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景 不一样的情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_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先前我们提得比较多的是:理解、感受、感悟。这样可能会导致一种倾向:重视内容感悟,忽视语言运用。现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即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显然,强调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应该指向语言运用。
  那么,同样的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目标定位等方面有怎样的变化呢?以五年级下册第16 课《桥》的环境描写教学板块为例。
  【课堂回顾】
  教学设计一
  一、雨之滂沱
  1.(点击大屏幕,听!)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有哪些词语或句子钻进了你的脑海?
  (2)句子比较。
  (3)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读得干脆、短促、有力。
  2.出示:洪水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自由读一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从哪些词看出来的?看到过受惊的野马吗?(观看山洪视频)
  3.激情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它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出示: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我们平时什么时候才会跳舞?现在,是谁在跳舞?是一群“魔鬼”在你面前跳舞,你有什么感觉?再来读句子。
  4.出示: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有什么感觉?把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5.请学生连读以上四句话。
  二、桥之无奈
  1.找一找,哪些词表现出了人们恐惧、慌张的心情,用圆圈圈出来。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2.你能读出他们的慌张、恐惧吗?请学生读句子。
  3.出示: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1)此时的木桥,在人们的眼中是一座什么桥呢?
  (2)可是,如果人们往桥上挤啊,冲啊,拥啊,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3)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教学设计二
  一、环境描写——怎么写
  1.自然环境——雨渐大,水渐猛。
  (1)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出示写洪水的全部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根据自己初读时的理解读一读这些句子。
  (请学生个别读,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咆哮、狞笑、放肆”等词的意思,朗读中体会雨大水猛)
  (3)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欣赏哪一句?
  (体会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单词成句、单句成段等表达方法,相机引导进一步读好句子)
  (4)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文中的顺序能不能调换?
  (体会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社会环境——人惊慌
  (1)找出文中描写村民慌张、恐惧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
  (在学生找出后出示写村民惊慌的全部句子)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
  (2)读一读这些句子,圈出表现人们恐慌的词语。
  (3)默读思考,这些句子与写洪水的句子顺序能不能调换?
  (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体会效果——为什么写
  (1)全文也就700字左右,写环境就花了400字左右,作者到底是写老汉,还是写洪水、村民?用那么多的文字进行环境描写是为了什么?
  (2)在黑板上用箭头图体现环境描写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语境填充——尝试运用
  学生运用刚才学习的环境描写表达方法,尝试填充文本。
  (1)集体反馈。
  (2)学生修改。
  (3)同桌交流。
  【透视课堂】
  两个教学设计分别是两位教师在2010年、2013年执教的公开研究课,两相比较,发现自新版课标颁布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了不少变化。
  第一,目标定位,多了一些文体的观照。
  目标的确定,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始,依据之一是文本,文本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文体的不同。我们往往不分题材、体裁,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以分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目标定位重语意而轻语言,忽视文体的语文特点。
  《桥》是一篇小小说,小说的主要文体特点是:通过环境、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是《桥》表达上的一大特色,单词单句成段,读来有一种紧迫感,渲染了危急的氛围。大篇幅的环境描写,更是推进情节发展,衬托老汉临危不惧的形象。
  两位教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不约而同地选择环境描写作为教学内容。但是,两者的定位却截然不同。教学设计一中,多次出现“你有什么感觉”,以及“谁在跳舞、怎样的笑、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需要什么”等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洪水的可怕、人们的惊慌,体会老汉及时出现的迫切性。教学设计二,教师的引领可以分为两类,其一,“自己的理解、你最欣赏哪一句、圈出表现人们恐慌的词语”;其二,“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文中的顺序能不能调换、用那么多的文字进行环境描写是为了什么”。第一类主要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为主,第二类以关注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环境描写的目的是为了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老汉形象。   显然,教学设计一的目标定位只是停留在内容分析、情感体验的层次。教学设计二则更加侧重语言的赏析和表达效果的感知,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秘妙,而且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进一步深化对表达方式的认知。正如王尚文教授说的,教学设计一是一种感受的实践,侧重人文内涵的感受;教学设计二是将所感受到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目标定位重在“怎么写”“为什么写”。
  第二,目标定位,多了一些学情的关注。
  教学目标的确定,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
  教学设计二中,从“根据自己初读时的理解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教师是尊重学生的真实起点的。作为五年级学生,应该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读懂这些句子写出了雨大水猛。教师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然后相继引导达成学生所不理解、未关注的语用层次的目标。而教学设计一,则将学生当作零起点,比如,“你有什么感觉?从哪些词看出来的?”教学设计二中,教学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基于已有理解的实践,而教学设计一中的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学生是否了解,结果可能是学生一种已有理解的重复。
