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茶宴面面观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紅。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唐]鲍君徽《东亭茶宴》
  前一段时间,到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先生家去串门,闲谈中聊起了旧时的文人雅集。珩翁大作《故人故事》中,收录有《文人雅集的最后一瞥》—文,我很早就认真拜读过。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听老先生再聊上一番,我对于旧时的文人雅集更是心向往之了。
  雅集,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一种聚会方式。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古代雅集仍然很多。例如,汉代的梁园雅集、西晋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的兰亭雅集、宋代的西园雅集,等等。按珩翁的总结,举办雅集的首要条件便是商定一个明确的主题。换言之,雅集不同于一般的遥宴会饮,总要有一个因由。大体而言,总逃不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八个字。
  旧时的雅集,今日生活中仍留有些影子。丹青切磋,可称为笔聚。棋友手谈,可称为棋局。饮茶啜茗,可称为茶会。说起“茶会”二字,其实是比较晚近的说法。唐代很少称“茶会”,而大多是叫“茶宴”。这是一个规范的称呼,专指以茶为主题而举办的雅集活动。
  唐代茶诗中,有数首都以“茶宴”为题。其中鲍君徽的《东亭茶宴》,颇有一些难得之处。总结起来,一是作者难得,二是内容难得,三是立意难得。所以这首茶诗,也成为了解唐代茶事雅集的重要材料。
  一、作者简述
  这首诗的作者鲍君徽,字文姬,为鲍徵君之女。唐代茶诗虽多,但由女性书写者极少,这便是第一难得之处了。
  唐代女诗人,并没有开宗立派的名流,也没有独领风骚的大家。甚至这些女诗人的作品,也罕见流传千古的绝唱、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作为唐代诗歌百花圃中的一簇奇葩,却以其独特的芳馨令人神往心驰。
  现存的近五万首唐诗中,女诗人的诗作有近七百首。《全唐诗》所录的两千多诗人中,光有姓名、事迹可考的女诗人即达一百二十余人。女诗人当中,有深居皇宫的皇后、公主、嫔妃、宫娥,也有待字幽闺的名媛、独守空房的思妇,有远离尘世的尼姑道士,甚至还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妓。除此之外,唐代宫廷中还有一批专职写作的女诗人。她们随皇帝游宴赋诗,奉制唱和,留下了不少诗坛佳话。《东亭茶宴》的作者鲍君徽,就是一名宫廷女诗人。
  《全唐诗》鲍君徽小传中记载:“鲍君徽,字文姬。鲍徵君女,善诗,与尚宫五宋齐名,德宗尝召入宫,与侍臣赓和,赏赉甚厚。”
  这里讲的“五宋”,是当时以诗闻名的宋氏五姐妹。贝州宋庭芬,是大诗人宋之问的后裔。他生有五女,即若莘、若昭、若伦、若宪与若荀,史书中说他们:“皆聪慧,庭芬始教以经艺,既而课为诗赋,年未及笄,皆能属文。”也就是说,宋氏五姐妹都是极其聪明又受到良好教育的才女。五人当中,若莘、若昭“文尤淡丽”,若莘作《女论语》十篇,若昭为之注释,名声大振。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将宋氏五姐妹推荐给皇帝。德宗亲试五姐妹之才,先“试以诗赋”,再“兼问经史中大义”。宋氏五姐妹对答如流,唐德宗不由得“深加赏叹”。自此,宋氏五人被留在宫中,加入宫廷日常诗会中,世人合称“五宋”。《全唐诗》中所讲“与尚宫五宋齐名”,是对于鲍君徽诗歌水平的极大肯定。
  鲍君徽因才华人宫,可谓一步登天。但她却不是爱慕虚荣的女性,对于宫廷生活也不留恋。她在人宫仅一百多日后,便以奉养老母为名上书要求归家。从《全唐诗》收录的她的《乞归疏》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到这位女诗人的家庭情况与个人操守。
