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280-01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它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构成,这种骨样组织不能正常成骨的原因尚不明确。表现典型的骨样骨瘤X线平片诊断明确,但有时因病灶小、病变部位特殊,X线表现多种多样,部分病例常规X线诊断较为困难;CT可为骨样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大的帮助。
一、临床资料
本组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46岁,平均年龄23岁,其中10岁~30岁16例,占89﹪;病程2个月~2年,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以局部疼痛为主,疼痛初呈间歇性,逐渐变为持续性,夜间疼痛加剧。服用水杨酸类药物疼痛可以缓解。近关节的病变,因疼痛使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内的骨样骨瘤患者有时缺乏典型症状,其表现类似关节炎。
二、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摄正侧位X线平片。15例行CT检查,采用螺旋CT机,层厚5mm,层距5mm,瘤巢区以层厚2mm,层距2mm行局部薄扫。骨窗:窗位500Hu,窗宽1500~3000Hu;软组织窗:窗位60 Hu,窗宽300Hu。
三、骨样骨瘤分型
根据瘤巢的位置分为骨皮质型、骨松质型、骨膜下型。另外,如果肿瘤位于关节囊内,可再分为关节囊内型。
四、资料分析
分析X线平片和CT表现,从以下几方面观察:1.瘤巢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有无钙化或骨化;2.瘤巢周围的骨质改变和骨膜反应;3.瘤巢周围软组织和关节改变。
1、瘤巢的部位
股骨8例,胫骨6例,肱骨2例,坐骨1例,脊柱1例。骨皮质型6例,骨松质型11例,骨膜下型1例。
2、X线平片表现
18例中有14例可见到透亮瘤巢,瘤巢显示率为78%。瘤巢在平片上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0.3~1.6cm,其中8例在瘤巢中心出现钙化或骨化影,形成"牛眼征"。瘤巢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3例骨皮质型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均致密、广泛;而骨松质型、关节囊内型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相对较轻,甚至不出现骨质硬化。4例平片上未见瘤巢,其中脊柱1例,邻近髋关节部位1例,另2例位于长骨骨干,瘤巢被浓密的骨质增生硬化遮盖。1例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
3、CT表现
15例行CT薄层扫描,均见瘤巢,瘤巢显示率为100%。2例位于长骨骨干的瘤巢在X线平片上被浓密的骨质增生硬化所遮盖,在CT横断面扫描能清楚显示。瘤巢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其中8例中心有钙化或骨化影,形成"牛眼征"。瘤巢直径0.3~1.6cm,平均0.9cm。瘤巢周围出现程度不一的骨质硬化。2例可见软组织肿胀,1例可见肌肉萎缩,特别是瘤巢位于邻近关节部位。
3.1临床表现和病理
骨样骨瘤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在夜间加重,口服阿司匹林明显缓解。骨样骨瘤的瘤巢富含成骨细胞及神经纤维结缔组织,并分泌前列腺素,引起瘤巢内的血管扩张充血、张力增高,压迫瘤巢内的无髓神经纤维导致剧痛。患者血液中的前列腺素常明显升高,故强烈抑制前列腺素作用的水杨酸类药物能迅速缓解疼痛。
3.2影像学表现
3.2.1. X线表现:骨样骨瘤的X线表现多具有特征性,瘤巢的确定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关键。瘤巢一般位于病变中心,常为单个瘤巢,偶见2个以上的瘤巢。半数以上瘤巢内发生钙化或骨化,形成"牛眼征"。瘤巢周围硬化广泛时可以遮蔽瘤巢,此时用体层摄影或CT扫描才能显示瘤巢。有2例皮质内瘤巢在平片上被硬化骨质遮蔽。瘤巢周围骨质硬化程度与病变分型有关,骨皮质型呈梭形增厚,以瘤巢所在处最明显;骨膜下型少见,瘤巢位于骨膜下或骨皮质表面,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较骨皮质型轻,骨膜新生骨呈新月形,局部还可见骨质疏松及关节间隙增宽、积液等类似关节炎的征象。骨松质型和关节囊内的骨样骨瘤常无典型的X线表现,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轻可能是由于瘤巢距离骨膜较远或关节囊内缺乏骨膜反应。
