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成绩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o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我认为,要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就必须通过研究教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实现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一、在教学中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验中、书本里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提升为研究主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辨析、探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探究过程比较顺利,教师可以为学生编写“课前导学”,使学生了解重点、难点,并在导学上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思考,发现疑点.
  例如.在讲“动量和冲量”前,有位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小实验: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击中墙上挂纸靶,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区域的同学或以书遮面或躲到课桌后面本能的防御.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躲避?——子弹,它有杀伤力.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没有速度的子弹,不具有杀伤力.
  3.空气中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必须注意两点.
  1.内容不能脱离实际,即忽略它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2.不能忽略学生,让起始年级的学生就开始“研究”,而且开展的是面向社会、生活的课堂教学以外的“研究”.
  这样不符合学生研究意识、能力、方法及背景知识的逐步培养、获得和积累.
  
  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学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掌握某种相关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利用合作学习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我认为,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必须提前指导学生写好学案.教师在写好教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认知水平、自学能力编制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因为学案具有双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提前预习和质疑,为课堂合作学习做准备.
  只有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多地参与到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释疑的合作学习中.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把实际问题向物理学转化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不能避而不谈而且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解题方法问题.
  在这里,我只针对物理学里出现的实际问题谈一下我的粗略看法.
  由于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然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答.
  总之,学生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长此以往就会因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变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所以老师要多研究教法,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加深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发展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如何有效地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正确认识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  性和合理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  为了使数学教学高效进行,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笔者根据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学生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发现、猜测、验证、创造、一般化的过程,数学直觉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直觉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样,当学生离开校门以后,数学教育作用于他头脑和心智的东西——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将影响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含义    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相对独立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通过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交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面包”,而应该交给他们能捕捉知识的“猎枪”.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达到“不教”之境界.叶圣陶先生
课堂教学自从引进“谈话法”后,我们的课堂很快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因为我们发现,这“谈话”、“提问”是吻合中国传统教学之“启发”思想和方法的,渐渐地我们对问题有了依赖,如果离开了“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便觉得教学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有人曾分析过一位教师在讲“细胞的增殖”时的教学实录,在短短的45分钟期间该教师提问近60多次,学生齐答或“接答”约40次,于是他得出结论:“以讲授为主,以问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  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  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  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它以强大的功能、大量的信息及生动直观的影像和快捷的连接方式,已经越来越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数学教育教学来说,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因其严谨的知识系统性、链状结构性以及在学生思维训练所独具特色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有它独特的特点.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
生物界中,植物比动物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和危害.其原因是植物有庞大的叶面积同空气接触并进行活跃的气体交换;植物也不像高等动物那样具有循环系统,可缓冲外界的影响,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比较稳定的内在环境;再加上植物一般是固定不动的,不像动物可避开污染.  只要大气污染的浓度超过了植物的忍耐程度,就会使植物受到伤害,造成植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甚至植物个体死亡、种群消失.  下面,本人就简单地谈一谈大气污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从河道堤防土地的一起案例入手分析,个人滥用河道土地资源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风险,还会给社会带来生态风险,借鉴国内比较成功的经验,明确河道堤防土地属性和与有关机关单位签订使用合同,保护河道土地使用者的权益,从长远来看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 河道堤防土地;风险;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 TV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数学兴趣小组是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加的.暂时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变得有兴趣,兴趣小组的目的就达到了.数学兴趣小组定位在“数学是有用的”这个角度全方位的向同学们介绍数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  我们就可以利用兴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