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星辰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isheav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撼人心魄的小小说,以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为描述对象,以“圣诞礼物”为线索,用一个饱含真情的故事,讴歌了纯真的童心和真挚的爱,谱写了一曲温情的爱的颂歌,告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们,不要將“冰冷的手”伸向那“暖烘烘的小脸蛋”。其实,在孩子们那稚嫩的胸腔里,流淌着最真挚、最纯洁的爱。这种爱甚至会比成人更炽热、更无私;这种爱就像永恒的星辰,璀璨耀眼,让这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作品的写作技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喻意性的标题勾起联想
  本文标题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看这个标题,让人产生联想:漆黑的夜空,浩瀚苍茫,唯独那一颗颗星星却是那么耀眼明亮。作者將可爱的孩子们比喻成黑夜中灿烂的“星星”,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他们一个个美好的心愿,饱含着迥异于成人的纯真与童趣,而韦德那颗善良真挚的爱心最为明亮,最令人感动。诚然,假如我们给作品冠题为“圣诞礼物”、“韦德的礼物”或“爱的礼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圣诞礼物”有些游离主题,“韦德的礼物”略显意蕴狭隘和平直,“爱的礼物”未免宽泛俗气,不着边际。这些,都没有“一颗颗星星都是爱”这个文题这么深邃,这么让人联想辽远,这么耐人寻味。
  二、运用插叙铺设故事背景
  文章开头在描写沉默的主人公出场后,运用了两个段落的插叙。一个插叙写“这男孩子家境不好,出生不久便没了母亲,父亲在他3岁时又不幸葬身深崖,他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韦德虽然家庭困难,但他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另一个插叙写韦德“很懂事,在班里不仅人缘儿好,成绩也总排前几名,可最近几个星期,他时不时在课堂上低头”。老师常常用冰冷的手摸摸他暖暖的小脸蛋,孩子们將之笑称为“冰激凌”。这两个插叙铺设了故事背景,丰满了人物形象,凸显了韦德的美好心灵,为下文写韦德的心愿埋下了伏笔。
  三、构置悬念激起文章波澜
  本文构置的悬念大致有三处:第一处是文章开头,写孩子们的喧闹和韦德的安静,这一悬念就让读者急于了解韦德这时的情绪为何与众不同,这就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心理,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第二处是文中“我想要一双棉手套和一双棉鞋”,这一悬念让人急于想知道这个孩子的心愿为什么这么低微呢?这就使文章的结构跌宕起伏,形成波澜,同时也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第三处是文章的结尾,引人遐想:韦德这一微不足道的愿望能够实现吗?这一悬念言犹未尽,意蕴无穷,同时用无形的语言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耐读性。
  四、在描写中揭示人物心理
  作品中最能揭示人物心理的是对韦德的语言描写。韦德的语言并不多,在全文中只有四句,可这惜墨如金的四句话却最大程度地揭示出了韦德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一句:“老师,我家的泥屋没有烟囱,圣诞老人从哪儿进啊?”这时的韦德内心充满了对自己家庭贫困而难以得到圣诞礼物的忧伤和遗憾,还包括他担心同学们嘲笑的尴尬、矛盾心理。第二句:“我想要一双棉手套和一双棉鞋。”当韦德内心的顾虑被老师消除后,他此时兴奋得忘乎所以,激动得不免脱口而出,旁若无人。第三句:“老师的手很冰,有了棉手套就暖和了;奶奶的脚生冻疮,穿上棉鞋就会好了。”这是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上苦难的孩子对自己美好心愿的诠释和来自于他心灵深处的爱的倾诉,他满脸的得意和内心的满足得到了极度的释放。第四句:“老师,我的袜子是补过的,很旧,圣诞老人会往里面放礼物吗?”这时的韦德还在为能不能得到圣诞礼物而纠结着、顾虑着,生怕自己的心愿难以实现,以至于他没能想到自己此时更需要一双新袜子,而是考虑着自己的那双旧袜子能不能盛装那个美好的心愿,内心充满着沮丧。同时,文中对韦德、老师和其他孩子们的神情描写,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串接文章的情感线索,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五、在对比中彰显作品主题
  作品中对比这种手法显而易见,而作用非常独到。先就作品中韦德这个主要人物来说,文首教室里同学们的喧闹、兴奋与韦德的沉静、沮丧,呈现出一个气氛的反差对比,烘托出了韦德的与众不同。插叙中的韦德赊费上学与他拾金不昧的行为对比,旨在凸显韦德人穷志坚的美好品德。最能彰显作品主题的对比是,韦德的礼物与其他孩子们的礼物迥乎不同:孩子们的礼物都金贵着,而韦德的礼物却“低微”得让其他孩子哄堂大笑。作者意在把礼物表象上的“重”与“轻”作一对比,来让人掂量出韦德礼物实质上的“贵重”,韦德虽然家境贫穷得连一双好袜子都没有,当其他孩子在为自己而谋时,他却在为自己的老师和奶奶着想。韦德内心中拥有的爱,让读者感到既沉重又厚实。除此之外,还表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由韦德产生的前后不同感情变化的对比上,如老师先前用冰冷的手摸韦德暖暖的小脸蛋,是对韦德上课“走神”主观的妄断和漠然的惩戒,同学们先前的“哄笑”,是对韦德“低微”心愿的浅薄理解,含有嘲讽和不屑。最后当老师和同学们明白了韦德的礼物原来是这样珍贵时,老师被这个稚嫩孩子的爱心感动得泪流潸然,肃然起敬;孩子们则“纷纷站起来,说过年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新袜子送给韦德”,充满着对韦德的亲近和敬佩之情。作品中这些诸多的对比,把文章的主旨富有情感地传递给读者,孩子们那种纯真的童心和真挚的爱,像一股涓涓的暖流,注入我们的心田,荡激着我们的心扉。
