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历史科高考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史科高考的变化反映了新课程新教法的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应适应高考的变化,顺应教学改革的趋势,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法,和学生一起进步。
[关键词] 高考改革 新课程 新教法 适应 进步
新课程改革开始提出的时候,很多人对新课程的观点,如教学方式上的合作探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管理的民主性,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等都持怀疑态度。对历史科高考中提出的脱教材,淡化阶级斗争史,考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提法,有的连我也持怀疑态度,因为我省用的教材仍然是旧教材,仍然是以阶级斗争史为主线来编写的;对脱教材之说,不单是我,也许很多的历史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当高考试题出来之后,很多历史老师都大跌眼镜,无所适从。下面我把我对近三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和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以及为适应这些变化在教学中作出的一些调整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对近三年历史试题的一些认识
因为我省高考中使用的是全国Ⅱ卷,所以下面我以该卷为例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脱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7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有门下省的职责、对西藏的管理、达赖班禅的继承问题、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1944年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所在地等五个选择题可以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占历史科分值的20%;2008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有与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持相似观点的人、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列宁的评论,及材料题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等四题可以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占历史科分值的20%;2009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则只有隋唐时期阻碍商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一题可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占历史科分值的4%。
2.选择题越来越多的以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007年的全国Ⅱ卷12道历史选择题中,只有4题提供了文字材料或图片资料;2008年的全国Ⅱ卷12道历史选择题中则有10题提供了文字材料或图片资料;2009年的全国Ⅱ卷12道历史选择题中增加到有11题提供了文字材料或图片资料。
3.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最为紧密,2007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有2道选择题引用了古文;2008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除有2道选择题引用了古文外,37题的材料二也是古文;2009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虽然引用古文的选择题只有1道,但两道材料题全是古文,与古文有关的题目的分值高达56分,真是应了人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的观点。此外,与政治、地理知识有关的题目也每年皆有。
4.文明史和全球史的考核内容增多。高考的这些变化,确实有些让我们历史老师无所适从,但如果我们静心思考,认真对照的话,答案可以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找到。下面我们来看看高考与历史课程标准的联系。
二、历史科高考的变化反映了新课程新教法的要求
1.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从课程概念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项内容,而非全部。而且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材就有四个版本: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每个版本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抗日战争》一课,人民版和其它版本在内容、容量方面相差甚远,,人民版该课涉及的概念多达32个,文字量高达4000多字;而其它版本涉及的概念一般在10个左右,文字量不到2000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高考要脱教材,因为一方面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项内容,另一方面各个地区所选择的教材版本也不相同,无论以哪个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来考,对使用其它教材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与功能是这样描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从“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知道,为什么高考历史试题中,文明史和全球史的內容会增加。
3.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传递的,而是意义的建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更多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当前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课程综合化。新教学观认为教学内容是开放的 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充足的教学资源。从以上三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高考历史试题会加强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的联系,会脱课本。
4.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认为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如果我们真正落实这些新教学观,那么无论高考的内容是什么,题型怎么变,内容出至哪里,学生都能分析它,抓住主要内容,顺利完成考试。
三、适应新课改,对教学适时做出调整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对课堂教学做了很大调整,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我把自认为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节课是两宋的民族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对宋辽、宋夏、宋金的战争过程进行概括。(通过分组学习,提问,学生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宋辽、宋夏、宋金的战争与和平友好交往时间,增强学生对“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虽有战有和,但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这一观点的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签订的三个和约,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分析和约产生的影响。
我重点讲了“蕃汉分治” 和“猛安谋克”制度。
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怎样评价岳飞?
