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测导航,精准教学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借助课堂前测,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情,从而精准地开展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谈谈如何做好前测,达成精准教学。
  一、前测分析,精准定位
  为了更好地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在教学前设计了4道前测题目,随机对学校三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抽查,参与前测的人数为43人。具体分析如下。
  前测题一,你了解“几分之一”吗?①非常了解,②有点了解,③没听过。回答①的有13人;回答②的有25人;回答③的有5人。前测题二,你能试着写出几个分数吗?说一说它们表示的意思。学生的回答有四种:能写出真分数的有22人;写出假分数的有18人;写出带分数的有1人;有3人写不出分数。其中写出真分数并能正确写出意思的只有16人,占总人数的37.21%,其余的27个学生都无法正确地说出自己写出的分数的意思,占总人数的62.79%。通过前测题一和题二的数据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几分之一有初步的了解,有超过93%的学生能写出分数,但是却有62.79%的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或写出它们的意思。可以发现,学生只是停留在分数的“形”上,而没有真正明白分数的“意”,不知道分数的真正意义,所以写出了各种类型的分数。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弱化分数的读写,将理解分数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为此,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环节一:分一分。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该怎么分?
  环节二:说一说。阴影部分都是图形的1/2吗?
  环节三:折一折。请你们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1/4。
  通过环节一,先让学生感受产生分数的需求;环节二,强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环节三,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对分数的理解。通过前测的导航,设计这三个环节,层层推进,为实施精准教学做铺垫。
  二、横纵对比,把握核心
  1. 纵向对比,把握本质。笔者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在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的教材编排上做了纵向对比,人教版安排了8个课时、苏教版6课时、北师大版5课时,三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都包含了“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三个板块,可以看出这三个板块内容在本单元的重要地位,也是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2. 横向对比,把握起点。笔者再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个版本的“认识几分之一”的相关内容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从认识1/2开始,作为认识几分之一的切入点。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何都是选择以1/2切入教学?笔者进行了前测调查。前测题三:1/2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以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表示及用文字正确表示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60.47%;只画图,没解释正确或文字描述少了“平均分”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1.63%;画图错误、只写出读法、随便写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27.90%。
  可以看出,有60.47%的学生能够利用画图或文字描述准确地解释出1/2的意思,有11.63%的学生虽然没有准确解释出1/2的意思,但对1/2也有一定的理解。只有27.9%的学生无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它的意思。说明大部分学生对1/2并不陌生,也就是对“半个”“一半”的含义有一定的理解,可看出以此为教学起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近,他们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
  再继续横向对比,不同版本教材让学生经历产生1/2的过程也有所不同。北师大版从“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再到分1个苹果”,苏教版从“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再到分1个蛋糕”,它们都能对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唤醒,强化了“平均分”的意识,让学生从整数平均分到分数平均分有平稳的过渡。而人教版直接从平均分1块月饼开始,没有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
  通过横纵对比,可以发现“认识几分之一”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占据核心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产生1/2的教学过程时,要从单元的整体出发,凸显“几分之一”的知识本质,要明确“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要从平均分4个苹果、2个苹果再到平均分1个苹果,让学生从整数到分数感受分苹果的过程。其目的是把握知识起点,让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制造矛盾冲突,充分经历几分之一的产生过程。
  三、聚焦思维,变式提升
  课堂的教学,要找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在丰富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思维上的提升?笔者结合前测题四进行分析。
  前测题四:我们学过的自然数有0、1、2、3……有无穷多个,不够日常使用吗?为什么还要学习分数?说说你的想法。有46.5%的学生说不出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知道学习分数有用,但是其中有16.28%的学生说不出学习分数的价值,只有部分学生能够通过举例子说明学习分数的作用,个别学生能关联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1除以2)。
  基于以上的前测分析,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让学生感受学习分数的价值”,这也是本节课思维的生长点。因此,笔者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设置了一道变式题,让学生感受“变中有不变”。题目如下:如右图所示,以1个小正方形为标准。假如你是设计师,如果黑色方格是一个图形的1/4,请画出这个图形。如果这个黑色的方格是另一個图形的1/6,请画出图形。如果再来一个黑色方块,你能创造出什么分数?
  学生在创造1/4和1/6的过程中发现,为什么同样的1个小正方形,一会儿表示图形的1/4,一会儿表示图形的1/6,变中有不变,都是以这个小正方形为标准,但是总数发生了变化,所以几分之一也发生变化。学生通过画图,发现黑色方块数量变化了,创造的分数也变了,创造出的分数是几分之几,它的分子不再是1了。这为下节课认识几分之几的学习埋下伏笔。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想象作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不断加强学生想象作文训练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水平,从“遐想”“奇思妙想”“畅想”到“科学幻想”的序列化编排,使想象作文的教学更有条理。  一、联系生活,寻找想象之源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主要以
期刊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理性使用教材的一般性说法。但是,怎样使用教材才算得上是用好教材呢?一线教师常存在着诸多困惑,也常见诸多不甚合理的做法。一方面是对于“教材”琢磨得不够,折射出“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于“教学”思考得不深,折射出“行”的问题。笔者以为,“读”可取的态度应该是“琢磨”,而“行”可取的策略可以是“通融”。其根本指向的目标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考”。具
期刊
学会写作、学会记录所思所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作,甚至谈写作色变,他们把写作当成是种负担,写作内容不切合实际,真情实感匮乏,编造虚构的痕迹很重。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写作素材,记录内心感受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写作目的,激发写作兴趣  帮助学生完成从“知之者”到“乐之
期刊
195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以认知为主要线索,将教育目标分成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类,并把知识、理解、应用称为低阶思维,把分析、综合、评价称为高阶思维。国内学界在21世纪前后也将研究视角转向高阶思维,著名学者钟志贤认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主要由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能力构成。当前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是
期刊
数的运算包含了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迁移思想、模型思想等。如何让这些数学关键能力落实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谈谈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  一、融合算法,培养数学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关键能力之一,指的是学生运用运算的知识技能,根据法则和计算律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运用合理的运算方法来
期刊
【编者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一些长课文、难课文。教材主编陈先云说,这是为了满足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需要,为了增强教科书的可操作性,方便教学。统编教材在长课文、难课文的编排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明确了阅读目标与要求,提示了阅读方法或策略。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长、难课文时,应如何吃透教材,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对此话题刊发两篇文章,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期刊
统编版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对课文的“复述”,在对学生进行复述能力的培养上,教材的编排是呈螺旋上升趋势的。那么,如何根据教材中精心準备的故事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呢?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二年级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为复述故事搭建支架  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丰富,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可以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生动的画面,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顺利地融入文本故事中,并为学生搭
期刊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气都能直观地反映大自然的气候、物候变化,其内容和习俗纷繁多彩,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时,可以古诗词教学为载体,恰如其分地嵌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让二者相融相契,美美与共,从而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语文素养得到充分滋养和提升。下面以笔者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课时契入“夏至”节气的内容为例,探讨在古诗
期刊
【编者按】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关注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践行深度学习理念,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为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呢?本专辑这几篇文章围绕“以深度学习助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阐述。  就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培育来看,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低阶思维问题多,良构问题多,就事论事多;高
期刊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全球化、标新立异化的发展背景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的学习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明确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固本培元的基础上,科学融合其他各种文化元素,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植根文本,在识字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植根于文本,将识字教学中对于字义的理解融入文本内容的学习中,避免识字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