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仅仅在于发现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两个案例
  
  案例1 “一二一”变“草脚草”
  听说过一个故事。农村偏远小学新调来一位体育老师甲,给二年级学生上队列队形练习“齐步走”。甲老师认真备好了课,事先自己也按照备课设计的程序反复演练了几遍,自认为按教学进度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成问题,并留有一节课调整。可是两节课下来,学生练习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总是没走多远,节奏“一二一”、“左右左”便乱了套。老师急了,做不好的学生也急了。这时碰巧组里一位老教师经过,便停下来看了两分钟。老教师把甲老师叫到一边,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便离开了。甲老师很兴奋,按照老教师的说法回到学生面前说:“下面,我们在田径场旁边每人捡一根草系在自己左脚踝上。”学生很快再次排好队,甲老师把口令“一二一”改为“草脚草”,草代表系草的左脚,练习开始了,效果出奇的好。五分钟后,甲老师又强调把口令“草脚草”换成“一二一”,又是一个五分钟,还是几乎没有学生出错。最后五分钟,老师下令把脚上的草取掉练习,喊“一”时抬系过草的左脚,喊“二”时抬右脚。当下课铃敲响时,老师、学生脸上挂满了成功的喜悦。
  
  案例2 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尺透明胶
  这个教学案例是我亲身经历的。带了七八年体育高考生,对各个考试项目都比较了解,特别是几个必考项目100米、800米和五米三向往返跑,更是有一点心得。但就在前两个月,一个学生的五米三向往返跑项目却让我头疼不已。事情很简单:我要求学生在往返跑中,第二根线回来向第三根线跑进时,后面脚踩在如图1中B点而不是A点(踩A点容易出现失误),这名学生总是改不过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训练中,我不厌其烦地指出这个问题,并且要求当面再跑以求改正,可是问题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后来,我邀请同学监督、示范,再加上我的强调(包含训斥)多管齐下,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他在同学们中落了个“苕哥”的绰号。我无计可施,认为他动作接受能力差,难以教化,他自己也很难为情。有一天,训练时看到一同学拿一卷宽透明胶经过,我突发奇想,要是在A处贴上透明胶,让他踩在上面滑,是不是可以让他踩到B点。想到便做,我立马叫旁边同学买来宽透明胶贴在A处,没想到短短的一尺透明胶立马让问题得到了解决。事后,我深深地感到震撼:我花了千言万语,成百上千遍地重复来纠正学生一个错误,为什么短短的一尺透明胶就解决了问题呢?我要是早想到这个办法,还需要千言万语吗?学生还用两个月才改正这个错误吗?学生还是笨学生吗……一系列问题在我心中萦绕,让我反思。
  
  
  二、两个案例引发的反思
  
  反思一、善于从身边挖掘可利用元素为教学服务
  案例1中的老教师可谓经验丰富,令人钦佩。但我们不难发现老教师也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观察生活能力和体验生活能力。他能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发现甲老师的教学问题,并且马上从身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动声色地传给甲老师,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平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并展开思考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案例2中的作者本人,也是观察别人手中的透明胶,才想到用透明胶来解决问题,也是观察身边事物产生的结果。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不少老师推陈出新,老项目玩出新花样,旧器材变废为宝等不也是通过观察、思考而产生的吗?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从身边挖掘可利用元素为教学服务,做个有心人。
  
  反思二、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案例1中甲老师认真备好了课,自己也按照备课程序反复演练了几遍,自认为两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没问题。但偏偏出了大问题。我想甲老师出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盲目地把小学生的演练等同于自己的演练。而老教师的独到之处恰好就是把“一二一”、“左右左”相对复杂的信息信号转变为“草脚草”相对简单的实物信号,然后演变,这样学生对左脚便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认识。此举切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当然迎刃而解。案例2中作者通过讲解、要求,使大部分同学改正了错误,但对另一名同学却长久不起作用,而作者却一味采用此法,不懂区别对待,时隔两月才另寻它法,解决了问题,令自己幡然醒悟。可见,教学中教无定法,只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我们才可能把学生教得更好。
  
