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教关注
“2004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参会的中国代表只有3个人,然而今年这届会议中,我们的学术团体发展得很快,中方有160多名代表和演员参会。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的阵容越来越强大。”
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28届世界大会于7月15日至25日在意大利举行。此次会议共举办了400多场学术报告、240多个展板宣讲,40多台音乐会,开设了30多个音乐教育展台。这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等8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会员和1000多位演员参加了此次盛会。
中国阵容 历史最强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附属机构,是世界上拥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音乐教育机构。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音乐艺术院校的50余名师生的积极参与,中国大陆学者入选论文多达20多篇,举办宣讲和报告10余场。
与往届相比,此次中国学术团队的参会人数多、讲演精彩,备受关注。提起飞速发展的中国音乐教育学术团队,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颇有感慨,他说,“2004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参会的中国代表只有3个人,然而这届会议中,我们的学术团体发展得很快,这次中方有160多名代表和演员参会。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的阵容越来越强大”。
先于大会召开的7个专业委员会于7月15日至19日在罗马和博洛尼亚举行,会议议题分别为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职业音乐家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社区音乐活动以及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等,体现了各国学者从教育视角出发,从音乐活动的不同视角探索和研究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向。
专家学者 讲演精彩
中国专家学者周世斌、谢嘉幸、王懿颖、许卓娅、赖达富等精彩的发言获得了诸多外国同行的赞许。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在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专业委员会中,宣讲的《妈妈你在哪里?——从中国大陆母亲音乐教育的兴起看音乐教育基本政策存在的局限》反响强烈。外国学者对中国大陆新兴的“母亲音乐教育工程”倍感兴趣,母亲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世斌在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专业委员会中作了《让音乐激发出生命的动力——音乐治疗在中国汶川地震灾区中的运用》的报告,也一度掀起会场讨论的高潮。与会人员高度赞叹中国学者在抗灾前线组织灾后心理重建工作,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作用与价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孙绿怡在社区音乐活动专业委员会中介绍了中央电大在开展社区音乐活动的相关情况。当得知中央电大创建了“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拥有一系列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时,一些外国同行提出希望会后加强校际和区域的联系,共享特色资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卓娅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与哥伦比亚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劳瑞共同合作,讲演了《教师作为研究者:以视频分析为早期音乐教育者做准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懿颖也宣讲了早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外国学者对中国在早教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不仅关注儿童个体,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深表赞许。
青年学者 收获颇丰
在大会上,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青年学者满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情相聚一堂,通过座谈会、工作坊、教学展示、论文报告、展板等形式参与讨论。
中国大陆各地的许多青年学者作为青年学术委员会中的一员,也积极参与其中。赖达富、赵洪啸、李小莹、张烁、谭莉、刘姝、段海疆、崔玉扬、杨阳等在会上作了《柯达伊教法的创造性反思与实践音乐教育透视》《系列自制乐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德彪西钢琴音乐在中国备受欢迎之缘由》《语境和人文——电视剧音乐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寻找家乡的音乐——看国家统编教材在安徽地区的乡土化努力》等专题论文宣讲。这是历届ISME世界大会里,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论文入选和宣讲最多的一次。这些论文都被收入大会论文集,以书本和数据光盘形式同时出版。
很多年轻人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参与论文宣讲,他们得到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开阔了学术视野。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常慧娈在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尤其深刻地感受到浓烈的学术研究氛围。每当一个讲演结束后,与会者就会被随机分为4个小组,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再将每一组的观点进行汇总。这就真正实现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上海音乐学院10人学术团队对此颇有感慨,她们认为通过观摩、参与大会,对音乐教育事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学术交流中,青年学者们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他们深感英语在沟通方面的重要性。如果能克服语言的障碍,中国青年学者能够在如此信息量丰富的国际会议中,获取更多信息。此外,学术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也是青年学者今后在学术研究中值得重视的。
■
“2004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参会的中国代表只有3个人,然而今年这届会议中,我们的学术团体发展得很快,中方有160多名代表和演员参会。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的阵容越来越强大。”
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28届世界大会于7月15日至25日在意大利举行。此次会议共举办了400多场学术报告、240多个展板宣讲,40多台音乐会,开设了30多个音乐教育展台。这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等8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会员和1000多位演员参加了此次盛会。
中国阵容 历史最强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附属机构,是世界上拥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音乐教育机构。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音乐艺术院校的50余名师生的积极参与,中国大陆学者入选论文多达20多篇,举办宣讲和报告10余场。
与往届相比,此次中国学术团队的参会人数多、讲演精彩,备受关注。提起飞速发展的中国音乐教育学术团队,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颇有感慨,他说,“2004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参会的中国代表只有3个人,然而这届会议中,我们的学术团体发展得很快,这次中方有160多名代表和演员参会。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的阵容越来越强大”。
先于大会召开的7个专业委员会于7月15日至19日在罗马和博洛尼亚举行,会议议题分别为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职业音乐家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社区音乐活动以及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等,体现了各国学者从教育视角出发,从音乐活动的不同视角探索和研究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向。
专家学者 讲演精彩
中国专家学者周世斌、谢嘉幸、王懿颖、许卓娅、赖达富等精彩的发言获得了诸多外国同行的赞许。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在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专业委员会中,宣讲的《妈妈你在哪里?——从中国大陆母亲音乐教育的兴起看音乐教育基本政策存在的局限》反响强烈。外国学者对中国大陆新兴的“母亲音乐教育工程”倍感兴趣,母亲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世斌在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专业委员会中作了《让音乐激发出生命的动力——音乐治疗在中国汶川地震灾区中的运用》的报告,也一度掀起会场讨论的高潮。与会人员高度赞叹中国学者在抗灾前线组织灾后心理重建工作,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作用与价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孙绿怡在社区音乐活动专业委员会中介绍了中央电大在开展社区音乐活动的相关情况。当得知中央电大创建了“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拥有一系列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时,一些外国同行提出希望会后加强校际和区域的联系,共享特色资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卓娅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与哥伦比亚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劳瑞共同合作,讲演了《教师作为研究者:以视频分析为早期音乐教育者做准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懿颖也宣讲了早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外国学者对中国在早教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不仅关注儿童个体,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深表赞许。
青年学者 收获颇丰
在大会上,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青年学者满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情相聚一堂,通过座谈会、工作坊、教学展示、论文报告、展板等形式参与讨论。
中国大陆各地的许多青年学者作为青年学术委员会中的一员,也积极参与其中。赖达富、赵洪啸、李小莹、张烁、谭莉、刘姝、段海疆、崔玉扬、杨阳等在会上作了《柯达伊教法的创造性反思与实践音乐教育透视》《系列自制乐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德彪西钢琴音乐在中国备受欢迎之缘由》《语境和人文——电视剧音乐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寻找家乡的音乐——看国家统编教材在安徽地区的乡土化努力》等专题论文宣讲。这是历届ISME世界大会里,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论文入选和宣讲最多的一次。这些论文都被收入大会论文集,以书本和数据光盘形式同时出版。
很多年轻人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参与论文宣讲,他们得到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开阔了学术视野。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常慧娈在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尤其深刻地感受到浓烈的学术研究氛围。每当一个讲演结束后,与会者就会被随机分为4个小组,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再将每一组的观点进行汇总。这就真正实现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上海音乐学院10人学术团队对此颇有感慨,她们认为通过观摩、参与大会,对音乐教育事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学术交流中,青年学者们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他们深感英语在沟通方面的重要性。如果能克服语言的障碍,中国青年学者能够在如此信息量丰富的国际会议中,获取更多信息。此外,学术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也是青年学者今后在学术研究中值得重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