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莺鸟的差别
莺鸟是生活在南太平洋岛屿上的一种小鸟,所吃的东西为一种名叫蒺藜的草籽。这种草籽非常坚硬,外表是锋利的硬刺,里面的果肉被一层深深的内核包裹着。看来,莺鸟要将果肉啄食到口,绝非易事。
莺鸟首先把这种草籽顶在地上,不停地拧咬,去掉硬刺;接着将身体顶着岩石,靠上喙用劲,下喙挤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等到最后弄掉外壳大功告成时,全身已经精疲力尽了。在这种小鸟中,能够顽强活下来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都因无法啄开草籽外壳而饿死。
动物学家在对这种鸟类进行研究后惊讶地发现,得以生存下来的莺鸟喙长都达到了11毫米,只有这样才能啄开草籽外壳,吃到果肉;而喙长在10.5毫米以下的莺鸟,却无法将草籽啄开,只得饿死!
其实,我们事业的成败和人生的命运也是由细微的差别决定的。少那么0.5分,可能会使我们在竞赛中榜上无名。差一个0.5秒,可能会让我们在田径场上与金牌擦肩而过。对于莺鸟来说,喙长是天生而成的,无法改变。可我们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不断增加智慧才干,不断加长生存之“喙”,满怀信心地迎接人生一个又一个挑战。
鲨鱼的弱点
鲨鱼极具攻击性,在捕杀猎物时凶悍快捷,被称为“水中之王”。单以它那带着锯齿的牙为例,硬是能将两厘米厚的钢板切开,其锋利程度令人望而生畏。鲨鱼只要一颗牙脱落了,很快又会长出一颗,而且新生的牙齿比起失去的牙齿来要更加锋利。据统计,它一生中新生的牙多达3万颗左右。
不管对方如何强大,鲨鱼也不将其放在眼里。像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也经常遭到它的袭击。鲨鱼行动起来悄无声息,海边游泳的人稍微不留神就会遇上它。一旦被鲨鱼发现,能侥幸逃生者为数极少。
然而,一位名叫罗福特的海洋生物学家却发现了鲨鱼的弱点,认为它其实并不可怕。他研究鲨鱼多年,经常穿着潜水衣与它近距离的接触,可一直相安无事,对方似乎对他的存在一点也不介意。罗福特研究发现,人在见到鲨鱼时,常常因为紧张害怕而引起心脏快速跳动。鲨鱼正是通过这种快速跳动的心脏在水中的感应波,来发现猎物的。所以只要我们见到鲨鱼时心情坦然,毫不惊慌,那么就一定很安全。即使它不小心触到了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发起任何进攻,而是马上游走去寻找它的猎物了。
在人生的征途中,难免会遇上类似鲨鱼这样的困难和危险。然而,正如再凶悍的动物也有它的弱点一样,再大的困难也能找到克服的办法,再大的危险也可以设法加以化解。如果你不敢冒失败的风险,就永远得不到成功的机会。只要我们毫不惊慌,坦然待之,有条不紊地加以处理,最终都能圆满地得到解决。许多时候,使我们陷入困境的只是我们自己。
蜜蜂和蜂蜜
研究表明,蜜蜂要酿出1公斤蜂蜜,必须接触鲜花500万朵,飞行12万~15万次,约36万~4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9~11圈。采回巢的花蜜水分含量高,需要除去3/4的水分才能制成蜜。负责采集的外勤蜂归巢后把花蜜吐给内勤蜂,内勤蜂再将其吐进蜂房里。
在白天的采集任务结束之后,蜜蜂们夜间便忙于加工蜂蜜。它们先把蜂房中的花蜜吸到蜜囊里,随后再吐出咽进120~240次。在唾液和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下,蜂蜜渐渐地酿成了。为了排水,使蜂蜜浓缩,蜜蜂们还得不停地摆动翅膀来扇风。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蜂蜜用蜂蜡盖起来,确保其无菌。
在一生中,一只工蜂能够飞出采蜜的时间仅仅20天左右,可以采集酿出的蜂蜜5~6克,减去消耗,只有3克左右。
显而易见,来之不易的蜂蜜是蜜蜂积极进取、任劳任怨工作态度的结晶。我们能否成功,关键也在于自己的态度。让我们向蜜蜂学习,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为酿造出人生的“蜂蜜”而发奋努力,踏实工作。
“母子鸟”的亲情
在位于地球最北端的格陵兰岛,生活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鸟类。它们母子互相牵挂,千里相随。如果母鸟被逮住,用不了多久,它的“子女”一定会飞来寻找鸟“妈妈”。无论藏在哪里,总要想方设法与其“团聚”。倘若雏鸟被抓,鸟“妈妈”必定四处寻觅。不论带到多远的地方,都会下决心让它回到自己的怀抱。为此,岛上的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母子鸟”。
本来,在长年冰封的北极圈里,岛上的猎人要想逮住母鸟或者雏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千百年来,这里从来没有人去射猎它们。孩子从一懂事起,长辈就会告诫他们,永远都不能做伤害“母子鸟”的事。现在,这种一辈一辈保留下来的传统已经成为格陵兰岛上一条不成文的法律。
