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行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效果。
方法: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宫颈上皮瘤患者76例,对这76例患者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76例患者在手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36.12±1.41ml,平均手术时间为10.31±1.21min.患者术后创面结痂平均时间为1.02±0.13周,创面脱痂平均时间为3.12±1.04周,创面痊愈平均时间为11.32±1.192周。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100%。
結论: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低,术后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 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3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98-02
在妇产科临床上,宫颈癌是较为严重的疾病,严重的威胁到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且我国每年宫颈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死亡率非常高。而要有效的预防宫颈癌的发生,需要及早的清除宫颈上皮瘤病变,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针对于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瘤病变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宫颈上皮瘤患者76例,年龄在34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岁。76例患者的妊娠次数为1次到6次之间,平均妊娠次数为3次。其中阴道分娩次数为2次到5次之间,平均阴道分娩次数为1.2次。
1.2 手术方法。在手术之前,需要患者达到以下要求才能够进行手术,患者在经期不能手术,需要在月经干净7天后再进行手术,在手术前2天内患者不能有任何的性生活。具体手术过程如下,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外阴消毒,阴道放置窥阴器曝露宫颈,消毒宫颈及阴道,接通电源,安装电极,对患者行环形电刀切除病灶组织,深度达3至5mm,以一定顺序切割组织,将全部移行区病变组织切割下来,然后,将环形电刀更换为球形电极以电凝止血[1]。在手术期间做好相关的记录,主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2可知,76例患者术后创面结痂平均时间为1.02±0.13周,创面脱痂平均时间为3.12±1.04周,创面痊愈平均时间为11.32±1.192周。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100%。
3 讨论
由于宫颈癌是非常严重的疾病,死亡率高,因此,要想预防宫颈癌,需要及时的清除宫颈上皮瘤病变[2]。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主要针对于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瘤病变进行了临床观察。采用该种手术方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非常的方便和安全。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对患者的安全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二是,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的有效率非常高,能够较为彻底的清除宫颈上皮瘤样变[3]。三是,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对于患者的伤害较小,术中的出血量少,手术时间较短,并且对患者无需进行麻醉,更容易被患者接受[4]。
另外,在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进行宫颈上皮瘤样变的治疗中,需要注意手术的切除范围以及手术的切除深度,如果切除范围和切除深度不合理,容易导致患者手术中出血量的增加,也影响到患者手术之后的恢复,并且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5]。因此,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进行宫颈上皮瘤样变的治疗中,只有切除范围合理,切除深度合理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76例患者在手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36.12±1.41ml,平均手术时间为10.31±1.21min.患者术后创面结痂平均时间为1.02±0.13周,创面脱痂平均时间为3.12±1.04周,创面痊愈平均时间为11.32±1.192周。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100%。由此得出临床结论,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低,术后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华生,曲慧延,夏迎春.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2011,12(01):190-191
[2] 胡淑霞,梅丽.宫颈电环切除术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9):178-179
[3] 苏玲.液基薄层细胞学配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0,11(25):201-202
[4] 何兴华.阴道镜在诊断早期宫颈癌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1(06):156-157
[5] 马金红,鲁菊英.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18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150-151
方法: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宫颈上皮瘤患者76例,对这76例患者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76例患者在手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36.12±1.41ml,平均手术时间为10.31±1.21min.患者术后创面结痂平均时间为1.02±0.13周,创面脱痂平均时间为3.12±1.04周,创面痊愈平均时间为11.32±1.192周。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100%。
結论: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低,术后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 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3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98-02
在妇产科临床上,宫颈癌是较为严重的疾病,严重的威胁到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且我国每年宫颈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死亡率非常高。而要有效的预防宫颈癌的发生,需要及早的清除宫颈上皮瘤病变,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针对于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瘤病变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宫颈上皮瘤患者76例,年龄在34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岁。76例患者的妊娠次数为1次到6次之间,平均妊娠次数为3次。其中阴道分娩次数为2次到5次之间,平均阴道分娩次数为1.2次。
1.2 手术方法。在手术之前,需要患者达到以下要求才能够进行手术,患者在经期不能手术,需要在月经干净7天后再进行手术,在手术前2天内患者不能有任何的性生活。具体手术过程如下,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外阴消毒,阴道放置窥阴器曝露宫颈,消毒宫颈及阴道,接通电源,安装电极,对患者行环形电刀切除病灶组织,深度达3至5mm,以一定顺序切割组织,将全部移行区病变组织切割下来,然后,将环形电刀更换为球形电极以电凝止血[1]。在手术期间做好相关的记录,主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2可知,76例患者术后创面结痂平均时间为1.02±0.13周,创面脱痂平均时间为3.12±1.04周,创面痊愈平均时间为11.32±1.192周。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100%。
3 讨论
由于宫颈癌是非常严重的疾病,死亡率高,因此,要想预防宫颈癌,需要及时的清除宫颈上皮瘤病变[2]。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主要针对于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瘤病变进行了临床观察。采用该种手术方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非常的方便和安全。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对患者的安全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二是,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的有效率非常高,能够较为彻底的清除宫颈上皮瘤样变[3]。三是,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对于患者的伤害较小,术中的出血量少,手术时间较短,并且对患者无需进行麻醉,更容易被患者接受[4]。
另外,在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进行宫颈上皮瘤样变的治疗中,需要注意手术的切除范围以及手术的切除深度,如果切除范围和切除深度不合理,容易导致患者手术中出血量的增加,也影响到患者手术之后的恢复,并且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5]。因此,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进行宫颈上皮瘤样变的治疗中,只有切除范围合理,切除深度合理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76例患者在手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36.12±1.41ml,平均手术时间为10.31±1.21min.患者术后创面结痂平均时间为1.02±0.13周,创面脱痂平均时间为3.12±1.04周,创面痊愈平均时间为11.32±1.192周。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100%。由此得出临床结论,采用超高频电波刀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低,术后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华生,曲慧延,夏迎春.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2011,12(01):190-191
[2] 胡淑霞,梅丽.宫颈电环切除术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9):178-179
[3] 苏玲.液基薄层细胞学配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0,11(25):201-202
[4] 何兴华.阴道镜在诊断早期宫颈癌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1(06):156-157
[5] 马金红,鲁菊英.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18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