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特点,规范答题步骤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hunya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诗歌鉴赏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很好地反映出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但它的提问多种多样、变化无端:景象、形象、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往往让考生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造成失分。下面,以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帮助考生掌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步骤,以期给考生有益的启示。
  一、“意境情感”型
  1.命题特点。此类题型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景中情)、诗中境、诗中形象(景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二是考查学生对内容思想感情的整体把握情况。
  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景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2.题型概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鉴赏题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此类题型可以从不同题材的诗歌(如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内容的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意境情感”型是最为常见的题型。
  3.答题步骤。分三步走:描摹诗歌画面、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步: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考生在描摹出画面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须特别指出的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来思考,避免出错。
  4.答题模式。(1)描绘诗中的画面(景象)。(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某某)的画面(景象),营造了一种(某某)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某某)的情感(心情、心境、情怀)。
  【经典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高考山东卷)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此处,以一抒幽思。
  【参考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串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12年高考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解析】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所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参考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高考四川卷)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二、“关键字句”型
  1.命题特点。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句,往往一字一句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句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或句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或该句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命题点是要能悟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加以理解鉴赏。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常见的提问方式:①某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请谈谈它的表达效果。②有人认为某词语(句子)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③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④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2.题型概述。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特别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和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传神字词和句子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借助关键词句鉴赏诗歌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
  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或该句在句中的含义(诗句总有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两层意思,要读懂诗句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2)展开联想,围绕该字或该句描述景象(形象)。(3)点出该字或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4.答题模式。某字(句)在诗中的意思是(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某某)的情感。
  【经典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2年高考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含义不难理解。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参考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问题。(2012年高考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三、“表达技巧”型
  1.命题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通常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等。诗歌鉴赏题命题点考查表达技巧的方式主要有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
  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样做有何效果?(4)指出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5)某句(某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题型概述。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表现(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表达技巧”型在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设置中也是热门之一。
  3.答题步骤。(1)先对表达技巧进行定位(具体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何作用(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经典试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高考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 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参考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闲适之情;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问题。(2012年高考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
  【解析】本道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手法、顺序、角度等方面作答。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手法,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小小说的人,每每读到美妙绝伦的小小说,总会兴奋得不能自已。激动、兴奋之余,不免再三把玩、咀嚼,品味、涵泳。  这篇小小说,全文共644字,可以说是短小精悍、非常精练的。有人说,“尺水能兴波”,我看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小小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其篇幅虽然短小,但其表情达意,那绝对是浩大、丰富的,真可谓天光云影巧寓尺幅。  素材生活化,情节真实化  有一种文章取材于重大的历史时代事件,
期刊
唐代诗人笔下的“马蹄”,很值得品味。  先看孟郊笔下的“马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个“马蹄疾”,把登科进士那种洋洋得意、到处卖弄炫耀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王维笔下的“马蹄”: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一个“马蹄轻”,
期刊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永恒瑰宝。它有高远的精神追求,独立的批判精神,丰厚的文化底蕴,精妙的文字功夫。从盛唐孙季良和殷璠编辑《正声集》与《河岳英灵记》开始,直至清人蘅塘退士——孙洙所编的《唐诗三百首》,历代以来唐诗选本可谓数百上千。但是,历代选家只注重选,不能作深度赏析,加之限于种种原因,难免遗珠漏玉,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为弘扬唐诗艺术,从新的视角重新解读“万古不灭的灿烂星空、百花齐放的不败花园、万美咸集
期刊
冯骥才是一个用传统方式讲故事的人。他说:“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小小说系列,是他长篇故事外的一些零星小故事的汇集。共有19个人物的故事,各色人等,纷纷登场,尽显生活本真状态。从《死鸟》讲述故事的方式与叙述技巧,也可以见出冯骥才的叙述风格。  因着儒家思想的深入影响,几乎所有的中国男人都是希望能够为官的,并且以为官的大小来评判自己人生价值与事业的成
期刊
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在文学、人文甚至美学的框架里来命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视野、思辨能力、人文情怀、语言个性。由于大多数考生将备考目光聚焦于热点时事或文化名人,结果造成选材撞车,一些有思想的考生开始将备考视野扩大到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民俗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文化既可指特定地域的风俗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也可指民族民间传统形成的某些文化特征。在文化作文类型中,民
期刊
高考诗歌鉴赏,考纲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很宽泛,考生感到茫然,往往答题时不知所措。如何找到突破口?笔者根据多年高三教学的经验和高考古诗鉴赏阅卷的感受,认为高考古诗鉴赏还是有章可循的。  高考古诗鉴赏,首先要读懂并概括出诗创造的意境(或景、事)、抒发的感情(主旨)。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把握诗歌的题材,理解诗歌的内容,这是准确把握诗歌
期刊
在去探望他非血缘父亲的特快列车上,天吾(《1Q84》主人公之一)读到了这篇由一位不知名的德国作家撰写的小说——《猫城》。粗看起来,这不过是一个关于人类误闯猫世界的历险故事,有奇幻元素,但远非充分。可以说,第三天夜里钟楼上人猫狭路相逢的场面已达致小说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而作者不轻易让猫儿们发现青年的身影,一则可适当缓解故事的紧张气氛,二则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蓄势,总体上符合一般的叙事策略。然而,
期刊
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在几千年的中国人文传统里,以人为中心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但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还是有些狭隘,悲悯情怀更具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悲天悯人,首先更应该“悲天”,对包括整个自然界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悲悯。面对恐龙的灭绝、白鳍豚的灭绝,我们除了想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类自身面临的苦难之外,更应该认识到
期刊
【考题趋势】  有人说语用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百花园”、“创新地”,此话说的一点也不为过。高考语文试题中近年来创新元素最多的就是语用题。语用题命题取材的视野极为开阔,命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很大,试题与时代、生活、语文素养密切相关,又是主观性试题,考生审题的干扰性因素较多,故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具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好的语用题常常是试卷的亮点。高考语用题中的仿句题是常见题,也是常考常新的题型,仿
期刊
并列式论证方法是议论文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此法在论证过程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论证方法的特点是,形式上结构清晰,角度多样,层次分明,给人以井然有序之感,且能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增强文章的立体感,丰富文章的内涵。  要写出一篇议论文佳作,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究竟如何恰当运用论证方法写作议论文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