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中焘《也说“国画”》后想再说的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宏理
  1954生,浙江义乌人。杭州大学硕士、博士。现任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主任,浙江西湖美术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
  
  吴冠中先生是我敬仰的前辈。这敬仰首先表现在这位艺贯中西的前辈能在炉火纯青的年龄段发表“惊世骇俗”的高论,敬仰的更有一点是:在许多文章拉得又丑又长的今天,吴老先生却在讨论国画艺术应消亡或取缔还是应发展繁荣的大问题上,将“说国画”一文,精到只约304字,(据说他前时的《笔墨等于零》不足千字!)这是应该学习和思考的。
  《吴冠中说“国画”》一文论证思路很清晰:1、提出观点:“国画”无根由,随着西洋画的传入和“五四”后的新文化交流就应该淡化或结束;2、以反面论据论证:国画因拒绝与世界接轨,所以孤立了,成了异种;3、再以反面论据论证:因不肯(不敢)与世界艺术竞争,自然是失败了;4、进一步补充第3的论证,并呼应前面观点:失败之因在于国画这门中国“特有”的艺术,其“特有”的创作(制作)法只有抄袭。因此,吴老先生几乎是大声疾呼了:柏林墙都倒了,国画怎这么顽固还不倒?
  看吴老先生高见,想到当年“五四”前辈们的话。陈独秀曾说:“全部十三经,不容于民主国家者盖十之九九,此物不遭焚禁,孔庙不毁,共和招牌,当然持不长久”。(《陈独秀著作选》一卷320页)钱玄同更说得干脆:“端午、中秋⋯⋯简直是疯子胡闹,当然应该废除,当然应该禁止”。(《钱玄同文集》2卷17页)。今天各地孔庙大约是早已毁光了,韩国对端午节申遗的成功,料想将成为国人永远的痛。在当时来说,这样的观点也只是一种自由发表的意见,而不具有任何的法律效力。一个国家,有自由表达的环境,才会逐步进入理性研究的境界。
  国画和西洋画之间的“距离”,用我们一向惯用的词语是“特有”的,在吴老先生的嘴里就变成了是“孤立”、“异种”。以他的观点看来,世界各国的艺术似乎都是一个样的,那么,你国画标榜“特有”,借句老话,自然就是自绝于人民。这是什么逻辑?霸权逻辑!
  艺术没有照顾,只有竞争,这说法似乎无问题,但说“竞争是战争”,战争是要流血的,是你死我活的,也就是有我没你,有你没我。在吴老先生的词典里,似乎从未录过“百花齐放”之类词汇,只有他心目中那一特定的或自己认可的“西洋画”。将艺术上的竞争比作你死我活的战争,如此论证,其基本前提只能是彻底地错误。
  国画这门中国特有的艺术,其“特有”的“创作方法”是什么呢?吴老先生干脆帮人们回答了:他因不承认国画是艺术,所以不称其为“创作法”而称“制作法”。既是“制作法”,就如造假剽窃,只能是“制作”了。而这制作法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抄袭”。从这一点来说,老先生最后一处论证,其前提就是:国画只是“抄袭”这样一种“制作法”的东西,而不是艺术,所以只能陈陈相因,只能千人一面。
  国画重笔墨,最强调笔墨,以上的“抄袭者”中最高明者也只是有笔有墨,而从构图等角度看仍是抄袭。那么,如果“笔墨等于零”,再高明的和再“低明”的在本质上都一样,都是抄袭,都不是艺术。
  由于对吴老先生的“笔墨等于零”一直争论不休,无论对与不对,至少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命题。但若加上吴老先生的所谓“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的“前提”,却是一句说与不说一个样的假命题。
  在《笔墨等于零》里,吴老先生认为“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这似乎国画家谁也没否定过,点、线、块、面本来就是由笔墨构成的。“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或曰××,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但此后吴先生引用了一个外国艺术家的话,则可发现这“洋”论据又用错了:“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因是泥巴),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这话错在何处?错在他无意间偷换了概念:将“笔墨”理解成毛笔和黑颜色的墨汁。如此认识上的笔和墨,无论孤立不孤立,本来就是无意义的,这连外行都知道,何劳吴老先生费神?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墨仍永保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用“一分为二”的老办法说了几句对此文论证毫无意义的话,又回到开头的假命题上:“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再加上偷换了概念后的表述法:“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使本文论证最后变得彻底的无意义。
  笔者佩服吴老先生发表观点的干脆和文字的简洁。但是,我不希望吴老先生是硕导或博导,因为你的理论、思想将要严重地影响学生的。我们历来提倡百家争鸣,谁也不能剥夺别人说话权利!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者,最好为学生后辈着想。
  《美术报》2006年12月30日
  


