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社会热点融入语文教学,是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并分析社会现象,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促进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将社会热点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应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本人从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方面着意思考,谈一谈对此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社会热点;语文教学;学科特征;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360
“教育即生活。”语文教学尤其能体现这一教育理论的科学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外,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以及步入社会的基础;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修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语文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同样要求教师关注社会现实,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并把教学成效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可见,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尊重语文学科特点,把社会热点融入语文教学,是落实语文學科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把社会热点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热点。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知识、思想还是情感,都会在不同体裁、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鲜活的生活印记。我们目前所选用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一项学习任务便是“阅读鉴赏”,语文课堂时间也多用来开展文学作品单篇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阅读鉴赏占据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多,所以如果把学习的内容只是限定在教材所选的文章本身上,只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浅层次把握,而不能联系社会生活深入展开探究,学生就难以切己体察、深刻领悟文本的价值内涵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相反,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的时候善于引入社会生活现象尤其是社会热点,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并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拉进文学与实践的距离,在灵活的知识传授与分析中形成良好的的能力和品格。
记得在讲授《伶官传序》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个观点,我在带领学生分析完课文中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例之后,及时联系“反腐倡廉”的时政热点,通过搜集、列举典型的反腐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看待落马官员的命运起伏?如何理解位高权重之人能力与道德的反差?引导学生从内因的角度分析滋生腐败的“温床”,甚至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换位思考:设想自己如果是案例中的当事人,将如何守志保身?因为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无论是材料展示还是引导启发,老师都能轻松驾驭,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很多学生在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其优秀的思维能力和优良的品格操守;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再比如在讲授《谈中国诗》这篇课文时,我成功地引入了近年来家喻户晓的“中国诗词大会”活动,并列举焦点人物如外卖小哥雷海为、北大博士陈更等大会冠军与中国诗词之间的故事,加深学生对中国诗的认识,并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讲授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时,我组织同学们观看了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以期同学们能在观看视频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明确当代学子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精神;很多学生因此举而深深地记住了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所提的希望:抱定宗旨,砥砺德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鲜活生动的社会热点适时融入课堂,给课堂带来活力,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优秀品格的形成,所以我们要善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热点,让教学活动变得丰富而灵活,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在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突出社会热点。
无论从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宽度着眼,还是从内容的广度来看,语文学科都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因此,开展语文教学离不开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常见的活动可以有诗文朗诵、知识竞赛、演讲大赛、辩论会、舞台剧表演等,当然师生还可以一起努力创新活动方式,如创办读书会、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开设语文论坛关注学习和思想动态,或者组建创作社团,通过各种途径激励学生乐于创作等。只是不管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老师都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突出社会热点,把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开展。社会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丰富而奇妙,他给教学带来了永不枯竭的源泉;立足于活动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比传统课堂一味传授知识要生动、有效得多,它更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引导学生以更灵活的方式去学习、分析和思考,从而与社会同频共振、与生活气息相连,感受“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学科之美。这对于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语文的人文性、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面对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我们开展了线上抗疫主题征文活动、线上视频分享交流活动以及礼赞英雄的故事荟萃活动。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德。还记得在一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上,一位同学分享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白夜行》,当她在谈自己对小说中写到的“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的感想时,她引入了一个月前(2019年10月)轰动社会的北大女孩儿包丽因爱自杀事件,简要评述了这个热点事件,并借机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爱情观,鼓励同学们从积极的角度思考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中的爱情故事,追求健康的爱情生活。虽然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她对爱情的理解不够深刻,但同学们却对她分享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不少同学因此读起了《白夜行》这部小说,还联系现实生活,认真写下了自己的读书笔记。 语文课堂是开放而灵活的,不得不说鲜活的社会热点也是不错的教材。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突出社会热点,也能使教育事半功倍,老师们何乐而不为?
