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热衷于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加上部分家长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致使农村初中学困生比例呈上升趋势。转化学困生,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教育转化策略。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在学困生问题上,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是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造成的。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的因素。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他们也有“闪光点”。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学困生是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4.学困生是表面差实质不一定差。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在教育过程中方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对优等生、中等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困生也要充满信心。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并竭尽全力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在学习上多给辅导,在生活上多加关心,在精神上多付爱心,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二、全面关心、了解学困生,建立其成长档案
要转化学困生,教师要及时、主动地去亲近他们,拉近彼此间的感情,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他们。不能只局限于学习,要从生活、交友、饮食起居等全方位观察、分析、了解;也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展到他们的家庭和社区,要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判断他们的发展动向,要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只有掌握了具体情况,才能对他们的教育有的放矢,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并做好转化记录,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便于及时实施补救,提高转化效果。
三、联系家长、统一观念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应视家长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尊重家长,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各种情况,并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情况,使家校之间密切配合,保持一致,共同研究教育转化学生的方法,采用因地制宜的教育策略,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与发展。
四、正确引导学困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需要得到学困生本人的积极配合。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困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达到教育转化目的。
(一)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培养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首先,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可采取“大目标、小步走”的方法,将目标按时序展开,分成几个小目标,逐步实施,逐步达标。这样的做法,让学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实现目标的希望,学生才对学习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经久不衰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地肯定,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一旦有了进步,哪怕很微小也要及时表扬。表扬能使学困生拥有愉快的心情,也证明他们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自然而然,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使他们成功实现已定目标。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下工夫。情境的创设,除了依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外,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模型、游戏表演、音乐渲染、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创设,教学更直观、更形象、通俗易懂,学困生也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首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以学证教的“教案”与“学案”相统一的“课案”。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着眼于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其次,知识方法指导。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解决问题等。最后,要教会学困生制定上课、自习、作业、复习、思考、考试和作息等方面的科学做法,逐步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改变评价的方式是学困生得以转化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这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出现反复。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只要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对学困生的评价,不要唯分数论;评价的尺度,应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总之,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不是光靠一个人孤身奋战就可以做好的,而是靠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方可达到预期目标。
(责任编辑 黄晓)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在学困生问题上,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是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造成的。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的因素。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他们也有“闪光点”。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学困生是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4.学困生是表面差实质不一定差。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在教育过程中方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对优等生、中等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困生也要充满信心。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并竭尽全力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在学习上多给辅导,在生活上多加关心,在精神上多付爱心,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二、全面关心、了解学困生,建立其成长档案
要转化学困生,教师要及时、主动地去亲近他们,拉近彼此间的感情,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他们。不能只局限于学习,要从生活、交友、饮食起居等全方位观察、分析、了解;也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展到他们的家庭和社区,要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判断他们的发展动向,要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只有掌握了具体情况,才能对他们的教育有的放矢,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并做好转化记录,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便于及时实施补救,提高转化效果。
三、联系家长、统一观念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应视家长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尊重家长,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各种情况,并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情况,使家校之间密切配合,保持一致,共同研究教育转化学生的方法,采用因地制宜的教育策略,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与发展。
四、正确引导学困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需要得到学困生本人的积极配合。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困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达到教育转化目的。
(一)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培养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首先,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可采取“大目标、小步走”的方法,将目标按时序展开,分成几个小目标,逐步实施,逐步达标。这样的做法,让学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实现目标的希望,学生才对学习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经久不衰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地肯定,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一旦有了进步,哪怕很微小也要及时表扬。表扬能使学困生拥有愉快的心情,也证明他们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自然而然,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使他们成功实现已定目标。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下工夫。情境的创设,除了依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外,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模型、游戏表演、音乐渲染、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创设,教学更直观、更形象、通俗易懂,学困生也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首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以学证教的“教案”与“学案”相统一的“课案”。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着眼于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其次,知识方法指导。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解决问题等。最后,要教会学困生制定上课、自习、作业、复习、思考、考试和作息等方面的科学做法,逐步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改变评价的方式是学困生得以转化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这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出现反复。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只要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对学困生的评价,不要唯分数论;评价的尺度,应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总之,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不是光靠一个人孤身奋战就可以做好的,而是靠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方可达到预期目标。
(责任编辑 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