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实施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ter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变得极其重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比较新潮的学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同一个班、同一节课、同样的教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会出现悬殊。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呢?在教学实际中,我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为基础,来划分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目标、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分层次地去实施课堂教学,分阶段、分层次地去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优促差,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关注学生,探究差异性根源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等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对这种差异性教学探索的重要性。在农村基层学校中,信息技术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来说算是一门比较新鲜的学科,教学模式也需另辟蹊径。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却比较熟悉,动手操作游刃有余。关注学生,探究学生差异性的根源,因材施教,各尽其所能。
  1.客观差异性
  如家庭环境原因,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等,但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性尤为突出,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允许,从小就接触电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等有一定的积累;而有的学生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对计算机有着一种陌生感。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加以关注,多給予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
  2.个体差异性
  (1)学习兴趣的差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着重于动手操作,有异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熟悉,产生抵触的心理;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兴趣主要集中在游戏上而非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求知欲望,以优促差,带动其他学生学习。
  (2)接受知识能力差异。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同,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特别是重于动手操作实践和思维能力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度,动手操作水平跟不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削减了学习兴趣;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觉得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此他们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3)学习方式差异。有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研究学习,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研究合作学习,如果教师只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那只有喜欢听教师详细讲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而其他学生的能力却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采取分层施教,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感,以此带动他人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帮助。
  二、以人為本,实施差异性教学
  1.合理分层,科学评价
  探究学生差异性,剖析差异性根源,以客观、发展的观点去评定学生的层次,把学生划分为基础生、中等生和优等生,合理分层因材施教。学生层次划分目的是便于教师分层布置学习任务,进行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的任务,教师可随时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发展变化等做出必要的动态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这也是鼓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使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发挥。
  2.以生为本,实施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就是以生为本,因人而异,实施分目标、分难度、分层次递进的课堂教学。
  (1)根据学生基础分层。基础差,电脑操作水平低,word文档操作知识了解不多的学生,分为C组,属于低层;有一定电脑操作知识,并对word文档文字编辑操作等有一定的基础,分为B组,属于中层;电脑知识基础良好,有较好的电脑操作水平,对word文档比较熟悉,分为A组。
  (2)依据教学目标分层。对于C组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word文档的字体编辑和基本的排版设计,基本完成教学内容。B组的教学目标是:深入了解word文档的操作,能够编辑文字,美化版面,插入图片,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对A组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完美地完成教学内容,编辑文字,美化排版,插入图片,修饰图片,颜色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其他学员完成操作,并能带动其他学生。
  三、排除疑义,提升差异性效应
  1.注意渗透思想素质的教育,消除学生和家长认为受到不平等待遇的顾虑。分层教学会涉及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敏感问题,会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疑义,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耐心地去做思想工作。分层必须以学生实际基础,分层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程度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
  2.注重提升分层教学的效应,充分发挥学生相互帮助提高的能力。对于基础好的高层次,注重发挥这一层次的主导效应。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
其他文献
一、前言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诵读教学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教学效率低下、成效差已经成为普遍问题。鉴于诵读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从经典文学中受益。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分析  1.认识不足  经典诵读中的“经典”实际上包含许多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文言文,还包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看到科学课堂上经常呈现这样一番景象: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实验材料直接影响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一个成功的实验可以减少许多烦琐的叙述,往往能起到“千言万语
一、一点一面,延伸科技触角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节课只能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而全校性的科技活动则可以通过项目的设置,对某个知识点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到的《看不见的空气》,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针筒的挤压,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对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只能通过图片介绍;而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各种利用压缩空气的活动项目,如:1.通过打气筒往管子里打气,当气压足够大时
九月,开学季,也是小班幼儿入园哭闹最厉害的一个月。开学的第一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刚刚被父母抱着还笑容满面的幼儿,一看到快要进教室了,他们一下子就变了脸,怎么也
在小型水库运行过程中,必须注重小型病险水库的危害性,通过合理的技术与勘探结果进行病险水库的加固,并且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方案进行完善。本文对水利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结合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是当前小学音乐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难题,其中从小学音乐的特点来看,其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次,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学生产生兴趣,喜欢音乐,乐于学习并享受音乐的学习的渐进式过程。从新课标中针对小学音乐的相关内容来看,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主要途径,有针对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以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观,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同其他人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也就造成学生的学习进度是不同的,而且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实施统一教学,所以部分教师开始积极采取协同教学的办法组织日常教学,而且实施的效果比较理想。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掌握协同教学的应用,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水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游戏形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借助真实和替代的材料进行角色扮演,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模仿和想象,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成人社会生活。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最大限度发挥创造精神,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角色游戏是一种假想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并能使幼儿从中获得快乐的游戏形式,孩子们经常通过角色扮演来再现现实生活,并加以想象和创造,从中获得发展。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虽
在语文、英语学科纷纷对国外绘本价值进行挖掘的时候,作为原本最接近它的美术课堂教学却稍显滞后。而作为美术教师不禁思考:绘本创作的初衷和我们现在的追求是一致的吗?我们挖掘出绘本真正内涵和独特价值了吗?老师和孩子真的具有阅读绘本的能力吗?  一、读出美——需要绘本的一臂之力  挖掘绘本本身的绘画价值,是对绘本的深度解读也是应然所需。借绘本之力可以解决美术教材中的许多不足。在文字和符号的包围中,在学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