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从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来看,众多教者或评论人对台湾作家洛夫的散文《一朵午荷》的解读出现了“泛哲思化”的倾向。实际上,做任何赏析都不能背离创作者,不能离开文本的写作由来,而去做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关键词】一朵午荷 语素添加 阅读路径
【课堂实录】
一、呈现“荷”,以画入课
荷(“荷”在PPT页面上的位置靠右;课前询问哪些同学绘画好。)
同学们我们来看投影,上面有一个字:荷。大家见过么?
哪些同学绘画好?能为大家到黑板上画一下它么?
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绘画。
二、添加“午”,理解午荷
有人说:“老师,我只听说过午饭,午睡,竟然还有午荷?真奇妙!”有哪位同学会知道“午荷”的,会画么?如果不知道,不会画,那就要请各位,捧文章,朗读。
朗读的时候,注意思考:这“午”往“荷”前面一加,“午”在文中有哪些的含义?
同学们不但画画得好,而且书也读得实在。
师:这“午”往“荷”前面一加,“午”在文中有哪些的含义?
生:作者看荷的时间都是午后。
师:对,先思考“午”本身,作者看荷的时间都是午后,好,这是其一;难道就只有这一层么?细想一下!集中笔墨描写午荷的有几次?
生:两次。
【投影】插入作者简介资料。
点拨:我们经常用“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来形容我们在座的同学,但太阳到了午后,又意味着什么,人到了什么阶段?
生:这里的“午”是人到了中年,这个“午”可以来指人的生命状态:盛年不再,容颜消逝。
师:把这三者整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一句话:已过盛年的人在已过正午的时候去看花已凋谢的荷,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午荷”。
好了,“午荷”我们清楚了,那么老师再来加一个词:一朵。
三、再添“一朵”,解读“一朵午荷”
师:这“一朵”往“午荷”前一加,又意味着什么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洛夫先生的意思,我们先来理解两个问题:洛夫先生的这篇文章仅仅谈的是“午荷”本身么?就像白杨礼赞一样,仅仅谈谈白杨么?是不是借午荷,托午荷来谈一个什么话题?
【投影】“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师:对,“我们”用荷花来谈爱情。那,这下文中的“你”可能指谁呢?
生:可能是位女子。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第7节;第12节;第14节。
师:好了,前半句理解好了,再来看后半句,“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结合全文,关于爱情他们在哪一点上有分歧?
生:“欣赏别人的孤寂有没有罪过”。
师:“别人”在本文中首先指什么?还指什么?这之间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生:首先指的是荷花,还指人,比喻。
师:“孤寂”在本文指什么?还指什么?
生:指“盛况不再”,也指如同这午荷一样盛况不再的生命状态。
师:学问高的人说话不直接,看似在谈午荷,其实是在谈爱情,他们的想法不一样。这样我们是不是来推想一下,当初他们两个人的情景。先来看1-6节,请大家一起来转换:
【投影】我说爱人我会爱她的全部。我说:“爱人我会爱她的全部,什么都要接受。”
你却说:“我已不再美丽,你还爱我什么,人已老,珠已黄,没什么值得欣赏的了,你还在说欣赏我,难道不是在羞耻我么,你不觉得是一种罪过么,我不接受你的这种爱,你不要安慰我。”
师:这里语言描写出她的状态是什么?
生:她对自己容颜的消失,流露出失落的情绪,对洛夫说的话不依不饶,甚至有些失望。
生:夫人这些可能平日里没有说出来的话,一下子令作者陷入了思索反省之中。
师:理解的准确!请看第11节。
请问同学们他这次看荷有哪些思考所得?
生:理解了困境中的人的艰难而勇敢的挣扎。但生命总有兴衰,容颜总会逝去。坦然面对,达观就心安,便不觉是羞耻。
师:到此为止,我们现在可以来理解“一朵午荷”了。请同学来朗读最后一节:
【投影】我在河池绕圈,一圈、两圈、绕回半匝,蹲下,搜寻。
问:作者绕圈搜寻什么?
生:在容颜不再青春的时候,当韶华流逝的时候,“我”一方面达观地对待生命的兴衰,另一方面即使生命由盛转衰,仍然苦苦寻觅,有所期待那生命的亮色:红色。幸好,生命中还有你,相依相伴。
这是爱情融进了亲情的最诗意的表达:深情而睿智。
四、教后反思
查阅了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很多关于《一朵午荷》的评论都有一处绕不过的硬伤:忽略了洛夫先生与他夫人的“温和争辩”,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得解读出现了“泛哲思化”的倾向。实际上,解读文本是不能率性而为,不能教得浅显,但也不能过于拔高,分寸的拿捏应该准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
【关键词】一朵午荷 语素添加 阅读路径
【课堂实录】
一、呈现“荷”,以画入课
荷(“荷”在PPT页面上的位置靠右;课前询问哪些同学绘画好。)
同学们我们来看投影,上面有一个字:荷。大家见过么?
