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目标。教学中,笔者以《狐假虎威》为例,尝试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对比中发现生字新词的新鲜感,从而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感知汉语言文字一字多义的现象,通过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的了解,为今后的活学活用做准备,通过角色表演将词语与意义对应,丰富词语的意蕴。
一、感知“一字多义”现象,积累阅读经验
一字多义现象在我们的汉语言文字里屡见不鲜。然而,对于刚刚学习文字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困惑:“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变个不停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意识到一字多义的现象,并让他们不断积累理解的经验,为今后的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如在引导学生体悟狐狸扯着嗓子问老虎中的“扯”字时,笔者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扯”字的一般意思:扯破——撕破;扯着衣服不放——拉;拉拉扯扯——拉住不放……然后,让学生猜测:“扯着嗓子问”的“扯”字和上面的哪个意思一样呢?学生发现都不像。他们想象着狐狸被老虎抓住后,拿老天爷来骗老虎,一定会装得很严肃、很生气的样子,所以一定会很大声地说。为了显示自己的了不起,他还会装作很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的说话,声音一定很大,语调上也会拉长。这样进行类推、比较,再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归纳,学生对“扯着嗓子问”的“扯”字的理解更真切了。再如“狐假虎威”中的“假”字,平时读三声时常用义是“不真实”,读四声是指“假期、假日”,这里“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不知道。此时,笔者让他们联系故事内容来说“狐假虎威”的意思,从而提取出“假”就是“借”的意思。然后,笔者对以上两种情况稍作总结,再启发学生回忆:“你还碰到过这样的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情况吗?”学生在思索、交流中列举出《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迎”、《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炸”等。这样的词义列举、对应,学生对汉语一字多义就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见怪不怪了。而且,他们能够在联系上下文和课文的具体语境中揣摩、猜测该词语在这里的含义,从而为顺畅阅读扫除理解障碍。
二、体会成语的引申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很多成语都有着本义和引申義。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那么,对“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理解,学生始终就只能停在成语的本义理解层面,而对于它的引申义以及在表达中的灵活运用,还是会一头雾水。如有教师在教学了本课之后,创设语用情境:“鬼子大声问王二小:‘说!八路军在哪里?’一旁的汉奸也
一、感知“一字多义”现象,积累阅读经验
一字多义现象在我们的汉语言文字里屡见不鲜。然而,对于刚刚学习文字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困惑:“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变个不停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意识到一字多义的现象,并让他们不断积累理解的经验,为今后的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如在引导学生体悟狐狸扯着嗓子问老虎中的“扯”字时,笔者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扯”字的一般意思:扯破——撕破;扯着衣服不放——拉;拉拉扯扯——拉住不放……然后,让学生猜测:“扯着嗓子问”的“扯”字和上面的哪个意思一样呢?学生发现都不像。他们想象着狐狸被老虎抓住后,拿老天爷来骗老虎,一定会装得很严肃、很生气的样子,所以一定会很大声地说。为了显示自己的了不起,他还会装作很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的说话,声音一定很大,语调上也会拉长。这样进行类推、比较,再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归纳,学生对“扯着嗓子问”的“扯”字的理解更真切了。再如“狐假虎威”中的“假”字,平时读三声时常用义是“不真实”,读四声是指“假期、假日”,这里“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不知道。此时,笔者让他们联系故事内容来说“狐假虎威”的意思,从而提取出“假”就是“借”的意思。然后,笔者对以上两种情况稍作总结,再启发学生回忆:“你还碰到过这样的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情况吗?”学生在思索、交流中列举出《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迎”、《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炸”等。这样的词义列举、对应,学生对汉语一字多义就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见怪不怪了。而且,他们能够在联系上下文和课文的具体语境中揣摩、猜测该词语在这里的含义,从而为顺畅阅读扫除理解障碍。
二、体会成语的引申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很多成语都有着本义和引申義。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那么,对“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理解,学生始终就只能停在成语的本义理解层面,而对于它的引申义以及在表达中的灵活运用,还是会一头雾水。如有教师在教学了本课之后,创设语用情境:“鬼子大声问王二小:‘说!八路军在哪里?’一旁的汉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