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柏林当地女导游四十岁左右,中等个头,口齿伶俐,相貌朴素。她自称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理工科专业。圣三一学院久负盛名。当我们乘坐的巴士缓缓经过这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爱尔兰最古老的大学时,看见校门口神情自然手握书本的师生、古老高贵的古城墙、出出进进的学生,这里还有享誉世界的学术研究机构,所有这些都让我心里不由得暗暗为她改行做导游而感到惋惜。
她一定有充足的理由,虽然我没问。
导游在介绍都柏林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时,着重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及著名作家王尔德和乔伊斯,等等。很可惜,中文同声翻译的普通话很不标准,浓重的方言,而且可能又不知道王尔德和乔伊斯的写作背景,所以翻译现场翻译起来咬文嚼字很不清晰。
其实,都柏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学城市,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并被授予的“文学之都”。10月17号,我站在都柏林的街头,茫然四顾,不知所措。都柏林高贵典雅,空气中散发着迷人的文学气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贝克特、谢默斯·希尼;还有大名鼎鼎的乔伊斯、王尔德、萧伯纳,等等。
导游现场介绍了王尔德的个人简介和诗歌,以及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我事先并不知道当天游览都柏林市区的行程内容。所以,当导游带着我们径直来到公园,站在王尔德的雕像前参观时,我确实有些喜出望外。有趣的是,公园雕像对面就是他居住过的房子。雕像的前面,还有两尊略小雕像。一尊是他妻子怀孕的雕像;另一尊是一位男性裸体雕塑,“为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神”,石雕下面四周雕刻的是王尔德的文摘。
据报道,王尔德曾因同性恋入狱两年。出狱后生活贫困,不久在巴黎去世。
他妻子怀孕的雕像,在此出现象征什么呢?
时间再回溯到十几年前。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在北京首都剧场观看原汁原味的爱爾兰国家剧院演出的话剧《等待戈多》。舞台上没有任何布景,黑黢黢一片荒凉感。全剧只有两位男演员。两位扮演流浪汉的男演员功底深厚,嗓音深沉,从始至终深刻演绎剧中对白,精彩至极。这部充满荒诞和哲理,以及象征意味的戏剧,演出总共近三小时,我和刚读初中的儿子被牢牢地钉在座位上,目不转睛,散场时我仍意犹未尽。
时光荏苒。
现在,导游带着我们行走在都柏林古旧繁华的街道。在一栋几百年的老宅前,导游特意演示一个保留至今的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雨天道路泥泞,在外面鞋底上沾的淤泥该怎么处理呢?都柏林人解决这一问题是利用一个铁制品,也称刮鞋器,固定在房门旁。看上去非常实用。
我们还乘船游览了利菲河岸。两岸历史悠久的旧建筑颇有特色,古老而有活力。像一部移动的历史教科书,对着乘船的我们在讲述着都柏林的古今往事。
中午,当我们坐在一座里外典雅考究、装潢古香古色的咖啡店用午餐时,特意品尝了当地著名的特产——黑啤酒。它纯度如何?“掌柜的给他拿来一杯什么都没掺杂的黑啤酒。”(《都柏林人——一片小阴云》)
什么都没掺杂的黑啤酒。
因为品质优良,保留下来的当年原样的小酒馆小咖啡馆,任时间流逝,是不会过时的。
之后,我用剩余的时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往来。猛一抬头,街对面商店橱窗里高挂着一幅王尔德画像。
我是都柏林的过客。只不过匆忙一瞥,一掠而过而已。真正的都柏林,它的精髓,浓缩存在于爱尔兰那些不朽的文学名著中。
那天正是下午下班时间,街上行人很多。男女面庞很显雅致,制服着装者多。都柏林交通系统没有地铁,我特意向导游确认过。出租车我也没看见,主要的交通工具公交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也很少见。大部分人在徒步行走,速度适中。
我在街头停留片刻,环顾街头,脑子里尽力回想《都柏林人》中的某个人物场景,与此时此刻作个呼应。
当年的街道还保留着吗?
话说平时,我选择阅读的文学书籍一般是侧重作者语言和能够给予我智力启迪的经典书籍。这里说的智力也可以解释成:思想性或者说智慧。还可以附加一个条件:作品丰沛的艺术性。
《都柏林人》对于我的阅读来说,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而专家解读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等等范畴内的词语,比如:象征、对比、隐喻,以及内心复杂的心理意识等等,这些特点显然也是作品在潜意识里充分吸引我们阅读兴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
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年出版。书中汇集十五个故事,人物皆是中下层人。
小说写道:“在威斯特摩兰大街,人行道上拥挤着下了班的青年男女。衣衫褴褛的报童跑来跑去,吆喝着各种晚报的名称。法林顿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得意扬扬地观看街上的景象,神气傲慢地盯着走过的年轻女职员。他的脑袋里充满了有轨电车的叮当声和无轨电车的嗖嗖声,他的鼻子已经闻到了缭绕的酒气。”
我试图想象此刻此街就是小说中的威斯特摩兰大街,正值傍晚的时候。有轨电车的叮当声、无轨电车的嗖嗖声呢?