  鲍君徽先说“幼鲜昆季,长失椿庭,室无鸡黍之餐,堂有垂白之母”。昆季,就是兄弟。椿庭,代指父亲。由此可知鲍君徽家境贫苦,她本人缺少兄弟相护,也丧失父亲的关爱,只剩下老母亲一人而已。虽然“幸遇圣明,诏臣吟咏,一入御庭,百有余日,弄文舞字,上既以洽明圣之欢心,搦管挥毫,下既以倡诸臣之赓和”,但这眼前的繁华荣耀并没有使她沉迷。鲍君徽接着说:“惟是(炏+卂)然老母,置诸不问,岂为子女者恝然若是耶!臣一思维,寸肠百结。……得赐归家,以供甘旨。”她不像尚宫五宋那样决心“以学名家”,而是一心要归家养母。
  最后,鲍君徽补充了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则老母一日之余生,即陛下一日之恩赐也。”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德宗别无选择,只能放鲍君徽归家养母。在这一点上,鲍君徽比宋氏五姐妹明智许多。她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富贵荣华名望只是过眼烟云。女子处于深宫,受宠也便是招忌的开始。尚宫五宋留在宫中,却都没有得到善终。最后一个幸存者宋若宪,也因小人陷害而被唐文宗赐死。作为一位平民才女,鲍君徽比尚宫五宋看得更加深远。
  二、题目详解
  这篇《乞归疏》,也可作为解读《东亭茶宴》一诗的重要参考资料。首先,既然鲍家贫穷到“室无鸡黍之餐”的程度,那么自然不可能再有余力去参加或举办茶宴。换言之,鲍君徽茶诗中的内容,记录的一定是宫廷茶宴的场景。这也便是我所讲的本首茶诗内容的难得之处。
  唐代诗歌中的茶宴,大部分都是文人的雅集活动。例如唐代大历年问的诗人钱起,曾写有一篇七言绝句《与赵莒茶宴》,堪称茶诗中的经典之作。抄录原文如下: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代另一位诗人李嘉事占,也曾写有《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诗中有“幸有茶香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两句。由此可见,唐代文人送行也可以办成茶宴。
  除去诗,还有文。唐代诗人吕温,比钱起生活的年代稍晚。他是唐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说道:“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禊饮,是农历三月问的一种民俗活动。本是饮酒,但这次大家提议“茶酌而代”。由此可见,茶宴也可以是对于酒宴的改良。茶与酒不同,虽“不令人醉”,却能“微觉清思”。那种饮茶后带来的精神愉悦感,诗人感觉是“五云仙浆”也比不了的。   钱起、吕温等人,都是科举出身。他们在挑灯夜战时,经常会选择有约束力的飲品——茶,既缓解疲劳,又提神醒脑。因此,唐代文人活动中,茶宴开始出现,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钱起等人的诗文,让我们对于唐代文人的茶宴有了较多了解。倒是内廷宫闱,殿宇重重,等级森严,个中秘闻,绝非常人可知。唐代宫廷茶宴,到底如何举办,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要从这首《东亭茶宴》中找寻了。
  三、正文赏析
  第一部分,自“闲朝”至“望通”,讲的是时间和地点。
  闲朝,可理解为一个悠闲的早晨。向晓,则是朝着晨曦的方向。由此可见,唐代的这次宫廷茶宴,举办于一个平静而闲暇的清晨。女诗人走出帘栊幔帐,来到东亭中稳坐。
  上古本无亭,到了秦汉问才以十里为一亭,又置亭以为邮驿之所。而在庭院里建一座亭子,是六朝时才开始的事情。如东晋建康城里的新亭、王羲之雅集的兰亭等,都不可视作旧时的邮亭了。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园林中凡是安放亭子的地方,一定是看风景最好的位置。例如茶宴举办的地点东亭,就是视野开阔可以远眺赏景的地方。其实亭子这种建筑的“责任”,就是默默地告诉游览者:停下来吧,不要走了,这里的风景很好,请欣赏一下。步伐太快了,看不见园中的风景。节奏太快了,也看不见生活中的风景。这就是中国建筑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第二部分,自“远眺”至“声中”,讲的是视觉与听觉。
