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在几千年的中国人文传统里,以人为中心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但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还是有些狭隘,悲悯情怀更具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悲天悯人,首先更应该“悲天”,对包括整个自然界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悲悯。面对恐龙的灭绝、白鳍豚的灭绝,我们除了想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类自身面临的苦难之外,更应该认识到这是生命的悲剧,更应该对生命本身产生同情。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还是经常遭到捕杀。面对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诗人徐俊国动了恻隐之心,采取疗救行动,并情真意切地《告诉丹顶鹤》——
带着止疼药 谣曲 纱布 白云 爱与祈祷
我去疗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它却从泥草中高高弹起
溅下三滴泪 九滴血
它肯定怕我
把我当成了刚才开枪的那个人
望着飘满碎羽的天空 痉挛的大地
我多想告诉丹顶鹤
那个人的眼睛与我的眼睛是不一样的
它们恰好代表了灵魂的两种类型:
一种放射出青色的凶光
另一种蓄满清澈的温柔与悲悯
徐俊国,1971年生于山东平度,曾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作散见于《诗刊》、《星星》等多种刊物,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年度散文诗》等多种选本。曾获《诗刊》社华文青年诗人奖和《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诗赛奖,诗集《鹅塘村纪事》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参加过第5届全国散文诗笔会和第22届青春诗会,获全国十佳散文诗人称号。
悲悯情怀,理应是人的本能反应与底线表达。我们如果缺失了这种基本东西,就会使自己日益变得麻木不仁,冷漠无情。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应该闪耀悲悯的光辉。在这首诗里,诗人从救助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出发,向读者揭示了两种相对的力量,一种是贪婪,一种是悲悯。
全诗12行,分为两节,每节6行。第一节,诗一开始,明确地说,“我去疗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带着止疼药 谣曲 纱布 白云 爱与祈祷”。带着“止疼药”、“纱布”是必须的,带着“爱与祈祷”也是正常的,而带着“谣曲”、“白云”却让人有些意外。谣曲歌唱着家园的和谐和美好,白云飘荡着我们的愿望和梦想。就是这些意外,诗人有意将它们交织其间,使诗具有诗意和张力。然后,诗人用丹顶鹤的反常之举描绘了它的恐惧和痛苦。它遭袭受伤后,躺在泥草中,而对“我”的到来则“高高弹起”,这是它的本能反应;“溅下三滴泪 九滴血”,说明它受伤很重,很疼痛,“三”与“九”,并不实指,而是表示多的意思。接下来一句,“它肯定怕我/把我当成了刚才开枪的那个人”,面对丹顶鹤的反常举动,诗人心怀温柔,用肯定的语气作了善意的猜测,表达了深切的理解。
如果说第一节只是铺垫和陈述,那么第二节就是诗意的升华了。“望着飘满碎羽的天空 痉挛的大地”,丹顶鹤的受伤,使得诗人眼前飘满“碎羽”,好像天空都被遮盖了;明明是诗人的心在疼痛,却说大地也在“痉挛”——这种夸张式与拟人化的表达,既增强了语言的魅力,又强化了诗歌的意境。“我多想告诉”的只是丹顶鹤吗?当然不是,丹顶鹤也不一定听得懂,诗人是要将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告诉所有的读者:“开枪”之人的眼睛与“疗救”之人是不一样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眼睛”代表两种不同的“灵魂”:一种“放射出青色的凶光”,眼里充满贪婪与凶恶;另一种“蓄满清澈的温柔与悲悯”,眼里储蓄着同情和大爱。用“青色”描摹贪欲,用“清澈”描摹温情,形成对比,十分生动而贴切,也鲜明地表明了诗人的立场和态度。
丹顶鹤象征幸福、吉祥、长寿和忠贞,在人们眼里是极其美好的事物,然而这种美好遭到了破坏和损毁,诗人不仅心痛万分,而且抢先“疗救”呵护。这是人的良知所在,这是人性使然。可是在社会生活中,人心冷漠、良知泯灭的残酷现实常常让我们不寒而栗。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均未施以援手。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救起女童。要不是这位“捡垃圾的阿姨”,女童岂不要葬送于麻木不仁之中,我们的心灵岂不要被这种冷漠封冻甚至冻死?