  作者通过以上多种表现技法,把小说的独特构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构思的巧妙,体现在“一个特殊人物的特殊礼物上”:韦德是个特殊的孩子,他的贫困家境使他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准以下。按理说,他需要得到的爱和礼物应该远远多于其他同龄的孩子,他的急需甚至是一双新袜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当圣诞老人礼物来临的时候,他却丝毫没有顾及自己那双“打过补丁很旧的袜子”,首先想到的是老师那双冰冷的手需要一双棉手套去暖和,奶奶那生满冻疮的脚需要一双棉鞋去温暖。就这样,韦德内心流淌的无私的爱就像群星中那颗最亮的星辰一样,显得尤其耀眼。其实,无论命运给你多少挫折和不幸,只要你的内心拥有爱,即使像韦德那样的一个幼小孩子,也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
  
  [附]
  一颗颗星星都是爱
  卢瑶
  一天,讲完圣诞老人的故事,我问学生们:“如果圣诞老人在年三十晚上从国外赶来给大家送礼物,你们希望得到什么?”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有说要金子的,有说要电视的,也有说要洋楼的。
  一个男孩子,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丝毫不为这热闹的场面所感染。
  这男孩子家境不好,出生不久便没了母亲,父亲在他3岁时又不幸葬身深崖,他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在他为正式成为我的学生之前,我已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倒不是因为他最后入学并欠费。那天,他写好欠条后,这唯一一个敢自己赊费来上学的孩子,拿出两张百元的钞票,说是他在路上捡到的,要我帮他找到失主。我心情激动地接过那200元钱,也记下了“韦德”这个名字。
  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吧,韦德很懂事,在班里不仅人缘儿好,成绩也总排前几名,可最近几个星期,他时不时在课堂上低头。我提醒了几次,他老不改。为此他吃了好几回“冰激凌”——学生上课走神儿,我就用冰冷的手摸摸他们暖暖的小脸蛋,孩子们將之笑称为“冰激凌”。
  “韦德,你呢?你希望得到什么礼物?”我走到他面前轻声问道。韦德慢慢站起来,依旧垂着眼睛。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
  “老师,我家的泥屋没有烟囱,圣诞老人从哪儿进啊?”他低低的语调含着忧伤。
  我一怔,是这个也许除了他以外根本就没人会想到的问题困住了他呀。想了想,我微笑着告诉他,圣诞老人能穿墙钻地,无所不能,他自会有办法。
  韦德抬起眼睛,眼神那样晶亮,显得非常高兴,他几乎是抑制不住自己兴奋的情绪喊道:“我想要一双棉手套和一双棉鞋。”
  孩子们“哄”地一声笑开了,这愿望太微不足道了。
  韦德也笑了,笑得真挚、纯洁。
  “为什么?”我突然觉得这个矮小又穷困的孩子,他这个朴素的愿望绝对不会像听起来那样低微。
  “老师的手很冰,有了棉手套就暖和了;奶奶的脚生冻疮,穿上棉鞋就会好了。”韦德稚嫩的童音喜悦地在教室上空盘旋着。
  学生们顿时安静了下来,一个个若有所思地抿紧嘴唇,似乎有什么东西敲中了他们的心灵。
  我只觉得一股热流通遍全身,鼻子酸酸的……
  我想不到,韦德竟是要暖和我的手,才故意在课堂上开小差;也想不到家境如此贫寒的一个孩子,在他的任何梦想都可能实现的时候,许的却是这一简单而又充满爱心的愿望……
  “老师,我的袜子是补过的,很旧,圣诞老人会往里面放礼物吗?”忽然,韦德想起什么似的沮丧地问道。
  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孩子们已经纷纷站起来,说过年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新袜子送给韦德。平时最调皮的几个学生这时也认真起来。
  看着这些可爱的、天真烂漫的孩子,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淌,往下淌……模糊的泪光中,我感到有一双温暖的小手正拿起我冰冷的手,贴在他暖暖的小脸上。
  而此刻,我的脑海中恍恍惚惚掠过许多词语:善良,纯洁,真挚……最终盘踞不散、定格下来的只有一个字——“爱”。
  (选自《情感读本》)
其他文献
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在文学、人文甚至美学的框架里来命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视野、思辨能力、人文情怀、语言个性。由于大多数考生将备考目光聚焦于热点时事或文化名人,结果造成选材撞车,一些有思想的考生开始将备考视野扩大到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民俗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文化既可指特定地域的风俗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也可指民族民间传统形成的某些文化特征。在文化作文类型中,民
期刊