  东亭的视野很好,可以极目远眺城池山色。因此,这一场茶宴的享受便开始于视觉而非味觉。如今我们喝到的好茶,远比古人要多得多。但是视觉上的享受,却逊色太多。
  我住在北京的南郊,也是一栋高层的塔楼。在选择户型时,我特意挑了一套高楼层视野开阔的房子。客厅的窗户朝向西北,正好可以望见北京的西山。虽然不能如东亭那样四望皆通,但总算保留了一处可以让自己远眺的窗口,不知不觉也欣赏了四季山色的微妙变化。我喝茶时也就有了“远眺城池山色里”的奢侈享受。
  茶宴上,不仅有视觉的美景,同时也有听觉的享受。亭子很小,自然不可能装下那么多人。于是,主办者便把乐手们安排在远处弹奏。悠扬的乐曲,隔着水面传入东亭,自然为茶宴增色三分。先是远处的景色,再是亭边的乐声,作者像是一位纪录片的导演,用由远及近的长镜头为我们展现着这次茶会的场景。
  第三部分,自“幽篁”至“吐红”,讲的是奇花异草。
  幽篁,即幽深的竹林。唐代王维《竹里馆》中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两句。芳槿,即香花。元代关汉卿有“芳槿无终日,贞松耐岁寒”的名言。这两者的描述,暗示了东亭周边环境的优雅。唐代茶宴上最好的装饰,不是金银摆件,不是绫罗绸缎,不是珍玩古董,而是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
  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与大自然有很多对话。我想所谓生活美学的重点,真不一定要去收藏昂贵的艺术品或去观看高深的艺术表演。享受大自然,也是一种美学。有机会多去楼下的公园转转,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疗我们,让我们繁忙的心绪得到放松。
  周末的清晨,用保温杯闷一壶熟普洱,带上两只杯子直奔公园。在小亭子里的石头桌上摆好品茗杯,赏着景色,徐斟慢饮,茶汤的滋味肯定会加分。不信,您可以试试看。
  第四部分,自“坐久”至“清风”,讲的是意犹未尽。
  兴,这里读音为xìng,解释为兴致或兴趣。虽然茶宴的时间不短,但是女诗人鲍君徽却毫无厌倦之意。相反,还引起了无限的兴致。团扇在手,送来徐徐清风,整场茶宴的镜头定格于此,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
  为什么一场茶宴,会让人有“坐久此中无限兴”的美好感受呢?这是因为这场茶宴照顾到了人的“五感”。远眺城池,是视觉的享受。俯聆弦管,是听觉的享受。奇花异草,是嗅觉的享受。香甜茶汤,是味觉的享受。团扇清风,是触觉的享受。鲍君徽笔下的东亭茶宴,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综合性雅集。
  别看是一场宫廷茶宴,却看不到丝毫的奢靡之风。茶诗全文没有透露茶器的奢华,也没有彰显茶叶的珍贵,而是重点描述了大自然的魅力。山色也好,幽篁也罢,都是不需要花钱的东西,或者说是有钱不一定就能享受到的东西。全场茶宴,践行了陆羽“精、行、简、德”的茶学审美观。这便是这首茶诗立意的难得之处了。
其他文献
三才  天、地、人谓之三才。混沌之气,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天为阳,地为阴。人禀阴阳之气,生生不息,与天地参,故曰三才。(《天文部·象纬》)  “天”“地”“人”三者被称为“三才”。世界初成时的混沌之气中,轻而清的上升为天,重而浊的下降为地。天是阳,地是阴,而人承受阴阳之气,生生不息,从而与天地并列为三,所以就称为“三才”。  荧惑守心  荧惑,火星也。守心,谓行经心度,住而不过也。宋景公时,荧惑守
期刊
神农尝百草  医者美德感天动地  古人云:“无德不成医。”医者,行的是仁心仁术,仁心在前,仁术在后,这是衡量医者的标尺。关于这—点,在中医的源头处就深有体现。  相传,上古时代,人们不知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生了病也不知怎么医治,只能在危险与痛苦中自生自灭。炎帝神农氏为了解民忧,纾民困,亲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历经无数艰险,终于选定了五谷,尝出了许多种草药,使人们能
期刊
