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销何错之有?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n80516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致“人员固定,费用居高不下”?
  
  2007年12期《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之三:深度分销是业绩快速成长的不二法宝?》一文,作者以“此一时、彼一时”的论调说明深度分销不合时宜,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不可否认,深度分销需要使用较多的人力,但这并不会必然导致费用居高不下,因为其费用是通过对渠道功能的改造和利润再分配挖潜得来的。
  深度分销把原来的一级经销商转化为配送商,取消批发环节,按区域设置分销商,由厂家业务员直接开发、维护终端。经销商转化为配送中心,基本不需要开发市场,只需按照业务员的订单为分销商送货即可。功能的简化,将减少经销商在市场开发和人员上的投入,厂家就可以降低其单件利润。由于深度分销将带来销量增长,综合来看,经销商的总利润基本不,变或略有增长。
  厂家取消大部分:二批商后,将其中优秀者转化为分销配送商,负责区域配送,兼部分开发市场的功能。这样其销售区域将扩大,单件利润虽然降低,但差额南增量利润弥补,且不再受总经销控制,分销商的积极性怎能不高?
  这是一个各方都会满意的销售模式。
  
  使“变动费用成超级黑洞”
  
  需要强调的是,深度分销不足直销,厂方业务员不参与货款往来,因此不存在“数万元烂账”、也不存在白条拖欠。
  至于“合伙套利”,难度非常高:在深度分销体系里,每花一一分钱都是经过事前申请、事中监控、事后审核评估的,业务员、分销商、配送商、市场部、财务部,五个方面互相监控,不脱几层皮是很难套利的。而且,实行深度分销的市场都是厂家的重中之重,是管理最细的地方,多少双眼睛都盯着,怎能说套就套呢?
  
  现在“不合时宜”?
  
  1、作者认为,“彼一时”的深度分销能够成功,是因为有很好的机遇:
  ▲作者说,“消费行为属渠道主导型,深度分销出去的东西不担心被退同”。
  事实上深度分销的区域都是厂家主导市场,而不是渠道主导市场,销售的都是畅销产品,不存在侥幸心理。作者把当初市场的不规范说成深度分销成功的条件,显然对深度分销有严重误解。
  ▲作者认为,当时市场不成熟,为成功开展深度分销提供了先占先赢、先入为主的机遇。
  笔者在此反问,为何有些企业先进入市场还输了呢?现在成功运用深度分销的企业,难道就是早早地开展深度分销的吗?
  其实,深度分销不适合在新市场上推行,而是要求在成熟市场上开展。因为,新市场需要充分调动经销商的开发积极性,而深度分销恰恰是弱化经销商的功能。而且,深度分销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管理资源,没有销量保证,风险极大。
  因此,“先占先赢”与深度分销很难说有必然联系,更不是深度分销的成功条件。
  2、作者认为,“此一时”的市场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产出于投入”、“做大反而变弱”,再运用深度分销,没戏。
  ▲“竞相投入,优势互抵……深度分销已经蜕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打仗必然有牺牲,市场竞争的本质就是综合实力的比拼,要想保持市场优势,必然需要投入。深度分销是投入最科学、反应最敏捷的销售模式——企业掌控终端,对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保持快速反应,非常有利于防守。它可以限制对手的投入,也可以让对手的投入事倍功半。
  ▲“眼下正值中国产业集中的整合时期,任何时间上、速度上的优势,旦夕之间就会被对手反超。”
  通常,深度分销模式主要应用于成熟市场(尤其是兼并整合后的市场),用以维持高占有率和高周转率。它具有的是管理上的优势,不是速度优势,核心是系统支持,对管理上的投入比对人员上的投入更多,相对难以模仿,反而不易于被对手反超。
  ▲“渠道拥堵日趋严重……消费者不再领情。”
  请问渠道拥堵是深度分销造成的吗?恰恰相反,深度分销使企业更接近终端、更接近消费者,如果深度分销的服务都不能让消费者领情,那么什么渠道模式能做到呢?
  3、作者对未来的销售模式给出了建议——“选择性分销”。
  ▲作者认为,选择性分销的原则是:“渠道深度要与品牌张力保持平衡,品牌张力大,渠道可以深些;品牌张力小,渠道就要浅些”。
  按这一逻辑推理:品牌影响力很小,你就不要做终端了;品牌知名度还没到乡镇,你也不要做乡镇市场了。请问:中国一些本土企业用渠道战胜品牌,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利用渠道优势来弥补品牌劣势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对选择性分销给出的基本方法是:渠道“长短须有度,宽窄要相宜”。
  这“有度”和“相宜”,让想使用“选择性分销”的企业怎样“选择”呢?没有标准的“选择性”,等于“无选择性”,没有标准的“有度”和“相宜”,等于“无度”和“不宜”。所以作者推荐的这种选择性分销,不论对错,都很难适用。
  任何渠道模式都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怎样使用,取决于企业的实力,取决于市场的实际情况,取决于营销人员的运作水平,不能简单定义为对或错。
  