  由此,教师对环境描写教学的定位也就迥然不同。以学生的原有理解基础为出发点,教学设计二对于环境描写的教学,从“出示全部语句”可以看出,目标的定位很明确,全部环境描写的整体观照,重在达成对语言运用层面以及布局谋篇的理解。而且,有了大语境的支撑,学生就不至于游离文本,为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的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打好了“底色”,建构好了语言运用层次学习的背景。可见,因为关注起点,使得教学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而教学设计一的教学,将环境描写的语句逐句出示,目标的定位是从零开始,线性推进,打乱了阅读过程中“整体—局部—整体”的双向阅读心理,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进行教学。结果,学生的情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更多的是对老师预设的“底牌”的猜测。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文学作品而言,作者通过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认识,在文章中表达的“情”,都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阅读离不开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因此,对于目标的定位,我们不能忽视学情起点,以及学习背景的建构。
  第三,目标定位,多了一些学法的思考。
  首先,从教学中教师凭借引领的问题来看,教学设计一的问题思维跨度相对狭小,比如,“是谁在跳舞?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指向单一,问题碎小而烦琐。而教学设计二的问题思考时空相对更“大”一些,比如,“你最欣赏哪一句?想一想这些句子顺序能不能调换?用那么多的文字进行环境描写是为了什么?”以大问题为主,有思辨的成分,必须有自己的理解。
  透过问题设计,我们看到两个教学设计目标定位理念上的区别。教学设计一,牵着学生走教师的路,理解教师的解读,一步一个小问题,学生跟着走就行,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目标定位时没有生本意识,考虑更多的是教师怎样方便教。而教学设计二,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空,学生要想作出判断、回答,就必须主动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在“洗耳恭听”文本述说以后获得的东西,就是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显然,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有一个走近文本、亲历学习的过程,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人。
  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二的目标定位遵循归纳的思维方式,从环境描写的语句整体入手,先通过读了解写了什么,再回到文本,思考环境描写的语句顺序能否调换,体会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后通过篇章结构、详略安排的思考,体会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整个过程,从内容入手,根植文本语言,由感性体悟上升到理性认识、思考的过程。因为遵循归纳的认知建构规律,目标指向学生语言运用层次的自主归纳建构。而从教学设计一的教学过程来看,目标定位没有涉及表达方式、环境表达效果的思考,因此只是情感上的重复体验,缺少思维上的建构。
  指向表达与运用的阅读教学以及目标定位要观照文体的不同,关注学情的起点、学习背景的建构和思考学法的优化。
其他文献
摘 要:2019年2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与黄浦学校结对,共同开展“强校工程”工作,高峰计划体育基地遵循“了解需求、找准短板、挖掘潜力、助力发展”的原则,助力黄浦学校的校本研修、学科特色打造、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发展。本文以学校的角度,从助力、聚力、奋力三个层面阐述学校“强校工程”的实施路径,总结经验,为更好地推进“强校工程”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强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十分重视,  将它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置于同一  层面,在“基本理念”部分特别强调它“有利于学生在  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  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但对该种课型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  确的界定,如何操作也没有标准,因此众多教师对语  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怎么上比较困惑。去年笔者随“杭  州市
杨汉梅: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汉阳区体育教研员。从教28年,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学校体育科研先进个人”“湖北省教育界名师”“武汉市教育界名师”“武汉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体育创编游戏一等奖、湖北省体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武汉市体育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主持省级重点课题《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其成果获专家好评并广泛推广,撰写的教学论文在
关键词:学校体育;四季;特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2-0021-01  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曾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身为铜山体育人,我们一直在用实干实现铜山人的体育梦,力求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突破自己,创造学校的体育特色。我校的体育活动特
新接手的是一批四年级学生,对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这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不说知根知底,也可以说心有明镜。但是,在第一次批阅他们的习作时,我这个老手就犯难了,这真是不遇不知道,遇了才心跳。  那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深知“初次见面”尤为重要,于是,我着实认真地准备了一番。我上了一堂关于“老师·语文·我”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选择这个话题,我还是颇有用心的,我希望从今以后,通过语文,能把
课堂小结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之后,对所教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的一个总结过程,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在时间、次数上不同于课堂教学结尾部分。成功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等。尽管课堂小结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审视我们的课堂小结,仍然不尽如人意。课堂小结往往
关键词:阳光少年;活力园丁;评选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17-06  为丰富运动会教育内涵,宣传“阳光运动、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委托中国教育报刊社、文汇报社分别举办了“活力园丁”和“阳光少年”评选活动,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两项评选是配合全国学生运动会的召开而开展的非竞技类项目,是本届学生运动会的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3. 感受“东方之珠”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安排在精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方法,学会独立阅读,在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加法运算,也是四则运算教学的初始,它的教学地位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尽管是作为初识性教学,我们却不可漠视这个学习现实起点。对于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加法并非第一次接触,透过这种“似曾相识”乃至“比较熟悉”的感知经验,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这种经验仅停留在对加法算式的认知上居多,对图意蕴含的加法意义缺乏准确的解读与口叙,更不能从抽象的加法式题外化列举具体化的生活原型。也
浙江山村秀丽、人文荟萃,名都胜会、海岳精英。浙江教育,历史上也是大家辈出,在史笔照耀的背后,蕴含的正是教育工作者极为丰富的实践智慧和创新精神。在“浙派语文”的璀灿群星中,湖州的邵起凤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邵起凤老师就十分注重对语文整体教育思想的实践和研究,对此,前杭州大学的朱作仁教授评价她能“以优化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