这次课我感觉是我上这一内容以来最成功的一次,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我没有按教科书知识的前后顺序进行教学,而是把知识进行了分类整理,化繁为简。其次在教学中,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任务由他们独立完成,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我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探究活动的帮助者在发挥作用。同时也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他们所认识的岳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历史教师应适应高考的变化,顺应教学改革的趋势,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法,改变过去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模式,多留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使我们和学生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作者:陈旭远
[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作者:王雄
[关键词] 高考改革 新课程 新教法 适应 进步
新课程改革开始提出的时候,很多人对新课程的观点,如教学方式上的合作探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管理的民主性,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等都持怀疑态度。对历史科高考中提出的脱教材,淡化阶级斗争史,考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提法,有的连我也持怀疑态度,因为我省用的教材仍然是旧教材,仍然是以阶级斗争史为主线来编写的;对脱教材之说,不单是我,也许很多的历史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当高考试题出来之后,很多历史老师都大跌眼镜,无所适从。下面我把我对近三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和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以及为适应这些变化在教学中作出的一些调整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对近三年历史试题的一些认识
因为我省高考中使用的是全国Ⅱ卷,所以下面我以该卷为例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脱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7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有门下省的职责、对西藏的管理、达赖班禅的继承问题、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1944年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所在地等五个选择题可以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占历史科分值的20%;2008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有与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持相似观点的人、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列宁的评论,及材料题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等四题可以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占历史科分值的20%;2009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则只有隋唐时期阻碍商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一题可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占历史科分值的4%。
2.选择题越来越多的以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007年的全国Ⅱ卷12道历史选择题中,只有4题提供了文字材料或图片资料;2008年的全国Ⅱ卷12道历史选择题中则有10题提供了文字材料或图片资料;2009年的全国Ⅱ卷12道历史选择题中增加到有11题提供了文字材料或图片资料。
3.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最为紧密,2007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有2道选择题引用了古文;2008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除有2道选择题引用了古文外,37题的材料二也是古文;2009年的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中,虽然引用古文的选择题只有1道,但两道材料题全是古文,与古文有关的题目的分值高达56分,真是应了人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的观点。此外,与政治、地理知识有关的题目也每年皆有。
4.文明史和全球史的考核内容增多。高考的这些变化,确实有些让我们历史老师无所适从,但如果我们静心思考,认真对照的话,答案可以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找到。下面我们来看看高考与历史课程标准的联系。
二、历史科高考的变化反映了新课程新教法的要求
1.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从课程概念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项内容,而非全部。而且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材就有四个版本: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每个版本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抗日战争》一课,人民版和其它版本在内容、容量方面相差甚远,,人民版该课涉及的概念多达32个,文字量高达4000多字;而其它版本涉及的概念一般在10个左右,文字量不到2000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高考要脱教材,因为一方面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项内容,另一方面各个地区所选择的教材版本也不相同,无论以哪个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来考,对使用其它教材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与功能是这样描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从“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知道,为什么高考历史试题中,文明史和全球史的內容会增加。
3.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传递的,而是意义的建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更多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当前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课程综合化。新教学观认为教学内容是开放的 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充足的教学资源。从以上三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高考历史试题会加强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的联系,会脱课本。
4.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认为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如果我们真正落实这些新教学观,那么无论高考的内容是什么,题型怎么变,内容出至哪里,学生都能分析它,抓住主要内容,顺利完成考试。
三、适应新课改,对教学适时做出调整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对课堂教学做了很大调整,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我把自认为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节课是两宋的民族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对宋辽、宋夏、宋金的战争过程进行概括。(通过分组学习,提问,学生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宋辽、宋夏、宋金的战争与和平友好交往时间,增强学生对“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虽有战有和,但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这一观点的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签订的三个和约,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分析和约产生的影响。
我重点讲了“蕃汉分治” 和“猛安谋克”制度。
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怎样评价岳飞?
这次课我感觉是我上这一内容以来最成功的一次,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我没有按教科书知识的前后顺序进行教学,而是把知识进行了分类整理,化繁为简。其次在教学中,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任务由他们独立完成,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我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探究活动的帮助者在发挥作用。同时也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他们所认识的岳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历史教师应适应高考的变化,顺应教学改革的趋势,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法,改变过去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模式,多留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使我们和学生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作者:陈旭远
[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作者: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