24日凌晨,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消息称,天文学家确认发现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号为开普勒-452b),这是人类在寻找另一颗“地球”的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能够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开普勒-452b位于距地球1400光年的“天鹅座”方向,体积只比地球大60%。公转周期为
2013年9月初,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鄱阳湖开展水面植物调查时,在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湖和大湖池两大核心湖中,均发现了大面积长势良好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植物——水车前草。  这一发现让参与调查的师生兴奋不已,因为受生存环境破坏等的影响,这种珍稀水生植物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已难觅踪影,没想到却在鄱阳湖保护区发现了如此大面积的水车前,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生态环境一哨兵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