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变得极其重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比较新潮的学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同一个班、同一节课、同样的教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会出现悬殊。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呢?在教学实际中,我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为基础,来划分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目标、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分层次地去实施课堂教学,分阶段、分层次地去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优促差,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关注学生,探究差异性根源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等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对这种差异性教学探索的重要性。在农村基层学校中,信息技术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来说算是一门比较新鲜的学科,教学模式也需另辟蹊径。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却比较熟悉,动手操作游刃有余。关注学生,探究学生差异性的根源,因材施教,各尽其所能。
1.客观差异性
如家庭环境原因,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等,但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性尤为突出,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允许,从小就接触电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等有一定的积累;而有的学生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对计算机有着一种陌生感。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加以关注,多給予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
2.个体差异性
(1)学习兴趣的差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着重于动手操作,有异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熟悉,产生抵触的心理;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兴趣主要集中在游戏上而非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求知欲望,以优促差,带动其他学生学习。
(2)接受知识能力差异。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同,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特别是重于动手操作实践和思维能力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度,动手操作水平跟不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削减了学习兴趣;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觉得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此他们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3)学习方式差异。有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研究学习,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研究合作学习,如果教师只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那只有喜欢听教师详细讲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而其他学生的能力却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采取分层施教,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感,以此带动他人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帮助。
二、以人為本,实施差异性教学
1.合理分层,科学评价
探究学生差异性,剖析差异性根源,以客观、发展的观点去评定学生的层次,把学生划分为基础生、中等生和优等生,合理分层因材施教。学生层次划分目的是便于教师分层布置学习任务,进行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的任务,教师可随时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发展变化等做出必要的动态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这也是鼓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使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发挥。
2.以生为本,实施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就是以生为本,因人而异,实施分目标、分难度、分层次递进的课堂教学。
(1)根据学生基础分层。基础差,电脑操作水平低,word文档操作知识了解不多的学生,分为C组,属于低层;有一定电脑操作知识,并对word文档文字编辑操作等有一定的基础,分为B组,属于中层;电脑知识基础良好,有较好的电脑操作水平,对word文档比较熟悉,分为A组。
(2)依据教学目标分层。对于C组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word文档的字体编辑和基本的排版设计,基本完成教学内容。B组的教学目标是:深入了解word文档的操作,能够编辑文字,美化版面,插入图片,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对A组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完美地完成教学内容,编辑文字,美化排版,插入图片,修饰图片,颜色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其他学员完成操作,并能带动其他学生。
三、排除疑义,提升差异性效应
1.注意渗透思想素质的教育,消除学生和家长认为受到不平等待遇的顾虑。分层教学会涉及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敏感问题,会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疑义,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耐心地去做思想工作。分层必须以学生实际基础,分层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程度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
2.注重提升分层教学的效应,充分发挥学生相互帮助提高的能力。对于基础好的高层次,注重发挥这一层次的主导效应。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
一、关注学生,探究差异性根源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等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对这种差异性教学探索的重要性。在农村基层学校中,信息技术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来说算是一门比较新鲜的学科,教学模式也需另辟蹊径。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却比较熟悉,动手操作游刃有余。关注学生,探究学生差异性的根源,因材施教,各尽其所能。
1.客观差异性
如家庭环境原因,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等,但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性尤为突出,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允许,从小就接触电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等有一定的积累;而有的学生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对计算机有着一种陌生感。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加以关注,多給予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
2.个体差异性
(1)学习兴趣的差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着重于动手操作,有异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熟悉,产生抵触的心理;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兴趣主要集中在游戏上而非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求知欲望,以优促差,带动其他学生学习。
(2)接受知识能力差异。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同,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特别是重于动手操作实践和思维能力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度,动手操作水平跟不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削减了学习兴趣;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觉得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此他们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3)学习方式差异。有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研究学习,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研究合作学习,如果教师只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那只有喜欢听教师详细讲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而其他学生的能力却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采取分层施教,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感,以此带动他人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帮助。
二、以人為本,实施差异性教学
1.合理分层,科学评价
探究学生差异性,剖析差异性根源,以客观、发展的观点去评定学生的层次,把学生划分为基础生、中等生和优等生,合理分层因材施教。学生层次划分目的是便于教师分层布置学习任务,进行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的任务,教师可随时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发展变化等做出必要的动态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这也是鼓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使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发挥。
2.以生为本,实施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就是以生为本,因人而异,实施分目标、分难度、分层次递进的课堂教学。
(1)根据学生基础分层。基础差,电脑操作水平低,word文档操作知识了解不多的学生,分为C组,属于低层;有一定电脑操作知识,并对word文档文字编辑操作等有一定的基础,分为B组,属于中层;电脑知识基础良好,有较好的电脑操作水平,对word文档比较熟悉,分为A组。
(2)依据教学目标分层。对于C组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word文档的字体编辑和基本的排版设计,基本完成教学内容。B组的教学目标是:深入了解word文档的操作,能够编辑文字,美化版面,插入图片,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对A组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完美地完成教学内容,编辑文字,美化排版,插入图片,修饰图片,颜色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其他学员完成操作,并能带动其他学生。
三、排除疑义,提升差异性效应
1.注意渗透思想素质的教育,消除学生和家长认为受到不平等待遇的顾虑。分层教学会涉及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敏感问题,会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疑义,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耐心地去做思想工作。分层必须以学生实际基础,分层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程度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
2.注重提升分层教学的效应,充分发挥学生相互帮助提高的能力。对于基础好的高层次,注重发挥这一层次的主导效应。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