哪些同学绘画好?能为大家到黑板上画一下它么?
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绘画。
二、添加“午”,理解午荷
有人说:“老师,我只听说过午饭,午睡,竟然还有午荷?真奇妙!”有哪位同学会知道“午荷”的,会画么?如果不知道,不会画,那就要请各位,捧文章,朗读。
朗读的时候,注意思考:这“午”往“荷”前面一加,“午”在文中有哪些的含义?
同学们不但画画得好,而且书也读得实在。
师:这“午”往“荷”前面一加,“午”在文中有哪些的含义?
生:作者看荷的时间都是午后。
师:对,先思考“午”本身,作者看荷的时间都是午后,好,这是其一;难道就只有这一层么?细想一下!集中笔墨描写午荷的有几次?
生:两次。
【投影】插入作者简介资料。
点拨:我们经常用“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来形容我们在座的同学,但太阳到了午后,又意味着什么,人到了什么阶段?
生:这里的“午”是人到了中年,这个“午”可以来指人的生命状态:盛年不再,容颜消逝。
师:把这三者整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一句话:已过盛年的人在已过正午的时候去看花已凋谢的荷,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午荷”。
好了,“午荷”我们清楚了,那么老师再来加一个词:一朵。
三、再添“一朵”,解读“一朵午荷”
师:这“一朵”往“午荷”前一加,又意味着什么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洛夫先生的意思,我们先来理解两个问题:洛夫先生的这篇文章仅仅谈的是“午荷”本身么?就像白杨礼赞一样,仅仅谈谈白杨么?是不是借午荷,托午荷来谈一个什么话题?
【投影】“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师:对,“我们”用荷花来谈爱情。那,这下文中的“你”可能指谁呢?
生:可能是位女子。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第7节;第12节;第14节。
师:好了,前半句理解好了,再来看后半句,“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结合全文,关于爱情他们在哪一点上有分歧?
生:“欣赏别人的孤寂有没有罪过”。
师:“别人”在本文中首先指什么?还指什么?这之间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生:首先指的是荷花,还指人,比喻。
师:“孤寂”在本文指什么?还指什么?
生:指“盛况不再”,也指如同这午荷一样盛况不再的生命状态。
师:学问高的人说话不直接,看似在谈午荷,其实是在谈爱情,他们的想法不一样。这样我们是不是来推想一下,当初他们两个人的情景。先来看1-6节,请大家一起来转换:
【投影】我说爱人我会爱她的全部。我说:“爱人我会爱她的全部,什么都要接受。”
你却说:“我已不再美丽,你还爱我什么,人已老,珠已黄,没什么值得欣赏的了,你还在说欣赏我,难道不是在羞耻我么,你不觉得是一种罪过么,我不接受你的这种爱,你不要安慰我。”
师:这里语言描写出她的状态是什么?
生:她对自己容颜的消失,流露出失落的情绪,对洛夫说的话不依不饶,甚至有些失望。
生:夫人这些可能平日里没有说出来的话,一下子令作者陷入了思索反省之中。
师:理解的准确!请看第11节。
请问同学们他这次看荷有哪些思考所得?
生:理解了困境中的人的艰难而勇敢的挣扎。但生命总有兴衰,容颜总会逝去。坦然面对,达观就心安,便不觉是羞耻。
师:到此为止,我们现在可以来理解“一朵午荷”了。请同学来朗读最后一节:
【投影】我在河池绕圈,一圈、两圈、绕回半匝,蹲下,搜寻。
问:作者绕圈搜寻什么?
生:在容颜不再青春的时候,当韶华流逝的时候,“我”一方面达观地对待生命的兴衰,另一方面即使生命由盛转衰,仍然苦苦寻觅,有所期待那生命的亮色:红色。幸好,生命中还有你,相依相伴。
这是爱情融进了亲情的最诗意的表达:深情而睿智。
四、教后反思
查阅了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很多关于《一朵午荷》的评论都有一处绕不过的硬伤:忽略了洛夫先生与他夫人的“温和争辩”,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得解读出现了“泛哲思化”的倾向。实际上,解读文本是不能率性而为,不能教得浅显,但也不能过于拔高,分寸的拿捏应该准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