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定型和思维定向至关重要。一些历史的烙印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学雷锋运动,给一代人树立了生活的航标,扬起了理想的风帆,让人记忆犹新。学雷锋其实很简单:做好事,助人为乐,发扬钉子精神,刻苦钻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德、智、体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取向一目了然,指向十分明确,人人会做,操作方便,能很快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也满足了社会人乐于表现自我的心理欲望,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点。风生水起,曾记当时学校呈现一派生机,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深深地感染了一代人,为国家的各项事业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
与此相悖,随后的十年动乱虽然同样风起云涌,但因一句“造反有理”的鼓噪,把传统的伦理道德深度扭曲,使学校教育出现断层,社会和谐惨遭破坏,在青少年心灵深处烙下的认知误区,遗祸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远比当时近乎崩溃的经济更难复苏。所以,小平同志憾言:“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
拨乱反正难免矫枉过正,曾经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又对青少年的价值认同产生了误导,使学校教育正本清源增加了难度。
尽管党和国家为文革后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制订了系列方针、准则(诸如做“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五爱”教育、中小学生守则等等),旨在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然而均未能产生轰动性效果,也鲜见操作性很强的成功经验,可以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一种疲软状态。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对此深感困惑。
受党和国家树标道德模范、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公平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新举措的启示,我似乎顿开茅塞,领有所悟。
以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缺失,我认为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口号震天,高谈阔论,梦幻理想,虚拟追求,不贴近生活,没触及灵魂。
新时期社会生活多元化,青少年的思想不再单纯。在太多的诱惑和冲动面前,空泛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被动的拦截往往功亏一篑。缺少心理认同的清规戒律有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与学校、学子与先生之间出现情感危机,教书育人原本师恩浩荡,而今为师者洒尽“三春晖”,难见“寸草心”的叹息尤多,不能说不是教育的失败。薄情寡恩,乃至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是道德缺失的表现。我认为学校教育从受恩勿忘、感恩戴德这个点切入,回归类似当年的“学雷锋”效应,能开启青少年(乃至全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纪元。
为人处世,终生沐恩:父母生养、老师培育、自然赐予、祖国呵护、社会供给、亲友关爱、组织照顾、多方支持,谁都不是“自然成长”起来的。从幼婴呱呱落地到成人、成才、成龙,是群体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并非全都是个人奋斗而成的。
感恩既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如:“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结草衔环,以报恩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又是一个现实而热门的话题,它能构建社会和谐,弘扬时代精神,崇尚道德回归。古往今来,知恩、思恩、谢恩、报恩被定格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理当永远服膺的情怀,失之则人格缺陷。一个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不屑感恩的人面对的是一片冷冰、疏谈、死寂的情感荒漠。忘恩寡情者,能奢望他(她)对人类做出贡献吗?
感恩教育其实早已成为古今中外施教青少年的“必修课”。我国曾把“天地君亲师位”敬上神龛,朝夕感念,顶礼膜拜;韩国小学生胸前都挂着“行孝牌”,正面是父母像,背面是行孝的格言与规定;以色列政府把中国人民在二战时期对他们的救命之恩写进公民教育课本,世代传承;洪战辉带着妹妹求学12年感动中国,成为全国道德模范,他说,成全他的是学校、医院,还有那么多人给予他们兄妹的那么多关怀,其实最受感动的是他自己,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突破口和主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挖掘素材、迸发激情、点亮心灵、回归传统美德,诱导良心发现,撞击理想火花,进行道德规范,实现理性飞跃,体现了教育目标的核心价值,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可操作性。
感恩教育容易取得社会认同、家庭配合,产生群体心理共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坚实基础,具有教育效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感恩教育资源丰富,互为因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皆有为,皆可为,具有很强的链条效应互动性。
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确定有的放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就中、小学生而言,教育内容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聚焦四个字展开:
1、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孝”为先。十月怀胎,临盆哺乳;抱子求医,送子读书;知寒知暖,朝夕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怜天下父母心,自有感知良多。百善孝为先,做孝顺的孩子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怎样做?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生活实际展开导向。
2、感知老师的培育之恩,以“尊”为道。莘莘学子,苦读寒窗,不知是否知道老师呕心沥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或鼓励,或鞭策,赞美之词、逆耳之言,慈祥也罢,严厉也罢,发自内心的都是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世间最全心全意,无怨无悔的园丁。“太阳底下追神圣,桃李园中竞自由”,“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尊师重道,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对老师的最好报答,要点点滴滴从我做起。
3、感知他人的相助之恩,以“善”为本。人生活在世界上,谁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从来都不是独自可以生存的。你帮我,我帮你,相互依存,助人为乐。“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真、善、美在关爱他人中体现,社会和谐在与人为善的关联中形成。
4、感知社会的呵护之恩,以“爱”为大。社会环境公平地呵护着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社会环境包括人文环境(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生活条件等等)和自然环境(青山绿水、自然资源、人居条件等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公平正义、诚信社会公德、遵守纪律法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尽在其中。
区区四个方面涵盖了全部教育指向的精神实质,从可触可摸的支点切入,使教育行为人性化、情感化、生动化、具体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收获教育效果的钥匙,呼唤心理共鸣的主题活动是实施教育过程的重要载体。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正面诱导原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不难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表彰,鼓励表现欲求的本身就是在悄悄地矫正他(她)身上原来的弱点和缺失。辅以诸如“感恩节”、报告会、爱心园地、创优评先、心灵洗礼、志愿者行动等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推波助澜,定能取得可圈可点、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提供一个平台,各自尽情发挥,在实际中总结经验,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是课题研究的延伸,本篇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413414湖南省桃江县①灰山港镇中心小学②向阳花小学)