高考诗歌鉴赏,考纲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很宽泛,考生感到茫然,往往答题时不知所措。如何找到突破口?笔者根据多年高三教学的经验和高考古诗鉴赏阅卷的感受,认为高考古诗鉴赏还是有章可循的。  高考古诗鉴赏,首先要读懂并概括出诗创造的意境(或景、事)、抒发的感情(主旨)。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把握诗歌的题材,理解诗歌的内容,这是准确把握诗歌
期刊
在去探望他非血缘父亲的特快列车上,天吾(《1Q84》主人公之一)读到了这篇由一位不知名的德国作家撰写的小说——《猫城》。粗看起来,这不过是一个关于人类误闯猫世界的历险故事,有奇幻元素,但远非充分。可以说,第三天夜里钟楼上人猫狭路相逢的场面已达致小说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而作者不轻易让猫儿们发现青年的身影,一则可适当缓解故事的紧张气氛,二则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蓄势,总体上符合一般的叙事策略。然而,
期刊
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在几千年的中国人文传统里,以人为中心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但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还是有些狭隘,悲悯情怀更具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悲天悯人,首先更应该“悲天”,对包括整个自然界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悲悯。面对恐龙的灭绝、白鳍豚的灭绝,我们除了想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类自身面临的苦难之外,更应该认识到
期刊
【考题趋势】  有人说语用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百花园”、“创新地”,此话说的一点也不为过。高考语文试题中近年来创新元素最多的就是语用题。语用题命题取材的视野极为开阔,命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很大,试题与时代、生活、语文素养密切相关,又是主观性试题,考生审题的干扰性因素较多,故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具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好的语用题常常是试卷的亮点。高考语用题中的仿句题是常见题,也是常考常新的题型,仿
期刊
并列式论证方法是议论文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此法在论证过程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论证方法的特点是,形式上结构清晰,角度多样,层次分明,给人以井然有序之感,且能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增强文章的立体感,丰富文章的内涵。  要写出一篇议论文佳作,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究竟如何恰当运用论证方法写作议论文呢?
期刊
高考诗歌鉴赏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很好地反映出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但它的提问多种多样、变化无端:景象、形象、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往往让考生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造成失分。下面,以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帮助考生掌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步骤,以期给考生有益的启示。  一、“意境情感”型  1.命题特点。此类题型一般从两个方面来
期刊
游了寒山寺后,那旷远的钟声,久久撞击着我的心扉。吴中古寺,蕴涵文化价值的确实不少,唯有寒山寺声名远播。古寺的钟声,张继的诗,是一只大鹏的劲翼,背负着它,早已翱翔在云天之外。  然而,遥想当年,一个风高月暗的秋夜,古寺旁,枫桥边,摇摇荡荡地泊下一只孤舟,冷月滑下了山脊,风霜遍地,在寒气相逼的秋夜,数只乌鸦声声悲啼。萧萧江枫,点点渔火,映着舟中的愁客。这钟声还有现在的况味吗?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学
期刊
优秀记叙文一般有三个基本要求:①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这些要求,应该人人明白。然而,现在很多考生写记叙文,多是信马由缰的作文,既不见“事”,又不见“人”,更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描写。  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
期刊
凝视  冯永杰    对一幅名画凝视  对一束鲜花凝视  对一抹远山凝视  对一泓碧水凝视    凝视,是一种品味    对一尊塑像凝视  对一座丰碑凝视  对一面旗帜凝视  对一枚勋章凝视    凝视,是一种瞻仰    对一片竹林凝视  对一扇窗口凝视  对一行大雁凝视  对一叶归帆凝视    凝视,是一种思念    对一个老人凝视  对一群孩子凝视  对一双泪眼凝视  对一朵笑靥凝视    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