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我认为,要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就必须通过研究教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实现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一、在教学中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验中、书本里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提升为研究主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辨析、探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探究过程比较顺利,教师可以为学生编写“课前导学”,使学生了解重点、难点,并在导学上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思考,发现疑点.
例如.在讲“动量和冲量”前,有位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小实验: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击中墙上挂纸靶,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区域的同学或以书遮面或躲到课桌后面本能的防御.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躲避?——子弹,它有杀伤力.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没有速度的子弹,不具有杀伤力.
3.空气中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必须注意两点.
1.内容不能脱离实际,即忽略它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2.不能忽略学生,让起始年级的学生就开始“研究”,而且开展的是面向社会、生活的课堂教学以外的“研究”.
这样不符合学生研究意识、能力、方法及背景知识的逐步培养、获得和积累.
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学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掌握某种相关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利用合作学习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我认为,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必须提前指导学生写好学案.教师在写好教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认知水平、自学能力编制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因为学案具有双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提前预习和质疑,为课堂合作学习做准备.
只有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多地参与到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释疑的合作学习中.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把实际问题向物理学转化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不能避而不谈而且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解题方法问题.
在这里,我只针对物理学里出现的实际问题谈一下我的粗略看法.
由于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然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答.
总之,学生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长此以往就会因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变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所以老师要多研究教法,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
我认为,要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就必须通过研究教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实现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一、在教学中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验中、书本里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提升为研究主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辨析、探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探究过程比较顺利,教师可以为学生编写“课前导学”,使学生了解重点、难点,并在导学上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思考,发现疑点.
例如.在讲“动量和冲量”前,有位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小实验: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击中墙上挂纸靶,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区域的同学或以书遮面或躲到课桌后面本能的防御.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躲避?——子弹,它有杀伤力.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没有速度的子弹,不具有杀伤力.
3.空气中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必须注意两点.
1.内容不能脱离实际,即忽略它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2.不能忽略学生,让起始年级的学生就开始“研究”,而且开展的是面向社会、生活的课堂教学以外的“研究”.
这样不符合学生研究意识、能力、方法及背景知识的逐步培养、获得和积累.
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学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掌握某种相关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利用合作学习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我认为,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必须提前指导学生写好学案.教师在写好教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认知水平、自学能力编制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因为学案具有双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提前预习和质疑,为课堂合作学习做准备.
只有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多地参与到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释疑的合作学习中.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把实际问题向物理学转化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不能避而不谈而且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解题方法问题.
在这里,我只针对物理学里出现的实际问题谈一下我的粗略看法.
由于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然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答.
总之,学生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长此以往就会因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变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所以老师要多研究教法,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