与此相悖,随后的十年动乱虽然同样风起云涌,但因一句“造反有理”的鼓噪,把传统的伦理道德深度扭曲,使学校教育出现断层,社会和谐惨遭破坏,在青少年心灵深处烙下的认知误区,遗祸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远比当时近乎崩溃的经济更难复苏。所以,小平同志憾言:“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
拨乱反正难免矫枉过正,曾经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又对青少年的价值认同产生了误导,使学校教育正本清源增加了难度。
尽管党和国家为文革后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制订了系列方针、准则(诸如做“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五爱”教育、中小学生守则等等),旨在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然而均未能产生轰动性效果,也鲜见操作性很强的成功经验,可以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一种疲软状态。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对此深感困惑。
受党和国家树标道德模范、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公平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新举措的启示,我似乎顿开茅塞,领有所悟。
以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缺失,我认为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口号震天,高谈阔论,梦幻理想,虚拟追求,不贴近生活,没触及灵魂。
新时期社会生活多元化,青少年的思想不再单纯。在太多的诱惑和冲动面前,空泛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被动的拦截往往功亏一篑。缺少心理认同的清规戒律有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与学校、学子与先生之间出现情感危机,教书育人原本师恩浩荡,而今为师者洒尽“三春晖”,难见“寸草心”的叹息尤多,不能说不是教育的失败。薄情寡恩,乃至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是道德缺失的表现。我认为学校教育从受恩勿忘、感恩戴德这个点切入,回归类似当年的“学雷锋”效应,能开启青少年(乃至全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纪元。
为人处世,终生沐恩:父母生养、老师培育、自然赐予、祖国呵护、社会供给、亲友关爱、组织照顾、多方支持,谁都不是“自然成长”起来的。从幼婴呱呱落地到成人、成才、成龙,是群体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并非全都是个人奋斗而成的。
感恩既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如:“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结草衔环,以报恩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又是一个现实而热门的话题,它能构建社会和谐,弘扬时代精神,崇尚道德回归。古往今来,知恩、思恩、谢恩、报恩被定格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理当永远服膺的情怀,失之则人格缺陷。一个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不屑感恩的人面对的是一片冷冰、疏谈、死寂的情感荒漠。忘恩寡情者,能奢望他(她)对人类做出贡献吗?
感恩教育其实早已成为古今中外施教青少年的“必修课”。我国曾把“天地君亲师位”敬上神龛,朝夕感念,顶礼膜拜;韩国小学生胸前都挂着“行孝牌”,正面是父母像,背面是行孝的格言与规定;以色列政府把中国人民在二战时期对他们的救命之恩写进公民教育课本,世代传承;洪战辉带着妹妹求学12年感动中国,成为全国道德模范,他说,成全他的是学校、医院,还有那么多人给予他们兄妹的那么多关怀,其实最受感动的是他自己,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突破口和主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挖掘素材、迸发激情、点亮心灵、回归传统美德,诱导良心发现,撞击理想火花,进行道德规范,实现理性飞跃,体现了教育目标的核心价值,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可操作性。
感恩教育容易取得社会认同、家庭配合,产生群体心理共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坚实基础,具有教育效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感恩教育资源丰富,互为因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皆有为,皆可为,具有很强的链条效应互动性。
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确定有的放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就中、小学生而言,教育内容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聚焦四个字展开:
1、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孝”为先。十月怀胎,临盆哺乳;抱子求医,送子读书;知寒知暖,朝夕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怜天下父母心,自有感知良多。百善孝为先,做孝顺的孩子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怎样做?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生活实际展开导向。
2、感知老师的培育之恩,以“尊”为道。莘莘学子,苦读寒窗,不知是否知道老师呕心沥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或鼓励,或鞭策,赞美之词、逆耳之言,慈祥也罢,严厉也罢,发自内心的都是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世间最全心全意,无怨无悔的园丁。“太阳底下追神圣,桃李园中竞自由”,“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尊师重道,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对老师的最好报答,要点点滴滴从我做起。
3、感知他人的相助之恩,以“善”为本。人生活在世界上,谁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从来都不是独自可以生存的。你帮我,我帮你,相互依存,助人为乐。“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真、善、美在关爱他人中体现,社会和谐在与人为善的关联中形成。
4、感知社会的呵护之恩,以“爱”为大。社会环境公平地呵护着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社会环境包括人文环境(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生活条件等等)和自然环境(青山绿水、自然资源、人居条件等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公平正义、诚信社会公德、遵守纪律法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尽在其中。
区区四个方面涵盖了全部教育指向的精神实质,从可触可摸的支点切入,使教育行为人性化、情感化、生动化、具体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收获教育效果的钥匙,呼唤心理共鸣的主题活动是实施教育过程的重要载体。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正面诱导原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不难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表彰,鼓励表现欲求的本身就是在悄悄地矫正他(她)身上原来的弱点和缺失。辅以诸如“感恩节”、报告会、爱心园地、创优评先、心灵洗礼、志愿者行动等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推波助澜,定能取得可圈可点、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提供一个平台,各自尽情发挥,在实际中总结经验,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是课题研究的延伸,本篇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413414湖南省桃江县①灰山港镇中心小学②向阳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