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以下几点尝试。
一、从情境中培养
教学情境的创设,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时,课件出示动画蓝猫和淘气来为我们布置教室设计的不同方案,蓝猫设计的颜色较杂乱,淘气设计的有规律,师:你觉得谁设计得更好一些,为什么?通过从逼真的情境、形象化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孩子喜欢的蓝猫、淘气设计方案的对比,创生问题,引出思考,诱发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规律。
从生活实际中提升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立足生活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决定于生活,是从生活教育的基础而言的。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實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模仿为创新。例如“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时、分、秒问题等等,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切身感知了知识,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三、从操作中引发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在“动”中引发创新思维。如: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形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数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操作中引发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谓水到渠成。
四、从游戏中体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游戏教学已逐步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兴趣。在教学中,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游戏教学还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神秘的动力。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以后,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如:①白鸽送信 ,②找朋友,③做小医生,④小蝌蚪找妈妈,⑤开火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悟、创生问题。
五、从讨论中发现
讨论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互相影响、互相感染、形成的热潮突破固有的观念束缚,促使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通过媒体呈现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教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参与,敢于探索发现自己观点和独特见解。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师生总结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当长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教师课件出示 :小红的奶奶养了几百只鸭,想用24米长的纤维网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鸭圈,要想围成的面积最大,真不知怎么围才好,你能帮帮她吗?请同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在院墙中央围一个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36平方米最大。
生2:我们可借一面院墙,围成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64平方米。
生3:靠院墙的两边是7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是10米,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70平方米,比64平方米大。
生4:70平方米不是最大,如果靠院墙的两边各长6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是12米,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72平方米。
生5:我们组是借用两面院墙的一角,设计一个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144平方米。
学生根据老奶奶家的实际情况讨论后设计鸭圈,方法不一,最后生5的设计不仅保证了鸭圈面积最大,而且还对院墙的一角综合利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创造意识得到发展,学习成为富有挑战充满发现的一件乐事。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发展的眼光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乐学、爱学。
一、从情境中培养
教学情境的创设,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时,课件出示动画蓝猫和淘气来为我们布置教室设计的不同方案,蓝猫设计的颜色较杂乱,淘气设计的有规律,师:你觉得谁设计得更好一些,为什么?通过从逼真的情境、形象化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孩子喜欢的蓝猫、淘气设计方案的对比,创生问题,引出思考,诱发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规律。
从生活实际中提升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立足生活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决定于生活,是从生活教育的基础而言的。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實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模仿为创新。例如“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时、分、秒问题等等,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切身感知了知识,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三、从操作中引发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在“动”中引发创新思维。如: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形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数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操作中引发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谓水到渠成。
四、从游戏中体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游戏教学已逐步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兴趣。在教学中,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游戏教学还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神秘的动力。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以后,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如:①白鸽送信 ,②找朋友,③做小医生,④小蝌蚪找妈妈,⑤开火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悟、创生问题。
五、从讨论中发现
讨论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互相影响、互相感染、形成的热潮突破固有的观念束缚,促使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通过媒体呈现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教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参与,敢于探索发现自己观点和独特见解。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师生总结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当长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教师课件出示 :小红的奶奶养了几百只鸭,想用24米长的纤维网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鸭圈,要想围成的面积最大,真不知怎么围才好,你能帮帮她吗?请同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在院墙中央围一个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36平方米最大。
生2:我们可借一面院墙,围成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64平方米。
生3:靠院墙的两边是7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是10米,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70平方米,比64平方米大。
生4:70平方米不是最大,如果靠院墙的两边各长6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是12米,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72平方米。
生5:我们组是借用两面院墙的一角,设计一个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144平方米。
学生根据老奶奶家的实际情况讨论后设计鸭圈,方法不一,最后生5的设计不仅保证了鸭圈面积最大,而且还对院墙的一角综合利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创造意识得到发展,学习成为富有挑战充满发现的一件乐事。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发展的眼光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乐学、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