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汤姆去“历险”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目标】
  1. 借助“节选”,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运用默读、浏览、猜读、品读、速读、选读、跳读等方法,展开从节选到整本书的导读过程。
  2. 通过阅读“节选”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要内容。借助整本书目录厘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运用思维导图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由“节选”促发整本书的导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3. 通过阅读初步体会汤姆正直、勇敢、真诚的品质和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特点。从“节选”到整本书,链接生活,读出汤姆。
  【导读过程】
  一、揭示课题,链接封面
  1. 出示封面,捕捉信息。[投影出示:“《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封面]师:仔细观察封面,你从中捕捉到了什么信息?
  2. 聚焦题眼,大胆猜测。齐读课题并思考:课题中除了点明主人翁以外,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关注“历险、节选”这两个词语)请你大胆猜测,汤姆可能经历的历险。
  设计意图:该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渗透读书的方法。整本书导读通常是從封面开始的。很多时候,通过封面的图画、书名、推荐语等,可以知晓故事的主人公,并对故事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猜测,我们要带领学生阅读封面。
  二、品读“节选”,认识人物
  1. 链接目录,寻找“节选”。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节选的这一次历险。(出示整本书目录:用“放大镜”突显目录中的“第三十二章‘快出来!找到他们了!’”)课文节选就来自这个章节。
  2. 默读“节选”,了解情节。默读“节选”,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情节发展图。
  3. 品读“节选”,丰富形象。聚焦人物,再读“节选”,思考: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请用关键词概括,并结合“节选”内容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学生书写的板贴词语随机粘贴在黑板上。
  预设:聪明机智、勇敢、坚强、遇事冷静、有责任心、顽皮、爱吹牛、好显摆等等。
  再读板书并思考:如果将这些词语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师:原来汤姆的人物形象是立体的、多面的。那么在汤姆的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影子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先让学生知晓“节选”来自哪里,在“节选”和整本书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然后聚焦“节选”,关注情节发展,更重要的是以人物形象为焦点展开品读,让学生在真实交流中感受汤姆立体的、多面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读进去”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立体的、多面的个性才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汤姆。而联系生活找“汤姆的影子”,是一个“读出来”的过程,让人物形象显得更接地气,更为丰满。
  三、借助导图,理清关系
  1. 浏览“节选”,梳理人物。师:现在,请大家浏览课文“节选”,边浏览边圈画其中出现的人物名字。想一想这些人物与汤姆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出示模型,绘制导图。出示一张思维导图的模型仔细观察:中间的人物应该是谁?刚才圈出来的这些人与汤姆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确定核心人物后,对这些人物进行分类)
  3. 交流分享,拓展延伸。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班级反馈、补充。
  设计意图:外国名著读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国人名很难读,也很难记住,容易混淆人物关系。通过整理并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导图的绘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将学生的思考具体化地呈现出来,能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的效度。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核心。
  四、聚焦“历险”,激发兴趣
  1. 聚焦“历险”,概括内容。“节选”是汤姆经历的其中一次历险,如果要了解这一次历险的全过程,还得速读“第三十一章?摇?摇?摇?摇找着之后又失踪了”。读完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次历险的主要内容。概括完后,还可以为本次历险拟个小标题。
  2. 借助目录,梳理“历险”。这本小说是围绕“历险”展开的,从目录中你还能找到哪几次历险?(绘制情节流程图)(出示学习单一)
  学习单一:
  根据汤姆历险这条线索,请你整理汤姆的几次历险。
  五次历险分别在第九章、第十三至十四章、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章、第三十一至三十二章、第三十三至三十四章。当学生寻找遇到困惑时,引导他们浏览相关章节来印证。
  3. 激发兴趣,选读历险。你还对哪一次历险充满兴趣,想急着去读一读,请写出自己想读的理由(出示学习单二)。
  学习单二:
  同学们,第四次历险编入了语文课本。那么,你还对哪一次历险充满兴趣,想要急着去读一读呢?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次历险的内容,再提炼小标题,让学生经历“把书读薄”的过程。然后通过链接整本书的目录来寻找另外的几次历险,让学生理清小说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为开启“把书读厚”打下基础。课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去跳读,课上先试着说说自己想读的理由,实际上这就是一次极好的猜读,这样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自然也就唤起了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
其他文献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理性使用教材的一般性说法。但是,怎样使用教材才算得上是用好教材呢?一线教师常存在着诸多困惑,也常见诸多不甚合理的做法。一方面是对于“教材”琢磨得不够,折射出“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于“教学”思考得不深,折射出“行”的问题。笔者以为,“读”可取的态度应该是“琢磨”,而“行”可取的策略可以是“通融”。其根本指向的目标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考”。具
期刊
学会写作、学会记录所思所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作,甚至谈写作色变,他们把写作当成是种负担,写作内容不切合实际,真情实感匮乏,编造虚构的痕迹很重。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写作素材,记录内心感受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写作目的,激发写作兴趣  帮助学生完成从“知之者”到“乐之
期刊
195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以认知为主要线索,将教育目标分成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类,并把知识、理解、应用称为低阶思维,把分析、综合、评价称为高阶思维。国内学界在21世纪前后也将研究视角转向高阶思维,著名学者钟志贤认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主要由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能力构成。当前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是
期刊
数的运算包含了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迁移思想、模型思想等。如何让这些数学关键能力落实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谈谈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  一、融合算法,培养数学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关键能力之一,指的是学生运用运算的知识技能,根据法则和计算律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运用合理的运算方法来
期刊
【编者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一些长课文、难课文。教材主编陈先云说,这是为了满足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需要,为了增强教科书的可操作性,方便教学。统编教材在长课文、难课文的编排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明确了阅读目标与要求,提示了阅读方法或策略。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长、难课文时,应如何吃透教材,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对此话题刊发两篇文章,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期刊
统编版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对课文的“复述”,在对学生进行复述能力的培养上,教材的编排是呈螺旋上升趋势的。那么,如何根据教材中精心準备的故事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呢?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二年级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为复述故事搭建支架  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丰富,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可以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生动的画面,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顺利地融入文本故事中,并为学生搭
期刊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气都能直观地反映大自然的气候、物候变化,其内容和习俗纷繁多彩,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时,可以古诗词教学为载体,恰如其分地嵌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让二者相融相契,美美与共,从而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语文素养得到充分滋养和提升。下面以笔者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课时契入“夏至”节气的内容为例,探讨在古诗
期刊
【编者按】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关注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践行深度学习理念,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为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呢?本专辑这几篇文章围绕“以深度学习助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阐述。  就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培育来看,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低阶思维问题多,良构问题多,就事论事多;高
期刊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全球化、标新立异化的发展背景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的学习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明确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固本培元的基础上,科学融合其他各种文化元素,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植根文本,在识字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植根于文本,将识字教学中对于字义的理解融入文本内容的学习中,避免识字教
期刊
笔者认为,借助课堂前测,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情,从而精准地开展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谈谈如何做好前测,达成精准教学。  一、前测分析,精准定位  为了更好地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在教学前设计了4道前测题目,随机对学校三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抽查,参与前测的人数为43人。具体分析如下。  前测题一,你了解“几分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