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自主思考,独立探究;主动钻研,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课的伊始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家住哪里?喜欢你家的房子吗?你知道你家的房子有多大吗?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家的房子有多大?”提到老师家的房子,学生会十分感兴趣,于是我顺势一引出示课件:“瞧,这是老师家的房子,你们能算出我家房子有多大吗?”,期待是最佳状态,学生马上进行大胆地猜测,把握这个导入时机,我让学生依次算出几个房间的面积,最后出现梯形的阳台,“那这个阳台的面积是多大呢?这种图形答面积又怎么算?”随即板书课题。这一环节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使他们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数学、做数学,为进一步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思考,独立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事关教学是否成功。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要尊重学生独立操作实践的情感体验,正视学生个体体验的心理差异和对学习内容的吸收感悟及心理感受。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
例如“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一节可这样进行教学:例1计算 1/2+1/3 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取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这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能对例1的计算进行验算吗?学生们有的用加法验算,有的用减法验算,而用减法验算的学生可能再次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加之经历了异分母加法的探索过程,稍加思索就会找出结果和方法,例2的教学也就自然顺利完成了,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甘当配角,通过两次设疑,让学生在愤悱之态下始终处于探索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主动钻研,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创设宽松自由的民主气氛,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氛围中轻松的探索、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個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四、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消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复习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正方体叠在一起,可以怎么叠?叠出来是什么物体?并布置课外作业:可以回家去叠一叠,看看谁叠得好又多。
当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课的伊始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家住哪里?喜欢你家的房子吗?你知道你家的房子有多大吗?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家的房子有多大?”提到老师家的房子,学生会十分感兴趣,于是我顺势一引出示课件:“瞧,这是老师家的房子,你们能算出我家房子有多大吗?”,期待是最佳状态,学生马上进行大胆地猜测,把握这个导入时机,我让学生依次算出几个房间的面积,最后出现梯形的阳台,“那这个阳台的面积是多大呢?这种图形答面积又怎么算?”随即板书课题。这一环节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使他们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数学、做数学,为进一步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思考,独立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事关教学是否成功。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要尊重学生独立操作实践的情感体验,正视学生个体体验的心理差异和对学习内容的吸收感悟及心理感受。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
例如“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一节可这样进行教学:例1计算 1/2+1/3 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取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这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能对例1的计算进行验算吗?学生们有的用加法验算,有的用减法验算,而用减法验算的学生可能再次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加之经历了异分母加法的探索过程,稍加思索就会找出结果和方法,例2的教学也就自然顺利完成了,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甘当配角,通过两次设疑,让学生在愤悱之态下始终处于探索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主动钻研,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创设宽松自由的民主气氛,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氛围中轻松的探索、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個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四、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消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复习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正方体叠在一起,可以怎么叠?叠出来是什么物体?并布置课外作业:可以回家去叠一叠,看看谁叠得好又多。
当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