三、在表达交流中强调社会热点的重要性。
“表达交流”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板块的内容,主要是教同学们学习写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一般的写作技巧来指导学生写作,还要善于引入社会热点并强调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适应高考形式的需要,也是实现语文学科社会功用、体现语文实践性的需要。把社会热点融入写作教学,既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从而创新写作内容,写出新颖的好文章,也能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以及分析、认知社会热点事件的能力,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直接的影响,能够促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例如,在讲述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针对选取立论的角度、學习论证、选择和使用论据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围绕新冠肺炎的热点事件分别选取了与之相关的材料辅助教学。在讲“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时,我巧妙的从新冠肺炎引发的思考作为导语入题:“面对新冠肺炎的爆发,有人悲叹病毒肆虐、吞噬生命的可怕,有人讴歌抗疫战士罔顾安危、逆行出击的品格,有人问责官员干部履职不力、责任意识淡薄,也有人警醒人类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得到的答案也是不同的,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要学会多思善想,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选取立论的角度。”这则导语,在引导学生明白立论要多思善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的同时,抓住了学生对时政热点、最新材料的注意力,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又通过对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一些写作素材和优美句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写作话题的感受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多思善想是立论的第一步,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选取一个最佳角度来完成写作。”这个结论。在讲授“学习论证”这一部分,我先通过人类食用蝙蝠的热门事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社会热点的新颖性、典型性来强调例证法的好处和基本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地选取新鲜素材,善于运用例证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样,关于论据的选择问题,我在系统讲授选择论据的相关要求之后,通过实例对比,尤其是列举在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如何以宽容的精神不计前嫌,协助西方国家抵抗疫情展现大国形象的事实,帮助学生分析、领悟知识要点,效果很不错。
新鲜的素材走进写作课堂,给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学生表达的信心,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当然,其在应试中带来的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
四、抓住契机,把社会热点纳入教书育人的轨道。
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灵活的,教育的时机也一样,不囿于一时一处。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施展教育,教育工作会开展得更见自然和高效。把社会热点纳入教书育人的轨道,我们还要善于抓住契机。例如,针对大事件,我们可以借助班会做系列主题教育。立足此次疫情来看,我们可以开展以奉献、责任、感恩、珍惜、人和等系列主题班会,抓住社会事件的时效性,趁热打铁及时育人。还记得4月15日,在等待的近三个月的时间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返校复课的好日子。当师生戴着口罩走进教室,只见上学期放假前后黑板上写下的“2020新年快乐!”的字样依然醒目!一别数月,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抗疫大战之后,大家重逢于此,内心感慨不已!我心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吧,于是就从教室的板报说起,做了一个简短的即兴演讲,感叹抗疫这段沉重的历史,感恩了逆行英雄们的善行义举,表扬了同学们的上网课期间的努力,并呼吁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未来能担起新一代青年应有的责任而打实基础。同学们在我真诚、动容的演说之下,沉默了片刻;可是我却分明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坚定的神色!
教育,不是机械的流水作业;教材,也不仅仅是散发着墨香的书本。语文课堂是育人的沃土,也是艺术的殿堂,把社会热点融入语文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使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的作用下实现良性循环,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的使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还需要老师们在教育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长书,董庆进.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教学及相关社会热点审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9,17(05):1-6.
[2]时剑波.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J].中国教师,2019(06):72-74.
[3]姚攀. 中学新闻教学之弱化与改进[D].首都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社会热点;语文教学;学科特征;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360
“教育即生活。”语文教学尤其能体现这一教育理论的科学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外,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以及步入社会的基础;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修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语文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同样要求教师关注社会现实,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并把教学成效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可见,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尊重语文学科特点,把社会热点融入语文教学,是落实语文學科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把社会热点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热点。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知识、思想还是情感,都会在不同体裁、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鲜活的生活印记。我们目前所选用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一项学习任务便是“阅读鉴赏”,语文课堂时间也多用来开展文学作品单篇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阅读鉴赏占据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多,所以如果把学习的内容只是限定在教材所选的文章本身上,只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浅层次把握,而不能联系社会生活深入展开探究,学生就难以切己体察、深刻领悟文本的价值内涵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相反,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的时候善于引入社会生活现象尤其是社会热点,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并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拉进文学与实践的距离,在灵活的知识传授与分析中形成良好的的能力和品格。
记得在讲授《伶官传序》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个观点,我在带领学生分析完课文中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例之后,及时联系“反腐倡廉”的时政热点,通过搜集、列举典型的反腐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看待落马官员的命运起伏?如何理解位高权重之人能力与道德的反差?引导学生从内因的角度分析滋生腐败的“温床”,甚至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换位思考:设想自己如果是案例中的当事人,将如何守志保身?因为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无论是材料展示还是引导启发,老师都能轻松驾驭,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很多学生在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其优秀的思维能力和优良的品格操守;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再比如在讲授《谈中国诗》这篇课文时,我成功地引入了近年来家喻户晓的“中国诗词大会”活动,并列举焦点人物如外卖小哥雷海为、北大博士陈更等大会冠军与中国诗词之间的故事,加深学生对中国诗的认识,并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讲授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时,我组织同学们观看了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以期同学们能在观看视频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明确当代学子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精神;很多学生因此举而深深地记住了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所提的希望:抱定宗旨,砥砺德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鲜活生动的社会热点适时融入课堂,给课堂带来活力,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优秀品格的形成,所以我们要善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热点,让教学活动变得丰富而灵活,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在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突出社会热点。
无论从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宽度着眼,还是从内容的广度来看,语文学科都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因此,开展语文教学离不开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常见的活动可以有诗文朗诵、知识竞赛、演讲大赛、辩论会、舞台剧表演等,当然师生还可以一起努力创新活动方式,如创办读书会、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开设语文论坛关注学习和思想动态,或者组建创作社团,通过各种途径激励学生乐于创作等。只是不管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老师都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突出社会热点,把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开展。社会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丰富而奇妙,他给教学带来了永不枯竭的源泉;立足于活动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比传统课堂一味传授知识要生动、有效得多,它更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引导学生以更灵活的方式去学习、分析和思考,从而与社会同频共振、与生活气息相连,感受“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学科之美。这对于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语文的人文性、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面对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我们开展了线上抗疫主题征文活动、线上视频分享交流活动以及礼赞英雄的故事荟萃活动。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积极的价值观教育,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德。还记得在一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上,一位同学分享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白夜行》,当她在谈自己对小说中写到的“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的感想时,她引入了一个月前(2019年10月)轰动社会的北大女孩儿包丽因爱自杀事件,简要评述了这个热点事件,并借机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爱情观,鼓励同学们从积极的角度思考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中的爱情故事,追求健康的爱情生活。虽然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她对爱情的理解不够深刻,但同学们却对她分享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不少同学因此读起了《白夜行》这部小说,还联系现实生活,认真写下了自己的读书笔记。 语文课堂是开放而灵活的,不得不说鲜活的社会热点也是不错的教材。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突出社会热点,也能使教育事半功倍,老师们何乐而不为?