  认清深度分销
  
  笔者认为,深度分销在特定的条件下,优势是很明显的,由其引申出来的“尽量减少渠道环节,深耕终端”的思想永远是对的,无论由厂方人员还是由经销商执行。这个思想与切割市场、切割消费群体有内在的关联。
  当然,深度分销不是一个万能模式,也不是每个企业、每个市场都能适用的,相反,它的使用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1、实行深度分销的市场应是企业的重要市场和成熟型市场(比如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
  2、实行深度分销只能在售点密集的地级以上市场。因为它要求每个售点的拜访周期不能超过6天,如果售点不在一个集中的区域,业务员就无法拜访到位。
  3、实行深度分销有一个前提:产品必须是畅销产品,企业在渠道面前拥有强势地位。因为深度分销要重新分配销售利润,改变渠道功能,让渠道受制于厂家,会受到总经销和大部分批发商的反对,如果产品没有强大的消费者拉力,厂家没有强大的实力,是不可能推行的,勉强推行可能会得到灾难性后果。
  总之,深度分销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渠道运作模式,但它的使用又受很多条件限制,操作起来相当复杂。因此这种模式自提出至今,并没有几家企业真正使用过,但笔者认为,它依然有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执行力不只是下属的问题。他们有效执行某项工作是需要基础与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管理。  这两年,执行力一直是热门话题,有关执行力的书也是大卖特卖。然而很多管理者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员工有效执行某项工作是需要基础与条件的——任务是否明确,目标是否明确,时间是否规定,方法是否清晰,信息渠道是否畅通,事前事中的沟通与交流是否充分,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是否匹配,分工是否恰当,是否进行了授权。
期刊
成也“副业”    冰石啤酒(化名)是中西部地区的无名小厂。它在一无品牌二无资金的情况下,选择高档产品切入市场,竟然在两年时间内成长为当地崛起的一支啤酒新贵。放在当初,营销总监李云(化名)对这个成绩想也不敢想。  当时,这支高档产品,既没有品牌影响力,无法获得区域寡头经销商的青睐,又没有足够的金钱硬砸市场、买店面。而且,广告打出去之后,啤酒经销商无人问津。产品要打入城市市场,而且是打入眼光高的中高
期刊
营销人都知道,经销商月末大规模进货压库,厂家月末大规模紧张出货的现象,仿佛天经地义。  一般来说,完不成任务,经销商短期压力并不大,因为他的库存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他满足了厂家的最低库存要求,厂家对他无限制压货就过分了。  但对厂家在市场一线的营销人员而言,完不成任务,就面临着收入减少、乌纱帽不保的问题。也就是说,短期来讲,厂家的业务员面临的压力与诱惑均大过经销商。因此,他们在月末要与经销商(大户
期刊
市场上每天都充斥着无数的品牌活动,其中不乏创意绝妙者,但又有多少被消费者知道并关注了呢?投入不少,收获不多,这确实让人苦恼不已。问题在哪儿?  无论做什么品牌活动,有两个问题必须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做什么”是为了统一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怎么做”是为了强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强度。前者的关键在于清晰而独特,后者的关键在于执行和传播。  啤酒品牌活动主题日趋同质化,无非借着啤酒节、美食节
期刊
许多受困于业绩增长的大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大区经理定位不当,已成为束缚企业销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模糊的传统角色    定位之一:总部的“传声筒”  当然,没有一个企业会愚蠢到用“传声筒”这个概念表达对大区经理的定位,但很多企业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领导让怎么干就怎么干,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便是他们对大区经理的要求。大区经理没有人权、财权、事权,既管不住业务员的“帽
期刊
很多企业的业务员人手一份巡场路线图,绩效考核中也有对终端巡视量化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比如A业务员负责50个终端,要求其巡查周期为每周两次,每周工作5天,所以就规定其每天按照规定的路线图拜访20个。但在实际操作中,A在每个店的平均拜访时间约为20分钟,路上花费约为5分钟/家,这样拜访一个店需要的时间平均为25分钟,20个店下来需要500分钟;公司每天有晨会和晚会,大约用掉1小时;从办事
期刊
[系列开篇语]  你以为你的上级(销售经理和销售总监们)对渠道都很有概念吗?跨国大公司奉为圭臬的策略,都是金科玉律吗?  渠道管理领域经常被一些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的“教义”所充斥。如果你不能跳出一般销售人员的想法,那你已经淹没在这股“教义”的洪流中,它们左右了你的行为,蒙蔽了你的眼睛。在所谓的“教义”指导下,你耗尽了最后一丝生命和热情,却依然毫无建树,郁闷地结束了营销生涯。  所以,请你现在卷起衣
期刊
找到销售机会,销售就要进展到建立信任阶段。但建立关系,绝不是一吃饭、二找小姐、三桑拿那么简单。因为这个套路单一的下三烂打法,有致命的缺陷。    引子    捷科公司的方威邀请经信银行的客户参观上海通信展览,市场部总监林佳玲成功地获得了崔行长的认可。周锐带领的团队士气正旺,但销售业绩仍然没有起色。周锐回到北京之后继续召开每周的例会。    客户关系的四个阶段    由于压力,周锐恢复了下午喝咖啡的
期刊
中小终端回款的关键往往在于客情,而KA回款的关键,却在于你有没有建立并有效执行与之匹配的标准流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失败的沟通    沟通是一切团队建设和管理行为的基础,甚至“对员工忠诚度能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团队难以达成最佳状态的沟通。  沟通很容易被忽视。这大概有两种情况:要么口是心非,口头重视,但没有从内心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要么沟通能力差,虽然重视,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沟通,如何高效沟通,只能应付了事。  某些销售团队缺乏统一的“语言”,鸡同鸭讲,只是对喊,不是沟通;有的或者开会拖拖拉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