3.2.2. CT表现:薄层CT扫描是目前显示骨样骨瘤的最佳方法,比X线平片和MRI能更准确地显示瘤巢。能够确诊平片上所不能诊断的可疑病例,尤其适用于关节囊内、脊柱等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本组经CT扫描的15例病变全部清楚显示瘤巢,其中4例在平片上未见瘤巢,经CT扫描后得以确诊。瘤巢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时,可发现软组织内密度稍减低,脂肪间隙不清,这些征象为瘤周水肿所致,但无一例见到骨髓腔的水肿。关节囊内的骨样骨瘤还可以引起关节腔内积液。CT能清楚显示瘤巢的大小、范围及其确切位置,以利于手术定位,保证瘤巢被完全切除。
五、鉴别诊断
1. 骨岛:病变的毛刷状边缘与周围的骨小梁混合在一起,表现形式为"放射刺状"或"伪足状"。
2. 应力性骨折:当骨折处的骨质增生及骨膜反应明显时,需注意与骨样骨瘤鉴别。有剧烈或长期运动史,开始为剧痛而后逐渐减轻,有特定的好发部位,跖骨和胫腓骨。关键是骨折线的确定。骨折X线透亮影通常较骨样骨瘤更表现为线状,与骨皮质垂直或成角走行,而非与骨皮质平行。
3. 硬化性骨髓炎:双侧骨皮质对称性增厚硬化,呈不规则状,髓腔变小,一般无脓肿和死骨,亦无透亮"瘤巢",疼痛常呈间歇性,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无效。
4. 骨皮质脓肿:常有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和反复发作史,无骨样骨瘤的规则性疼痛,骨质破坏区内无钙化或骨化,骨膜新生骨较骨样骨瘤少,边缘不及骨样骨瘤规整,可见一折曲的线状窦道从脓肿向外延伸至最近的生长板。
5. 单发性内生软骨瘤:为圆形密度减低区,周围仅有薄层硬化,无骨样骨瘤的特殊性疼痛。
六、治疗
治疗骨样骨瘤的关键是切除瘤巢,保留周围骨质硬化区。瘤巢切除术损伤范围及骨质切除范围大,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近年来开展的运用CT定位引导行瘤巢毁损术、激光冷冻术或热凝固术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它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构成,这种骨样组织不能正常成骨的原因尚不明确。表现典型的骨样骨瘤X线平片诊断明确,但有时因病灶小、病变部位特殊,X线表现多种多样,部分病例常规X线诊断较为困难;CT可为骨样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大的帮助。
一、临床资料
本组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46岁,平均年龄23岁,其中10岁~30岁16例,占89﹪;病程2个月~2年,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以局部疼痛为主,疼痛初呈间歇性,逐渐变为持续性,夜间疼痛加剧。服用水杨酸类药物疼痛可以缓解。近关节的病变,因疼痛使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内的骨样骨瘤患者有时缺乏典型症状,其表现类似关节炎。
二、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摄正侧位X线平片。15例行CT检查,采用螺旋CT机,层厚5mm,层距5mm,瘤巢区以层厚2mm,层距2mm行局部薄扫。骨窗:窗位500Hu,窗宽1500~3000Hu;软组织窗:窗位60 Hu,窗宽300Hu。
三、骨样骨瘤分型
根据瘤巢的位置分为骨皮质型、骨松质型、骨膜下型。另外,如果肿瘤位于关节囊内,可再分为关节囊内型。
四、资料分析
分析X线平片和CT表现,从以下几方面观察:1.瘤巢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有无钙化或骨化;2.瘤巢周围的骨质改变和骨膜反应;3.瘤巢周围软组织和关节改变。
1、瘤巢的部位
股骨8例,胫骨6例,肱骨2例,坐骨1例,脊柱1例。骨皮质型6例,骨松质型11例,骨膜下型1例。
2、X线平片表现