“母子鸟”这种千里相随的骨肉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格陵兰岛的居民,受其影响,当地民风淳朴,人际关系十分融洽,大家和睦相处。遇上困难,个个慷慨解囊。岛上的大部分居民还处于半原始的生活状态,因为不愿意骨肉分离,所以他们的家庭大都是几十口人。直到实在住不下了,才恋恋不舍地分开居住。
成功学家安东尼曾经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感恩,才会知恩;知恩,才会报恩,才会知道自己是受惠者。感恩不是单纯的感激话语的表白,也不只是泪流如注的激情表达,而是生命能量的一种积蓄,以及对别人对万物的一种尊重。感恩让人学会储存快乐和积极的信息,记住别人给予的好处,把人与人之间可能随时储存的各种负面信息快速删除掉。“母子鸟”的感恩知恩报恩,令人震撼;它们那种注重亲情、和睦相处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对照那些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不是应该感到羞愧吗?
斑马的死因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它们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而得名。从外表看上去,它貌不惊人,身材极小,然而却是斑马的天敌。在这种身强力壮的马的腿部或者头部,经常可以见到吸血蝙蝠从容不迫地爬来爬去。它们先用尖牙利齿咬破其厚厚的皮肤,然后吸食其血液,一直要到吸饱吸足了才肯罢休,然后心满意足地飞走。等肚子空空如也时,它们又会来找斑马,攀附在它身上进行骚扰。
深受其害的斑马当然不能容忍吸血蝙蝠这样肆无忌惮地进攻和掠夺,它们狂怒地蹦跳,或者拼命地奔跑,可是却无法将其从身上驱赶掉。吸血蝙蝠实在是太小了,而且紧紧地粘贴着斑马的身体,不像虎狼一类的猛兽,可以与它们进行正面的较量抗衡,拼它一个“鱼死网破”。就是在这种暴怒、狂奔和流血之中,斑马无可奈何地丧命了。
动物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斑马这种“庞然大物”来说,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远远构成不了致命的威胁。那么它为何会丢命呢?主要归咎于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的行为,最后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说斑马是给活活气死的,一点也不夸张。
这些顽强的斑马,曾经挺过了难熬的干旱,战胜了致命的天敌,最终却倒在了小小的吸血蝙蝠面前,真是一大“悲剧”。
达尔文说:“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愤怒总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要想尽量避免发脾气,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制怒。在生气时,我们不妨采用“移情法”,借写字、下棋、弹琴、唱歌、赋诗、聊天等其他事情达到移情的目的;或者使用“暗示法”,给自己提出要求,坚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个人的感情;或者运用“旁听法”,听听周围人的劝告,使自己的头脑清醒起来。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有谁没有碰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情?事实上,有时使我们难以成功的并非那些灭顶之灾的挑战,反而是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因为在面对严峻的挑战时,我们能迎难而上,斗智斗勇,结果克敌制胜;而一些绿豆芝麻的小事,却可以腐蚀意志,使人不战而败。我们只有不断地抛弃无益无为之事,减卸包袱和烦恼,才能轻装上阵,走向成功。
莺鸟是生活在南太平洋岛屿上的一种小鸟,所吃的东西为一种名叫蒺藜的草籽。这种草籽非常坚硬,外表是锋利的硬刺,里面的果肉被一层深深的内核包裹着。看来,莺鸟要将果肉啄食到口,绝非易事。
莺鸟首先把这种草籽顶在地上,不停地拧咬,去掉硬刺;接着将身体顶着岩石,靠上喙用劲,下喙挤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等到最后弄掉外壳大功告成时,全身已经精疲力尽了。在这种小鸟中,能够顽强活下来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都因无法啄开草籽外壳而饿死。
动物学家在对这种鸟类进行研究后惊讶地发现,得以生存下来的莺鸟喙长都达到了11毫米,只有这样才能啄开草籽外壳,吃到果肉;而喙长在10.5毫米以下的莺鸟,却无法将草籽啄开,只得饿死!