所谓“民间”,是相对于“官方”而言的百姓世界。中国几千年历史演绎了百姓生活之“不易”。因此,对于无法把控的旦夕祸福,在不可控中尋找现实的安稳,民间百姓的日常所求,常常是“吉祥”二字。  下图为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闹学顽戏》,是民间常见的吉祥题材。“闹学”是一个流行的画题,一直到晚清,都出现在不同的画种中。在此图中,儿童们在私塾玩耍嬉闹,扮演各种戏出,场面活泼热闹。左右两边各有门帘,塾师和师母正悄悄
期刊
酸、甜、苦、辣、咸,这通常所说的“五味”当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甜味。而最具代表性的甜味食品,则非糖莫属。  “糖”由“米”和“唐”组成,“米”表示字的意思跟粮食有关,“唐”表示字的读音与之接近。《说文解字》未收“糖”字,宋代学者徐铉在校订《说文解字》時将“糖”收入其后的新附字当中,释为:“饴也。”《广韵》亦云:“糖,饴也。”可见,“糖”和“饴”在古代表示同一种物。  那么,什么是“饴”呢?《说文解
期刊
紫禁城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明清两朝二十四帝,近五百年时间中以此为国家中枢之地,政之所出,号令天下。紫禁城从明朝“永乐之治”肇建,到清朝“康乾盛世”定格,是我国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盛世风华历史的见证者。  古代社会,都城是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皇宫是国家的中枢之地,建宫迁都是国之大政。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是其确定建宫迁都决心的标志。随之下令建长陵
期刊
冬天是骨感的,大自然褪去颜色,清减肌肉,只剩了一脉硬铮铮骨架。沉郁天色,凛冽北风,人应和着天地,亦容易陷入负面情绪。忧伤、孤独、抑郁、颓靡……那么,读诗吧。  古来诗言志,更宜借诗宣怀,闲情偶寄;而唐诗,独有的热情豪放,可以驱散阴郁,唤醒萎靡。  最好的诗人在唐代。那么多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像约定好一样,在同一个时代,诞生;他们将一个朝代的盛世变成了诗的盛世。大唐气象,使诗歌
期刊
“小友”,是指年长者对所敬佩的年轻者的称呼。语出《新唐书·李泌传》:“(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这里就包含着张九龄对李泌敢于直言的一种敬佩之情。  “小友”,也有长者对年轻人的垂爱之情。《陶庵梦记》载:张岱6岁时,随祖父拜访
期刊
[唐]柳宗元  市之鬻鞭者②,人问之,其贾直五十③,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④,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⑤。视其首⑥,则拳蹙而不遂⑦;视其握⑧,则蹇仄而不植⑨。其行水者⑩,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⑾,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翱然⑿,若挥虚焉。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⒀”余乃召僮爚汤以
期刊
一邑之医举十人,一人实能,而九人名不能。能者常任医,不能者常任人。任医者如何?曰:“某病也,是必砭①;某病也,是必药。”曰:“砭楚而药苦②,奈何?”曰:“病必砭药而已,如为置楚苦,则死未可讳也。”任人者如何?曰:“某病也,是宜砭;某病也,是宜药。”曰:“砭甚楚,如可药,易之。”曰:“是亦药可也,恶在其必砭③”曰:“药甚苦,且奈何?”曰:“是亦有甘者尔,恶在其必苦?”以故而不能者常为用,能者常不用。
期刊
路温舒之言缓刑,不如郑昌之言定律也。宣帝下宽大之诏,而言刑者益淆,上有以召之也。律令繁,而狱吏得所缘饰以文其滥,虽天子日清问之,而民固受罔以死。律之设也多门,于彼于此而皆可坐,意为重轻,贿为出入,坚执其一说而固不可夺。于是吏与有司争法,有司与廷尉争法,廷尉与天子争法,辨莫能折,威莫能制也。巧而强者持之,天子虽明,廷尉虽慎,卒无以胜一狱吏之奸,而脱无辜于阱。即令遣使岁省而钦恤之,抑惟大凶巨猾因缘请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