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灵活处理课堂突发情况,及时用教材的提示来巩固新知。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93-001
2015年3月13日在我校科学教研集体备课后,我荣幸的对国际部四(2)班的学生进行《点亮小灯泡》一课的现场教学。我认为这是我又一次从循规蹈矩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难点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电灯泡结构和电灯发光需要有电流经过灯丝,否则电灯泡将不会发光。正是担负着知识量大的压力,在执敖本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蝴蝶破茧而出的成长。
为了努力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积极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规范的探究、分析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我经历了反复多次的“思考、实践、反思、调整、修改、定稿”的过程,希望能够使教学朝着“儿童的科学”靠近。在最终呈现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大胆尝试。
一、教学步骤的转变
从传统的“认识材料、给出步骤、学生验证、得出结论”向“放手学生探究、展示成果、分析、练习、再学习各电路元件作用以及不同电路状况”的转变。
1.创设活动情境
我向学生提问:“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什么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学生很积极的回答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2.动手之前先动脑
学生看见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些材料时,活泼好奇的天性呼之欲出,纷纷想立刻靠自己来点亮小灯泡。我给每组准备了四组电池、灯泡模型,让学生先画出自己的连接方法,再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始实验。
反思: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让学生规范有序而非盲目的“拿材料做游戏”进行探究,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火花碰撞,更能加深学生探究的严谨与自由。
3.提出操作建议。
让我们像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学习,利用桌面上的材料,勇敢的尝试来点亮小灯泡吧。但是老师给2点建议:当你点亮灯泡时及时将实物电路图记录下来;若电灯没有点亮,或者出现其他情况,及时将导线移开。
反思:让学生的热情尽情释放,满足他们动手一试的欲望,而且面对可能没有点亮的灯泡时,学生能进行各种连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排疑解难的学习和操作。同时为了避免发生短路,为后续学习活动带来材料的损耗,我进行了点到即止的提醒,促进学生的大胆创新探究,避免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行进,而让探究变得枯燥无意义。
二、评价学生机制转变
1.展示学生成果,让事实说话
在看似“混乱”实则充分探究的活动之后,我采取张贴成果方式,展示各组的成绩。直观的呈现成果,让众多学生再次迸发出智慧火花的碰撞,“他们那组连接不对!”“他们正负极反了。”“他们的导线连接错误。”……面对学生们此起彼伏的争论声,我提醒:“遇到不同意见时候,是否靠自己的音量来证明对错?”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并表示应该让事实说话,让同学们学会倾听和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在有序的安排下,我们对“争议点”进行了二次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反思:有序的活动是探究活动成功的—半,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则是探究的必备条件。只有学生经历科学规范的探究历程,才能逐步养成规范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团结合作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不以“实验成功失败”论学生能力强弱
在现场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根据点亮灯泡的过程和灯泡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出用电器能正常工作的原理,能有持续电流经过。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他组没有点亮灯泡的原因,鼓励学生向科学家爱迪生学习其勇于探究、分析的求真精神。让全体同学一起进行分析、设计改良、再次验证,共同面对疑难,再共同排除疑难,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团队合作的科学习惯。
反思:作为一名教师,理性评阶与鼓励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具有莫大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容面对难题,有助于其以后探究的规范认真;不以“实验成功失败”点评学生,更有助于学生注重探究过程的分析,而非任学生“随大流”,人云亦云,忽视真正的探究本质。
3.教师深度剖析教材,不依赖课件、书本“教教材”
在课堂上,我也遇到了几次教室内跳闸现象,导致几次多媒体突然关闭;以及在做练习时,原以为导线必须准确连接电池正极铜帽上时才能形成完整电路,结果学生争议不断;在分析“短路”和其危害时,原本设计意图是通过多媒体视频解说短路危害,结果遇到教室内突然跳闸,多媒体不能使用时,我立即请第二组交流他们实验中遇到的“小事故”,电池、导线发烫,那个电灯泡始终没有点亮,让学生明白发生短路的危害,其他学生对于这一“惊险事故”印象颇深,短路概念自然深入脑海。我顺便调整教学顺序,先讲解短路危害,再直接阐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谓一箭双雕。在处理大部分师生的“以为导线必须连接电池正极铜帽才能形成完整电路,否则会形成断路时”,让学生利用材料再次践行“让事实说话”,证明小部分同学坚持说对的,只要将导线连接在新式电池的正极,不需要一定连接在电池铜帽上,也能形成通路。
反思: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智慧处理应急情况实属必要。多媒体课件是为更好的辅助教学的工具,而非教师的全部依赖;学生答案超出原来预设时,教师更要沉着冷静,让学生以事实说话。要做到以上两点,只有教师深入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灵活处理课堂突发情况,让教科书上的图片“断路了吗、短路了吗”变成学生再实验总结分析之后的小练习,及时用教材的提示来巩固新知。当然,老师在相信小部分同学的质疑时,让学生明白师生都尊重的是科学,老师也在潜移默化中做了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的榜样。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93-001