我热切地等待着。
责任编辑 张颐雯
她一定有充足的理由,虽然我没问。
导游在介绍都柏林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时,着重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及著名作家王尔德和乔伊斯,等等。很可惜,中文同声翻译的普通话很不标准,浓重的方言,而且可能又不知道王尔德和乔伊斯的写作背景,所以翻译现场翻译起来咬文嚼字很不清晰。
其实,都柏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学城市,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并被授予的“文学之都”。10月17号,我站在都柏林的街头,茫然四顾,不知所措。都柏林高贵典雅,空气中散发着迷人的文学气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贝克特、谢默斯·希尼;还有大名鼎鼎的乔伊斯、王尔德、萧伯纳,等等。
导游现场介绍了王尔德的个人简介和诗歌,以及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我事先并不知道当天游览都柏林市区的行程内容。所以,当导游带着我们径直来到公园,站在王尔德的雕像前参观时,我确实有些喜出望外。有趣的是,公园雕像对面就是他居住过的房子。雕像的前面,还有两尊略小雕像。一尊是他妻子怀孕的雕像;另一尊是一位男性裸体雕塑,“为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神”,石雕下面四周雕刻的是王尔德的文摘。
据报道,王尔德曾因同性恋入狱两年。出狱后生活贫困,不久在巴黎去世。
他妻子怀孕的雕像,在此出现象征什么呢?
时间再回溯到十几年前。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在北京首都剧场观看原汁原味的爱爾兰国家剧院演出的话剧《等待戈多》。舞台上没有任何布景,黑黢黢一片荒凉感。全剧只有两位男演员。两位扮演流浪汉的男演员功底深厚,嗓音深沉,从始至终深刻演绎剧中对白,精彩至极。这部充满荒诞和哲理,以及象征意味的戏剧,演出总共近三小时,我和刚读初中的儿子被牢牢地钉在座位上,目不转睛,散场时我仍意犹未尽。
时光荏苒。
现在,导游带着我们行走在都柏林古旧繁华的街道。在一栋几百年的老宅前,导游特意演示一个保留至今的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雨天道路泥泞,在外面鞋底上沾的淤泥该怎么处理呢?都柏林人解决这一问题是利用一个铁制品,也称刮鞋器,固定在房门旁。看上去非常实用。
我们还乘船游览了利菲河岸。两岸历史悠久的旧建筑颇有特色,古老而有活力。像一部移动的历史教科书,对着乘船的我们在讲述着都柏林的古今往事。
中午,当我们坐在一座里外典雅考究、装潢古香古色的咖啡店用午餐时,特意品尝了当地著名的特产——黑啤酒。它纯度如何?“掌柜的给他拿来一杯什么都没掺杂的黑啤酒。”(《都柏林人——一片小阴云》)
什么都没掺杂的黑啤酒。
因为品质优良,保留下来的当年原样的小酒馆小咖啡馆,任时间流逝,是不会过时的。
之后,我用剩余的时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往来。猛一抬头,街对面商店橱窗里高挂着一幅王尔德画像。
我是都柏林的过客。只不过匆忙一瞥,一掠而过而已。真正的都柏林,它的精髓,浓缩存在于爱尔兰那些不朽的文学名著中。
那天正是下午下班时间,街上行人很多。男女面庞很显雅致,制服着装者多。都柏林交通系统没有地铁,我特意向导游确认过。出租车我也没看见,主要的交通工具公交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也很少见。大部分人在徒步行走,速度适中。
我在街头停留片刻,环顾街头,脑子里尽力回想《都柏林人》中的某个人物场景,与此时此刻作个呼应。
当年的街道还保留着吗?
话说平时,我选择阅读的文学书籍一般是侧重作者语言和能够给予我智力启迪的经典书籍。这里说的智力也可以解释成:思想性或者说智慧。还可以附加一个条件:作品丰沛的艺术性。
《都柏林人》对于我的阅读来说,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而专家解读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等等范畴内的词语,比如:象征、对比、隐喻,以及内心复杂的心理意识等等,这些特点显然也是作品在潜意识里充分吸引我们阅读兴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
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年出版。书中汇集十五个故事,人物皆是中下层人。
小说写道:“在威斯特摩兰大街,人行道上拥挤着下了班的青年男女。衣衫褴褛的报童跑来跑去,吆喝着各种晚报的名称。法林顿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得意扬扬地观看街上的景象,神气傲慢地盯着走过的年轻女职员。他的脑袋里充满了有轨电车的叮当声和无轨电车的嗖嗖声,他的鼻子已经闻到了缭绕的酒气。”
我试图想象此刻此街就是小说中的威斯特摩兰大街,正值傍晚的时候。有轨电车的叮当声、无轨电车的嗖嗖声呢?
我热切地等待着。
责任编辑 张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