  休闲居 吴冠中 66cm×48cm 2005年
  
  学术链接
  吴冠中最新语录
  ● 什么是传统?我们这些人以后都成了传统。对于传统,我觉得我们不是不重视,而是过分迷恋。传统要发展,如不发展就成了抄袭。过分迷恋,反而不能发展了。
  ● 有人一味强调国画程式的重要性,非程式化不是国画。这就是捆住国画发展的围墙之一。一定要打掉诸如此类的围墙。
  ● 我讲“要推倒国画的围墙”,与过去我讲“笔墨等于零”都是一个意思。技法是用来表达艺术的手段,如果技法独立于艺术之外而去不断地重复,那就成了一种工艺,画家也就成了匠人。艺术品是每个人每次不同感情的产物,情感是不能复制的,艺术创作也是不能复制的。我的观点,是符合石涛的观点的。石涛讲“一画之法”,就是讲这法是古代没有的,石涛自己创造的,这一法是管众法的,当时他就被人攻击说狂妄得不得了。粗粗一看,石涛确实是狂妄。但其实道理非常清楚,古人的耳目不长在我的身上,每次画家创作的状态都不一样,创作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所以一法管众法。石涛的一法就是法的概念,变,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创造不同的方法。
  ● 有些人也看到国画老法子画下去没有前途。但他只能画这个,不然就没饭吃了。有的则是观点、个人利益不同。到了人生百年之后,到了我们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我们这些人不一样的观点都没了、上一代的人际关系都没了,只看作品说话了。现在各种艺术观点,有的是出于观点的不同,但很多人动机不完全一样。我要劝年轻人,不用去殉葬。老一套陈陈相因的国画是绝对没有前途的。过去的光辉,不能代表未来。儿子要胜过老子,要不像老子。
  (摘自肖敏《米寿之门——写在吴冠中2006年新作展上》,原载《美术报》2007年2月3日)
其他文献
导师推介语  博士生薛晔有严谨、踏实的学风,基础知识扎实,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确实表现出优良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毕业论文《宋室南渡与画风流变》选取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但对比北宋、元代相对重视不够的南宋,对艺术变革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考证研究。在对宋室南渡后画派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分析上和对画家与艺术赞助关系等分析上,颇有见解和独到之处。   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教授)   
期刊
赵俊生  1944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中水墨交流学会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赵俊生送我一本画集,我暇时翻阅,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我常见。交往多年,北京美术界活动又多,大小展览和不时的书画活动,常见他舞笔弄墨。不过这次看他的画集却有全新的强烈的感受。因为画集收进的全是精品,是画家满
期刊
李绪洪  1967年生于广东普宁,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主任。    非常佩服我的同事们,他们总是会在日常的繁忙和辛劳中,在用勤奋和刻苦换来的清闲时刻中进行艺术的创作。虽然有时候这些创作不能算作大作或者具有惊人的光辉,但是,我想,这样的写作总是会使
期刊
提升境界与格调 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  薛永年 《中国艺术报》 2007年4月20日    当前的国画创作固然佳作频出,精品迭见,在发扬优良传统走向现代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然而也不是没有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普遍地存在浮躁之气,缺乏从人到画的精心打磨,尚少在境界与格调上的高品位之作。  二十世纪的写实人物画,特别是承担着引路先觉功能的人物画,一开始就没有忽视画家思想品格的塑造,这也是取得前古所无之成就的
期刊
李翔  1962年生于山东临沂,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学术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书画工作委员会主任等。    李翔的创作可分为两大部分:主题性创作和小品。李翔的主题性创作多取材于部队生活,以军事题材为主。李翔的创作以写实为基础,但又不是严格的写实主义。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变形的、富有意象色彩的,他似乎
期刊
胡宁娜  1958年生于南京。1978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学员班,1982年毕业,留本院人物画研究所,2001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全国第六届美代会代表,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    一  当代中国人物画坛出色的女画家屈指可数,其中之一便是江苏的胡宁娜。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她的作品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类大展之中;她那以
期刊
重庆国画院从1981年12月建院到现在走过了25个春秋。  坚持作品的高品位和学术性,要求画家应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坚持研究传统和研究生活,鼓励笔墨形式言语的探索,重点抓好反映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是画院的办院思想。  25年来画院多次组织画家到抗战遗址、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工厂农村采风,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和当代人情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
期刊
主持人语:  栏目虽名“画史旧闻”,然中心不在“画史”,而在“旧闻”,盖“画史”(即通常所谓之“中国绘画史”或“中国美术史”之属)一门,作为学科,盛传于国人之口虽已有年月,然从王国维君援引西学“美术史”理念入华始,亦不过百数年,方法与规范之欠缺,致使其状尚处不稳定之成长期。况古人学问之法,多重累积、考索,点滴感悟,而轻系统、谨严之学术耙梳,波及基本之史料搜集方法,亦可见其粗糙无章。执此之故,本栏专
期刊
现在画画的人多,玩画的人也多,可是真正懂画的人却不多。  玩画的人不懂画也就罢了,只是玩玩而已,仅仅是一个玩物的质量问题;可是,画画的人不懂画,就显得十分悲哀。因为,画画关系到自己的生活和情趣,严重地影响到生活的质量,而现在可是一个讲究生活质量的时代。生活的质量不高尽管不影响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但是,却影响到生活的情趣。  对于画画的人来说,画好画坏是一回事,重要的是要有画画的情趣。画画的人如果没
期刊
钱松喦  (1899—1985),江苏宜兴人,1923年毕业于无锡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曾任无锡市第一届文联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上接第一期)    土  岩石种类多,变化大,有无穷皴法。土没有多大变化,没有种种的表现程式。但是土的质感要重视,它比岩石轻得多多。董、巨、倪、黄等江南画家,由于多描写江南土山而发展为“披麻皴”,是现实的。  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