其实,我们事业的成败和人生的命运也是由细微的差别决定的。少那么0.5分,可能会使我们在竞赛中榜上无名。差一个0.5秒,可能会让我们在田径场上与金牌擦肩而过。对于莺鸟来说,喙长是天生而成的,无法改变。可我们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不断增加智慧才干,不断加长生存之“喙”,满怀信心地迎接人生一个又一个挑战。
鲨鱼的弱点
鲨鱼极具攻击性,在捕杀猎物时凶悍快捷,被称为“水中之王”。单以它那带着锯齿的牙为例,硬是能将两厘米厚的钢板切开,其锋利程度令人望而生畏。鲨鱼只要一颗牙脱落了,很快又会长出一颗,而且新生的牙齿比起失去的牙齿来要更加锋利。据统计,它一生中新生的牙多达3万颗左右。
不管对方如何强大,鲨鱼也不将其放在眼里。像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也经常遭到它的袭击。鲨鱼行动起来悄无声息,海边游泳的人稍微不留神就会遇上它。一旦被鲨鱼发现,能侥幸逃生者为数极少。
然而,一位名叫罗福特的海洋生物学家却发现了鲨鱼的弱点,认为它其实并不可怕。他研究鲨鱼多年,经常穿着潜水衣与它近距离的接触,可一直相安无事,对方似乎对他的存在一点也不介意。罗福特研究发现,人在见到鲨鱼时,常常因为紧张害怕而引起心脏快速跳动。鲨鱼正是通过这种快速跳动的心脏在水中的感应波,来发现猎物的。所以只要我们见到鲨鱼时心情坦然,毫不惊慌,那么就一定很安全。即使它不小心触到了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发起任何进攻,而是马上游走去寻找它的猎物了。
在人生的征途中,难免会遇上类似鲨鱼这样的困难和危险。然而,正如再凶悍的动物也有它的弱点一样,再大的困难也能找到克服的办法,再大的危险也可以设法加以化解。如果你不敢冒失败的风险,就永远得不到成功的机会。只要我们毫不惊慌,坦然待之,有条不紊地加以处理,最终都能圆满地得到解决。许多时候,使我们陷入困境的只是我们自己。
蜜蜂和蜂蜜
研究表明,蜜蜂要酿出1公斤蜂蜜,必须接触鲜花500万朵,飞行12万~15万次,约36万~4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9~11圈。采回巢的花蜜水分含量高,需要除去3/4的水分才能制成蜜。负责采集的外勤蜂归巢后把花蜜吐给内勤蜂,内勤蜂再将其吐进蜂房里。
在白天的采集任务结束之后,蜜蜂们夜间便忙于加工蜂蜜。它们先把蜂房中的花蜜吸到蜜囊里,随后再吐出咽进120~240次。在唾液和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下,蜂蜜渐渐地酿成了。为了排水,使蜂蜜浓缩,蜜蜂们还得不停地摆动翅膀来扇风。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蜂蜜用蜂蜡盖起来,确保其无菌。
在一生中,一只工蜂能够飞出采蜜的时间仅仅20天左右,可以采集酿出的蜂蜜5~6克,减去消耗,只有3克左右。
显而易见,来之不易的蜂蜜是蜜蜂积极进取、任劳任怨工作态度的结晶。我们能否成功,关键也在于自己的态度。让我们向蜜蜂学习,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为酿造出人生的“蜂蜜”而发奋努力,踏实工作。
“母子鸟”的亲情
在位于地球最北端的格陵兰岛,生活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鸟类。它们母子互相牵挂,千里相随。如果母鸟被逮住,用不了多久,它的“子女”一定会飞来寻找鸟“妈妈”。无论藏在哪里,总要想方设法与其“团聚”。倘若雏鸟被抓,鸟“妈妈”必定四处寻觅。不论带到多远的地方,都会下决心让它回到自己的怀抱。为此,岛上的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母子鸟”。
本来,在长年冰封的北极圈里,岛上的猎人要想逮住母鸟或者雏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千百年来,这里从来没有人去射猎它们。孩子从一懂事起,长辈就会告诫他们,永远都不能做伤害“母子鸟”的事。现在,这种一辈一辈保留下来的传统已经成为格陵兰岛上一条不成文的法律。