18例中有14例可见到透亮瘤巢,瘤巢显示率为78%。瘤巢在平片上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0.3~1.6cm,其中8例在瘤巢中心出现钙化或骨化影,形成"牛眼征"。瘤巢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3例骨皮质型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均致密、广泛;而骨松质型、关节囊内型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相对较轻,甚至不出现骨质硬化。4例平片上未见瘤巢,其中脊柱1例,邻近髋关节部位1例,另2例位于长骨骨干,瘤巢被浓密的骨质增生硬化遮盖。1例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
3、CT表现
15例行CT薄层扫描,均见瘤巢,瘤巢显示率为100%。2例位于长骨骨干的瘤巢在X线平片上被浓密的骨质增生硬化所遮盖,在CT横断面扫描能清楚显示。瘤巢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其中8例中心有钙化或骨化影,形成"牛眼征"。瘤巢直径0.3~1.6cm,平均0.9cm。瘤巢周围出现程度不一的骨质硬化。2例可见软组织肿胀,1例可见肌肉萎缩,特别是瘤巢位于邻近关节部位。
3.1临床表现和病理
骨样骨瘤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在夜间加重,口服阿司匹林明显缓解。骨样骨瘤的瘤巢富含成骨细胞及神经纤维结缔组织,并分泌前列腺素,引起瘤巢内的血管扩张充血、张力增高,压迫瘤巢内的无髓神经纤维导致剧痛。患者血液中的前列腺素常明显升高,故强烈抑制前列腺素作用的水杨酸类药物能迅速缓解疼痛。
3.2影像学表现
3.2.1. X线表现:骨样骨瘤的X线表现多具有特征性,瘤巢的确定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关键。瘤巢一般位于病变中心,常为单个瘤巢,偶见2个以上的瘤巢。半数以上瘤巢内发生钙化或骨化,形成"牛眼征"。瘤巢周围硬化广泛时可以遮蔽瘤巢,此时用体层摄影或CT扫描才能显示瘤巢。有2例皮质内瘤巢在平片上被硬化骨质遮蔽。瘤巢周围骨质硬化程度与病变分型有关,骨皮质型呈梭形增厚,以瘤巢所在处最明显;骨膜下型少见,瘤巢位于骨膜下或骨皮质表面,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较骨皮质型轻,骨膜新生骨呈新月形,局部还可见骨质疏松及关节间隙增宽、积液等类似关节炎的征象。骨松质型和关节囊内的骨样骨瘤常无典型的X线表现,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轻可能是由于瘤巢距离骨膜较远或关节囊内缺乏骨膜反应。
3.2.2. CT表现:薄层CT扫描是目前显示骨样骨瘤的最佳方法,比X线平片和MRI能更准确地显示瘤巢。能够确诊平片上所不能诊断的可疑病例,尤其适用于关节囊内、脊柱等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本组经CT扫描的15例病变全部清楚显示瘤巢,其中4例在平片上未见瘤巢,经CT扫描后得以确诊。瘤巢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时,可发现软组织内密度稍减低,脂肪间隙不清,这些征象为瘤周水肿所致,但无一例见到骨髓腔的水肿。关节囊内的骨样骨瘤还可以引起关节腔内积液。CT能清楚显示瘤巢的大小、范围及其确切位置,以利于手术定位,保证瘤巢被完全切除。
五、鉴别诊断
1. 骨岛:病变的毛刷状边缘与周围的骨小梁混合在一起,表现形式为"放射刺状"或"伪足状"。
2. 应力性骨折:当骨折处的骨质增生及骨膜反应明显时,需注意与骨样骨瘤鉴别。有剧烈或长期运动史,开始为剧痛而后逐渐减轻,有特定的好发部位,跖骨和胫腓骨。关键是骨折线的确定。骨折X线透亮影通常较骨样骨瘤更表现为线状,与骨皮质垂直或成角走行,而非与骨皮质平行。
3. 硬化性骨髓炎:双侧骨皮质对称性增厚硬化,呈不规则状,髓腔变小,一般无脓肿和死骨,亦无透亮"瘤巢",疼痛常呈间歇性,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无效。
4. 骨皮质脓肿:常有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和反复发作史,无骨样骨瘤的规则性疼痛,骨质破坏区内无钙化或骨化,骨膜新生骨较骨样骨瘤少,边缘不及骨样骨瘤规整,可见一折曲的线状窦道从脓肿向外延伸至最近的生长板。
5. 单发性内生软骨瘤:为圆形密度减低区,周围仅有薄层硬化,无骨样骨瘤的特殊性疼痛。
六、治疗
治疗骨样骨瘤的关键是切除瘤巢,保留周围骨质硬化区。瘤巢切除术损伤范围及骨质切除范围大,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近年来开展的运用CT定位引导行瘤巢毁损术、激光冷冻术或热凝固术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