  反思三、教育在于改变而不在于发现
  案例1、2中甲老师和作者本人都较早发现了学生的错误,但纠正学生的错误都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所以,发现错误是简单的,发现之后的发展却是艰难的。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在一起议论班里某些孩子如何长,如何短,但我们却很少议论怎样使孩子的短处变为长处。就好像一个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某孩子字写得很丑,皱了下眉头埋怨:“这孩子的字真丑”,仅此而已。三年过去了,那孩子字依然很丑,那我们教育的效果何在呢?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吗?教育担负着改变孩子、发展孩子的重任,把不好的教好,把好的教得更好,这才是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因此,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发现,而在于发现之后用切实的行动去改变。
其他文献
一、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本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活动,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检查和评估,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检阅,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增进青少年体质的重大举措。  杨贵仁司长在开幕式上说: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有所改观,这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然而,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仍不容乐观,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便
随着国家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开发战略的确立,营口市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教育事业更是优先发展。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加快了学校体育的改革步伐。经过五年的努力与实践,我市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一、提高认识  回顾我市学校体育工作,在全国率先创立了“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承担了国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改革实验,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关键词:学理研究;课程设计;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4 0013-04  一、教会教好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的神圣使命,更是“强化体育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学会”几乎已成为全社会对中国体育教学的诟病了,随着国人对终身体育锻炼和身体娱乐需要的日益高涨,他们对体育教学的要教好1-2项运动技能的期待会越来越大
摘 要:校园足球活动以“体验足球、快乐成长”为主题,通过开展充满儿童情趣的欢乐足球活动,使所有参与活动的少年儿童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接触足球,了解足球,参与足球活动,在足球活动中体验激情与快乐,提高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学生;参与;足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1-0036-02  一
一、学情分析案例呈现  授课年级:小学二年级  授课人数:40人  授课内容:前滚翻(4个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的学情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心理特点,以及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善于模仿等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积极主动、快乐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有示范讲解法;语言激励法,比如:比一比,看一看,谁最好,谁最棒等;竞赛法;游
摘 要: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它拥有参与最多、分布最广的人群,被赋予“体育之王”的美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欧洲杯”“世界杯”“德甲”“意甲”等激烈的赛事映入国人的眼帘时,这一富于激情、体现团队精神、彰显运动员智慧的体育项目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很多学校也将其作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项工作精心打造。位于滨海城市北戴河的育花路小学,也在认真谋划的基础上,迈开了通向打造“体育足球特色学校”的脚步。  关
关键词:南湖区;学校体育;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1-0021-02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锻炼身体,除了健身和运动技能外,同时也注重培养智力、社交、情感方面的能力,达到发展身体、发展运动和动作、发展智力、发展社交,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我们嘉兴市南湖区体育教育教学的指
“灰太狼”捉“喜羊羊”  SPARK课程于1989年起源于美国,是美国近年来在22个州3500所学校广泛开展的一门体育课程。它的名称是Sports,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中文的翻译是儿童的运动、游戏和休闲娱乐活动课程。不要把这门课程看成是三个独立的板块,即运动、游戏和休闲娱乐活动,虽然它具有这三方面的特征,但它却是一门融合游戏和休
摘 要:本文探讨了设计优质的问题串的教学意义,并给出了具体例子展示利用优质问题串,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中,创造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问题串;正面下手发球;先练后教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0-0038-02  构建适当的问题系列(问题串)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线索,“用问题引导学
“课课练”回归的势头挺劲,从《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近两年刊出的文章就可以读出此信息。比如吴键老师的《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一》、毛振明老师的《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李京诚老师的《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党林秀的《重提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等,从标题就可以清晰体现。专家学者的引导,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