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中学语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家长制作风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长制作风
  家长制作风可追溯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作为家中的长者掌握经济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主要盛行于封建社会中。家长制源于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等血缘群体和亲缘群体,在母权制和父权制的家庭中,家庭的主要权力集中于家长一人手中,权力不划分,其他成员均须服从家长一人。在家庭中奉行非正式控制原则,无正式规章,靠习惯、习俗等来维持管理与控制。当社会群体规模有所扩大时,此种方式又被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如,手工业作坊、店铺、行会等,而群体或组织的权力又集中于最高领导者手中,是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组织管理方式。封建帝王把国家看成是一家私有,即所谓“家天下”,他们治国常常采用家长式统治的方法。家长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群体规模相对狭小、结构相对简单的传统社会中的一种手工业组织管理方式,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组织的出现,这种管理方式逐渐被淘汰,但它的残余形式仍存在于某些社会和社会组织中。在偏远山区的教师授课中,这种家长制作风就依然普遍存在。
  二、教师家长制作风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是受封建等级制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的。如,《尚书》所记的“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的“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对学生施行体罚。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学生只能恭敬从命,不能反问质疑。在封建社会,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的教育,压抑学生身心的发展。师尊生卑是古代社会师生伦理关系的特点,而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在偏远山区课堂教学中依然有它生存的土壤。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解放,尤其是现在的90后和00后的中学生,他们受社会经济大潮的影响,思想不断地进步和解放,更是不断地形成各种叛逆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迫切。
  然而,在偏远山区,教师授课时总把自己置于学生之上,把自己看作学生的长辈。在课堂上,让学生循规蹈矩,听自己的指挥,不能有些许的放纵,更不能当着其他学生的面挑战教师的权威;否则,就是大不敬,就是坏学生,更是教师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就是重点“培养”对象。这样,如果教师的家长制作风不断受到挑战,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剑拔弩张,师生的矛盾就会白热化,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对抗的课堂气氛,这是一种失控的混乱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气氛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大部分学生不信任教师;教师驾驭课堂困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讨厌上课,注意力分散,课堂秩序一片混乱;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与学的任务常常不能完成;师生都把教与学视为一种精神负担,教学效率低下。这种情形,将本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硬生生地弄得索然无味。学生上语文课就成了一种心灵的煎熬,最终导致教师不能好好教、学生不能好好学的尴尬局面,以至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教师上课是完成职责,学生上课是完成任务,根本就谈不上教学的互动,就更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摒弃家长制作风
  春秋时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关系,是古代的楷模。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的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圣人和大学问家都能摒弃家长制作风,作为一位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解放思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教育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应该改变教育教学的观念,特别是改变山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中传统的家长制作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偏远山区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一贯的家长制作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作为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
期刊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人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就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通过互动式教学来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讲得较多的是师生互动,而忽视了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其实生生互动同样重要。因为学生与学生在互动中能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一、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 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
期刊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是开启心灵的艺术,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养。诗歌在新教材中有较大的比重,而我国又是一个诗歌王国,因此,作文一名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识海中尽情的徜徉,尽情的吸收享受诗歌中洋溢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期刊
情感是语文素养的灵魂,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语文教学中要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宝藏,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  一、探究中驱动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个认识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过程。认识必然和情感相随,而语言训练若离开了情感,便如同失去灵魂一般。因此,我们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学会感受语言、体验情感。
期刊
“老师,来拥抱一下!”在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冬运会赛场上,一个才结束比赛的大男孩,气喘吁吁地朝人群中尚且年轻的女教师跑来并喊道。教师不经意地略微迟疑,随即张开双臂,跟男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周围没有惊呼,没有哄笑,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自然!这是特定场景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头,这是为了庆贺小男子汉在学校运动会男子接力赛中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那个教师是我,那个阳光大男孩是我众多弟子中的“特殊弟子”。  说
期刊
一、什么是作文评价?  作文训练,简单的说不外乎作文布置、作文写作、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几个环节。布置作文以教师为主导,直接命题,或者在教师主导下,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确定作文命题或方向。作文写作是学生以自我为主体,为中心的相对自由而又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思想内容的过程。而作文批改和讲评是教师通过阅读学生作文,揣摩、理解、感受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捉他们在这次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对其写作结果和心
期刊
一、凸显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充分到落实和凸现,既是互动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讲授《祝福》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老师提示,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将鲁四爷和祥林嫂两个角色表现的非常好。表演之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其二人的形象,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十分积极踊跃的进行总结。所以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互动式”教学才能开展。互动式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