三、在表达交流中强调社会热点的重要性。
“表达交流”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板块的内容,主要是教同学们学习写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一般的写作技巧来指导学生写作,还要善于引入社会热点并强调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适应高考形式的需要,也是实现语文学科社会功用、体现语文实践性的需要。把社会热点融入写作教学,既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从而创新写作内容,写出新颖的好文章,也能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以及分析、认知社会热点事件的能力,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直接的影响,能够促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例如,在讲述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针对选取立论的角度、學习论证、选择和使用论据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围绕新冠肺炎的热点事件分别选取了与之相关的材料辅助教学。在讲“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时,我巧妙的从新冠肺炎引发的思考作为导语入题:“面对新冠肺炎的爆发,有人悲叹病毒肆虐、吞噬生命的可怕,有人讴歌抗疫战士罔顾安危、逆行出击的品格,有人问责官员干部履职不力、责任意识淡薄,也有人警醒人类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得到的答案也是不同的,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要学会多思善想,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选取立论的角度。”这则导语,在引导学生明白立论要多思善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的同时,抓住了学生对时政热点、最新材料的注意力,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又通过对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一些写作素材和优美句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写作话题的感受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多思善想是立论的第一步,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选取一个最佳角度来完成写作。”这个结论。在讲授“学习论证”这一部分,我先通过人类食用蝙蝠的热门事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社会热点的新颖性、典型性来强调例证法的好处和基本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地选取新鲜素材,善于运用例证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样,关于论据的选择问题,我在系统讲授选择论据的相关要求之后,通过实例对比,尤其是列举在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如何以宽容的精神不计前嫌,协助西方国家抵抗疫情展现大国形象的事实,帮助学生分析、领悟知识要点,效果很不错。
新鲜的素材走进写作课堂,给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学生表达的信心,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当然,其在应试中带来的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
四、抓住契机,把社会热点纳入教书育人的轨道。
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灵活的,教育的时机也一样,不囿于一时一处。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施展教育,教育工作会开展得更见自然和高效。把社会热点纳入教书育人的轨道,我们还要善于抓住契机。例如,针对大事件,我们可以借助班会做系列主题教育。立足此次疫情来看,我们可以开展以奉献、责任、感恩、珍惜、人和等系列主题班会,抓住社会事件的时效性,趁热打铁及时育人。还记得4月15日,在等待的近三个月的时间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返校复课的好日子。当师生戴着口罩走进教室,只见上学期放假前后黑板上写下的“2020新年快乐!”的字样依然醒目!一别数月,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抗疫大战之后,大家重逢于此,内心感慨不已!我心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吧,于是就从教室的板报说起,做了一个简短的即兴演讲,感叹抗疫这段沉重的历史,感恩了逆行英雄们的善行义举,表扬了同学们的上网课期间的努力,并呼吁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未来能担起新一代青年应有的责任而打实基础。同学们在我真诚、动容的演说之下,沉默了片刻;可是我却分明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坚定的神色!
教育,不是机械的流水作业;教材,也不仅仅是散发着墨香的书本。语文课堂是育人的沃土,也是艺术的殿堂,把社会热点融入语文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使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的作用下实现良性循环,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的使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还需要老师们在教育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长书,董庆进.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教学及相关社会热点审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9,17(05):1-6.
[2]时剑波.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J].中国教师,2019(06):72-74.
[3]姚攀. 中学新闻教学之弱化与改进[D].首都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