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领会新大纲要求,把握新课程标准,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实验操作的技能”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初中化学教材共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在整个教材中占了重要地位。实验探究既是一种活动方式,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有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现象的,如“蜡烛及燃烧现象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有的是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的;有的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也有培养设计探究实验的;有的是强化实验操作的;还有验证化学原理的等探究活动。教师要认真的分析这些实验探究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周密组织,以取得最好成效。
二、围绕化学实验原理,总结实验操作规律,培养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三个方面。教师应当在每一类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实验围绕“三大原理”进行探索、理解、辨析和归纳,不断提高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一)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在进行每一个化学实验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是什么物质进行反应?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反应时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实质,那么对每次实验的装置和操作就有了理论依据,也为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奠定了基础。(二)装置原理:根据反应原理,让学生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引导:(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初中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高温、通电、加压、催化剂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另外收集气体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长颈漏斗的好处。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三)操作原理: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1)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2)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进行每次实验时,必须让学生明白两方面的问题:(1)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2)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另外教师除了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可以将操作要领编成“口诀”,传授的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牢固。
三、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认真落实学生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进而改进实验。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力求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同时还应对一些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明确实验名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着重让学生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和步骤,然后才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指导:(1)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教师在指导时既要让学生明白每个实验操作所依据的原理,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学会熟练的操作技巧。(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教师在巡视指导中,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情况给学生恰当地揭示观察要点。要善于对学生恰当地启发提问。要善于及时启发学生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3)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理论水平。
四、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定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新课程标准除了演示实验和实验探究活动,还安排了多个家庭小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是要适时布置,合理安排。二是要加强指导,正确点拨。如药品的使用、仪器的替代、操作的方法等等。三是要督查展示,总结成败。四是要拓展补充,自主探究。
一、领会新大纲要求,把握新课程标准,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实验操作的技能”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初中化学教材共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在整个教材中占了重要地位。实验探究既是一种活动方式,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有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现象的,如“蜡烛及燃烧现象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有的是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的;有的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也有培养设计探究实验的;有的是强化实验操作的;还有验证化学原理的等探究活动。教师要认真的分析这些实验探究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周密组织,以取得最好成效。
二、围绕化学实验原理,总结实验操作规律,培养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三个方面。教师应当在每一类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实验围绕“三大原理”进行探索、理解、辨析和归纳,不断提高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一)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在进行每一个化学实验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是什么物质进行反应?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反应时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实质,那么对每次实验的装置和操作就有了理论依据,也为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奠定了基础。(二)装置原理:根据反应原理,让学生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引导:(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初中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高温、通电、加压、催化剂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另外收集气体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长颈漏斗的好处。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三)操作原理: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1)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2)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进行每次实验时,必须让学生明白两方面的问题:(1)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2)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另外教师除了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可以将操作要领编成“口诀”,传授的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牢固。
三、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认真落实学生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进而改进实验。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力求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同时还应对一些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明确实验名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着重让学生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和步骤,然后才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指导:(1)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教师在指导时既要让学生明白每个实验操作所依据的原理,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学会熟练的操作技巧。(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教师在巡视指导中,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情况给学生恰当地揭示观察要点。要善于对学生恰当地启发提问。要善于及时启发学生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3)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理论水平。
四、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定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新课程标准除了演示实验和实验探究活动,还安排了多个家庭小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是要适时布置,合理安排。二是要加强指导,正确点拨。如药品的使用、仪器的替代、操作的方法等等。三是要督查展示,总结成败。四是要拓展补充,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