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美好的东西。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把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小学音乐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趣味教学,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师生关系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受到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在当今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目的,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的特点,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而且对学生走向社会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有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建立在工作关系基础之上的。师生关系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其它方面师生关系的基础,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可以教师或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它对教育工作效率能产生直接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又是建立在道德关系基础之上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关系是社会道德关系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道德关系对于协调师生关系中的工作关系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尊师爱生是师生间道德关系最准确、最适当的概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最重要的品德,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在正确育人观的指导下,把握好学生的发展方向。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要求,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和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音乐氛围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不仅指课堂的氛围,还包括课外。利用课间、广播、多媒体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利用幻灯片、投影仪、VCD或定期讲座等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并在学校橱窗、教室内外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个人才艺展、集体文艺汇演、音乐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潜移默化,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内则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这样,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两者结合构建成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学生兴趣自然高涨。
三、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不是少数几个艺术专业人才。有位音乐家曾说过:“创造音乐美感的愿望实际上是器乐教学中的惟一有效的动机,假如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学习的意志。”在器乐教学中,我们要以音乐本身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作为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感受力,让音乐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每次演奏带来的美感和内心的喜悦,从而使学生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去克服学习困难。而其中演奏技巧的学习则可看成是一种“顺带”解决的问题,不要用专业的水平去要求学生。小学器乐教学并非是一种终结化、专业化的活动,而是普及化、大众化的教学活动,应为学生终生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通过我们在有限的时空下的教学与引导能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还能保持对器乐的热爱,这无疑是最成功的教学精选乐器及练习曲目,巩固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常见的乐器可分两大类:儿童节奏打击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乐器。一般说低年级以儿童打击乐器为主,如:木鱼、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让学生通过敲击、拍打、摇动等方法,使乐器发出声音,指导他们为课本歌曲配上打击乐,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相互协调的能力;到了中高年级和初中,可逐步加入有固定音高的竖笛、口琴等简易乐器,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学生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有优于别人的愿望,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培养学生器乐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适时引入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将器乐训练与歌曲演唱、律动、唱游、歌表演相结合,给学生表现、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听、唱、奏、动中感受乐曲旋律的强弱规律;还可采用齐奏、轮奏、重奏、领奏、伴奏等多种形式,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在班队活动以及校内校外的各种形式的文娱表演与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当他们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肯定,不仅他们的自信心得到锻炼和加强,而且也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促使他们产生克服困难、继续学习的内驱力,对器乐教学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学习器乐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美好的东西。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把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小学音乐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趣味教学,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师生关系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受到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在当今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目的,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的特点,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而且对学生走向社会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有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建立在工作关系基础之上的。师生关系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其它方面师生关系的基础,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可以教师或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它对教育工作效率能产生直接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又是建立在道德关系基础之上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关系是社会道德关系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道德关系对于协调师生关系中的工作关系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尊师爱生是师生间道德关系最准确、最适当的概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最重要的品德,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在正确育人观的指导下,把握好学生的发展方向。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要求,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和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音乐氛围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不仅指课堂的氛围,还包括课外。利用课间、广播、多媒体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利用幻灯片、投影仪、VCD或定期讲座等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并在学校橱窗、教室内外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个人才艺展、集体文艺汇演、音乐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潜移默化,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内则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这样,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两者结合构建成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学生兴趣自然高涨。
三、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不是少数几个艺术专业人才。有位音乐家曾说过:“创造音乐美感的愿望实际上是器乐教学中的惟一有效的动机,假如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学习的意志。”在器乐教学中,我们要以音乐本身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作为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感受力,让音乐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每次演奏带来的美感和内心的喜悦,从而使学生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去克服学习困难。而其中演奏技巧的学习则可看成是一种“顺带”解决的问题,不要用专业的水平去要求学生。小学器乐教学并非是一种终结化、专业化的活动,而是普及化、大众化的教学活动,应为学生终生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通过我们在有限的时空下的教学与引导能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还能保持对器乐的热爱,这无疑是最成功的教学精选乐器及练习曲目,巩固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常见的乐器可分两大类:儿童节奏打击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乐器。一般说低年级以儿童打击乐器为主,如:木鱼、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让学生通过敲击、拍打、摇动等方法,使乐器发出声音,指导他们为课本歌曲配上打击乐,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相互协调的能力;到了中高年级和初中,可逐步加入有固定音高的竖笛、口琴等简易乐器,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学生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有优于别人的愿望,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培养学生器乐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适时引入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将器乐训练与歌曲演唱、律动、唱游、歌表演相结合,给学生表现、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听、唱、奏、动中感受乐曲旋律的强弱规律;还可采用齐奏、轮奏、重奏、领奏、伴奏等多种形式,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在班队活动以及校内校外的各种形式的文娱表演与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当他们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肯定,不仅他们的自信心得到锻炼和加强,而且也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促使他们产生克服困难、继续学习的内驱力,对器乐教学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学习器乐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