徐俊国的诗歌,语言诚实明晰,略带忧郁的语调里却饱含着深情;意象简朴素雅,表现出来的却有着冲击灵魂的力量。他认为,写作真正的难度不在语言和技巧,而在于一个诗人或作家对世界的认知宽度、思考深度与追求高度。他说:“一首好诗必须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要么温暖,暖到最深处,要么疼痛,痛到骨髓里。如果一首诗不能使人的心灵更加善良和美好,那么我宁肯不去写诗或读诗。”徐俊国恪守着自己的诗歌理想,让爱与尊严闪耀着自己的动人诗章。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带着止疼药 谣曲 纱布 白云 爱与祈祷
我去疗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它却从泥草中高高弹起
溅下三滴泪 九滴血
它肯定怕我
把我当成了刚才开枪的那个人
望着飘满碎羽的天空 痉挛的大地
我多想告诉丹顶鹤
那个人的眼睛与我的眼睛是不一样的
它们恰好代表了灵魂的两种类型:
一种放射出青色的凶光
另一种蓄满清澈的温柔与悲悯
徐俊国,1971年生于山东平度,曾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作散见于《诗刊》、《星星》等多种刊物,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年度散文诗》等多种选本。曾获《诗刊》社华文青年诗人奖和《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诗赛奖,诗集《鹅塘村纪事》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参加过第5届全国散文诗笔会和第22届青春诗会,获全国十佳散文诗人称号。
悲悯情怀,理应是人的本能反应与底线表达。我们如果缺失了这种基本东西,就会使自己日益变得麻木不仁,冷漠无情。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应该闪耀悲悯的光辉。在这首诗里,诗人从救助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出发,向读者揭示了两种相对的力量,一种是贪婪,一种是悲悯。
全诗12行,分为两节,每节6行。第一节,诗一开始,明确地说,“我去疗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带着止疼药 谣曲 纱布 白云 爱与祈祷”。带着“止疼药”、“纱布”是必须的,带着“爱与祈祷”也是正常的,而带着“谣曲”、“白云”却让人有些意外。谣曲歌唱着家园的和谐和美好,白云飘荡着我们的愿望和梦想。就是这些意外,诗人有意将它们交织其间,使诗具有诗意和张力。然后,诗人用丹顶鹤的反常之举描绘了它的恐惧和痛苦。它遭袭受伤后,躺在泥草中,而对“我”的到来则“高高弹起”,这是它的本能反应;“溅下三滴泪 九滴血”,说明它受伤很重,很疼痛,“三”与“九”,并不实指,而是表示多的意思。接下来一句,“它肯定怕我/把我当成了刚才开枪的那个人”,面对丹顶鹤的反常举动,诗人心怀温柔,用肯定的语气作了善意的猜测,表达了深切的理解。
如果说第一节只是铺垫和陈述,那么第二节就是诗意的升华了。“望着飘满碎羽的天空 痉挛的大地”,丹顶鹤的受伤,使得诗人眼前飘满“碎羽”,好像天空都被遮盖了;明明是诗人的心在疼痛,却说大地也在“痉挛”——这种夸张式与拟人化的表达,既增强了语言的魅力,又强化了诗歌的意境。“我多想告诉”的只是丹顶鹤吗?当然不是,丹顶鹤也不一定听得懂,诗人是要将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告诉所有的读者:“开枪”之人的眼睛与“疗救”之人是不一样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眼睛”代表两种不同的“灵魂”:一种“放射出青色的凶光”,眼里充满贪婪与凶恶;另一种“蓄满清澈的温柔与悲悯”,眼里储蓄着同情和大爱。用“青色”描摹贪欲,用“清澈”描摹温情,形成对比,十分生动而贴切,也鲜明地表明了诗人的立场和态度。
丹顶鹤象征幸福、吉祥、长寿和忠贞,在人们眼里是极其美好的事物,然而这种美好遭到了破坏和损毁,诗人不仅心痛万分,而且抢先“疗救”呵护。这是人的良知所在,这是人性使然。可是在社会生活中,人心冷漠、良知泯灭的残酷现实常常让我们不寒而栗。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均未施以援手。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救起女童。要不是这位“捡垃圾的阿姨”,女童岂不要葬送于麻木不仁之中,我们的心灵岂不要被这种冷漠封冻甚至冻死?
徐俊国的诗歌,语言诚实明晰,略带忧郁的语调里却饱含着深情;意象简朴素雅,表现出来的却有着冲击灵魂的力量。他认为,写作真正的难度不在语言和技巧,而在于一个诗人或作家对世界的认知宽度、思考深度与追求高度。他说:“一首好诗必须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要么温暖,暖到最深处,要么疼痛,痛到骨髓里。如果一首诗不能使人的心灵更加善良和美好,那么我宁肯不去写诗或读诗。”徐俊国恪守着自己的诗歌理想,让爱与尊严闪耀着自己的动人诗章。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