2015年3月13日在我校科学教研集体备课后,我荣幸的对国际部四(2)班的学生进行《点亮小灯泡》一课的现场教学。我认为这是我又一次从循规蹈矩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难点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电灯泡结构和电灯发光需要有电流经过灯丝,否则电灯泡将不会发光。正是担负着知识量大的压力,在执敖本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蝴蝶破茧而出的成长。
为了努力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积极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规范的探究、分析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我经历了反复多次的“思考、实践、反思、调整、修改、定稿”的过程,希望能够使教学朝着“儿童的科学”靠近。在最终呈现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大胆尝试。
一、教学步骤的转变
从传统的“认识材料、给出步骤、学生验证、得出结论”向“放手学生探究、展示成果、分析、练习、再学习各电路元件作用以及不同电路状况”的转变。
1.创设活动情境
我向学生提问:“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什么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学生很积极的回答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2.动手之前先动脑
学生看见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些材料时,活泼好奇的天性呼之欲出,纷纷想立刻靠自己来点亮小灯泡。我给每组准备了四组电池、灯泡模型,让学生先画出自己的连接方法,再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始实验。
反思: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让学生规范有序而非盲目的“拿材料做游戏”进行探究,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火花碰撞,更能加深学生探究的严谨与自由。
3.提出操作建议。
让我们像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学习,利用桌面上的材料,勇敢的尝试来点亮小灯泡吧。但是老师给2点建议:当你点亮灯泡时及时将实物电路图记录下来;若电灯没有点亮,或者出现其他情况,及时将导线移开。
反思:让学生的热情尽情释放,满足他们动手一试的欲望,而且面对可能没有点亮的灯泡时,学生能进行各种连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排疑解难的学习和操作。同时为了避免发生短路,为后续学习活动带来材料的损耗,我进行了点到即止的提醒,促进学生的大胆创新探究,避免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行进,而让探究变得枯燥无意义。
二、评价学生机制转变
1.展示学生成果,让事实说话
在看似“混乱”实则充分探究的活动之后,我采取张贴成果方式,展示各组的成绩。直观的呈现成果,让众多学生再次迸发出智慧火花的碰撞,“他们那组连接不对!”“他们正负极反了。”“他们的导线连接错误。”……面对学生们此起彼伏的争论声,我提醒:“遇到不同意见时候,是否靠自己的音量来证明对错?”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并表示应该让事实说话,让同学们学会倾听和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在有序的安排下,我们对“争议点”进行了二次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反思:有序的活动是探究活动成功的—半,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则是探究的必备条件。只有学生经历科学规范的探究历程,才能逐步养成规范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团结合作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不以“实验成功失败”论学生能力强弱
在现场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根据点亮灯泡的过程和灯泡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出用电器能正常工作的原理,能有持续电流经过。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他组没有点亮灯泡的原因,鼓励学生向科学家爱迪生学习其勇于探究、分析的求真精神。让全体同学一起进行分析、设计改良、再次验证,共同面对疑难,再共同排除疑难,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团队合作的科学习惯。
反思:作为一名教师,理性评阶与鼓励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具有莫大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容面对难题,有助于其以后探究的规范认真;不以“实验成功失败”点评学生,更有助于学生注重探究过程的分析,而非任学生“随大流”,人云亦云,忽视真正的探究本质。
3.教师深度剖析教材,不依赖课件、书本“教教材”
在课堂上,我也遇到了几次教室内跳闸现象,导致几次多媒体突然关闭;以及在做练习时,原以为导线必须准确连接电池正极铜帽上时才能形成完整电路,结果学生争议不断;在分析“短路”和其危害时,原本设计意图是通过多媒体视频解说短路危害,结果遇到教室内突然跳闸,多媒体不能使用时,我立即请第二组交流他们实验中遇到的“小事故”,电池、导线发烫,那个电灯泡始终没有点亮,让学生明白发生短路的危害,其他学生对于这一“惊险事故”印象颇深,短路概念自然深入脑海。我顺便调整教学顺序,先讲解短路危害,再直接阐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谓一箭双雕。在处理大部分师生的“以为导线必须连接电池正极铜帽才能形成完整电路,否则会形成断路时”,让学生利用材料再次践行“让事实说话”,证明小部分同学坚持说对的,只要将导线连接在新式电池的正极,不需要一定连接在电池铜帽上,也能形成通路。
反思: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智慧处理应急情况实属必要。多媒体课件是为更好的辅助教学的工具,而非教师的全部依赖;学生答案超出原来预设时,教师更要沉着冷静,让学生以事实说话。要做到以上两点,只有教师深入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灵活处理课堂突发情况,让教科书上的图片“断路了吗、短路了吗”变成学生再实验总结分析之后的小练习,及时用教材的提示来巩固新知。当然,老师在相信小部分同学的质疑时,让学生明白师生都尊重的是科学,老师也在潜移默化中做了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