“母子鸟”这种千里相随的骨肉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格陵兰岛的居民,受其影响,当地民风淳朴,人际关系十分融洽,大家和睦相处。遇上困难,个个慷慨解囊。岛上的大部分居民还处于半原始的生活状态,因为不愿意骨肉分离,所以他们的家庭大都是几十口人。直到实在住不下了,才恋恋不舍地分开居住。
成功学家安东尼曾经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感恩,才会知恩;知恩,才会报恩,才会知道自己是受惠者。感恩不是单纯的感激话语的表白,也不只是泪流如注的激情表达,而是生命能量的一种积蓄,以及对别人对万物的一种尊重。感恩让人学会储存快乐和积极的信息,记住别人给予的好处,把人与人之间可能随时储存的各种负面信息快速删除掉。“母子鸟”的感恩知恩报恩,令人震撼;它们那种注重亲情、和睦相处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对照那些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不是应该感到羞愧吗?
斑马的死因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它们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而得名。从外表看上去,它貌不惊人,身材极小,然而却是斑马的天敌。在这种身强力壮的马的腿部或者头部,经常可以见到吸血蝙蝠从容不迫地爬来爬去。它们先用尖牙利齿咬破其厚厚的皮肤,然后吸食其血液,一直要到吸饱吸足了才肯罢休,然后心满意足地飞走。等肚子空空如也时,它们又会来找斑马,攀附在它身上进行骚扰。
深受其害的斑马当然不能容忍吸血蝙蝠这样肆无忌惮地进攻和掠夺,它们狂怒地蹦跳,或者拼命地奔跑,可是却无法将其从身上驱赶掉。吸血蝙蝠实在是太小了,而且紧紧地粘贴着斑马的身体,不像虎狼一类的猛兽,可以与它们进行正面的较量抗衡,拼它一个“鱼死网破”。就是在这种暴怒、狂奔和流血之中,斑马无可奈何地丧命了。
动物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斑马这种“庞然大物”来说,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远远构成不了致命的威胁。那么它为何会丢命呢?主要归咎于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的行为,最后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说斑马是给活活气死的,一点也不夸张。
这些顽强的斑马,曾经挺过了难熬的干旱,战胜了致命的天敌,最终却倒在了小小的吸血蝙蝠面前,真是一大“悲剧”。
达尔文说:“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愤怒总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要想尽量避免发脾气,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制怒。在生气时,我们不妨采用“移情法”,借写字、下棋、弹琴、唱歌、赋诗、聊天等其他事情达到移情的目的;或者使用“暗示法”,给自己提出要求,坚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个人的感情;或者运用“旁听法”,听听周围人的劝告,使自己的头脑清醒起来。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有谁没有碰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情?事实上,有时使我们难以成功的并非那些灭顶之灾的挑战,反而是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因为在面对严峻的挑战时,我们能迎难而上,斗智斗勇,结果克敌制胜;而一些绿豆芝麻的小事,却可以腐蚀意志,使人不战而败。我们只有不断地抛弃无益无为之事,减卸包袱和烦恼,才能轻装上阵,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