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各类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心理不稳定因素,困扰着学生学习的正常发展,阻碍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我校地處一个拥有约43万人口,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农业县县城,是一所城乡结合的省属重点中学,在校学生3000多人,大约有80%学生来自农村,其中30%来自偏远山区。学生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不适应高中的学习,直接影响着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方面认知水平低,存在着心理不稳定因素,而且这些学生的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一学生这一现状,我们就学困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稳定情况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寻求能使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学困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稳定情况的研究及其分析
(一)认知水平方面表现形式及其分析
1.认知水平较低,缺乏能辨是非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地做出评价,更不能依据真善美相融的审美标准来悟出美的真谛。其主要原因是根据成人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2.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或者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而不是为了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将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以便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所以学习缺乏持久性,主动性。
3.学习动机不强,主动性较差,很少主动去学习,大多是迫于无奈。加上基础差,缺乏吃苦精神,自我控制力差,跟不上其他同学后,就丧失了学习的动机,从而彻底的厌恶学习或者放弃学习。
4.学习兴趣不浓。大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个人爱好,或出于某位教师的吸引力。学习兴趣不浓厚,很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心理不稳定因素方面的表现形式及其分析
1.心理不稳定、波动大。他们的稳定往往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在课堂上他们听懂了一点内容,就会显得比较兴奋和活跃,如果没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或者难以适应时,情绪马上就会低落下来,思想极易开小差,甚至影响课堂秩序。比如,讲到一些有趣的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时,那些平日里听不懂的学生也表现得特别积极,总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总想向大家表明他们也听懂了。
2.心理承受力较差,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作为学生来说,心理承受能力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引起上述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受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成员不和睦,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方法有问题,家庭成员由于专业知识所限或生活阅历所限,往往教育方法粗暴简单,不民主,缺乏沟通和理解,使学生与家庭成员产生矛盾冲突,甚至对抗,不利于学习;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下降。(2)受到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势头正旺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立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尤其后进生在各方面比较差,受到的批评较多,诸如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再加上某些老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由于受挫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产生叛逆心理,甚至故意和老师家长对着干。(3)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评价模式以及不包分配等因素制约学生学习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产生的新的“读书无用论”。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对近年来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政策的态度,占13%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自谋职业有困难。受这种社会理念的冲击,这部分学生认为上学前途很渺茫,产生了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有30%的学生受到这种思想的冲击,他们认为上学不如早挣钱,认为知识贬值了,因而厌学,甚至弃学。
二、结论
1.必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学校在培养目标和任务的支配下,必然会出现与学生个性发展相背离的现象,这值得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家庭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最初环境,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启蒙作用,家庭环境对学生情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庭不和睦给置身其中的学生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个性发展受到影响,学习不集中,缺少自信心和上进心。由此可见,家长应营造文明和睦的家庭气氛,所以,要想让学生有稳定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
2.学困生普遍存在着强烈要求进步的心理,但往往很不稳定。他们既希望能有优异的成绩,又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承认。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渴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他们往往以惹麻烦的形式有意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总想处处表现优秀,引来别人的对他们的刮目相看。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寻找自己的长处,找准发展的契机,脚踏实地地搞好学习。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从心底里去关心他们。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别人对他们的关注,我们更要注重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他们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才能面对学习中的困惑。要想帮助学困生脱“困”,首先要帮助他们心理上脱“困”,走出心灵的沼泽。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
一、学困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稳定情况的研究及其分析
(一)认知水平方面表现形式及其分析
1.认知水平较低,缺乏能辨是非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地做出评价,更不能依据真善美相融的审美标准来悟出美的真谛。其主要原因是根据成人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2.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或者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而不是为了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将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以便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所以学习缺乏持久性,主动性。
3.学习动机不强,主动性较差,很少主动去学习,大多是迫于无奈。加上基础差,缺乏吃苦精神,自我控制力差,跟不上其他同学后,就丧失了学习的动机,从而彻底的厌恶学习或者放弃学习。
4.学习兴趣不浓。大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个人爱好,或出于某位教师的吸引力。学习兴趣不浓厚,很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心理不稳定因素方面的表现形式及其分析
1.心理不稳定、波动大。他们的稳定往往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在课堂上他们听懂了一点内容,就会显得比较兴奋和活跃,如果没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或者难以适应时,情绪马上就会低落下来,思想极易开小差,甚至影响课堂秩序。比如,讲到一些有趣的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时,那些平日里听不懂的学生也表现得特别积极,总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总想向大家表明他们也听懂了。
2.心理承受力较差,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作为学生来说,心理承受能力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引起上述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受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成员不和睦,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方法有问题,家庭成员由于专业知识所限或生活阅历所限,往往教育方法粗暴简单,不民主,缺乏沟通和理解,使学生与家庭成员产生矛盾冲突,甚至对抗,不利于学习;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下降。(2)受到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势头正旺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立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尤其后进生在各方面比较差,受到的批评较多,诸如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再加上某些老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由于受挫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产生叛逆心理,甚至故意和老师家长对着干。(3)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评价模式以及不包分配等因素制约学生学习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产生的新的“读书无用论”。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对近年来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政策的态度,占13%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自谋职业有困难。受这种社会理念的冲击,这部分学生认为上学前途很渺茫,产生了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有30%的学生受到这种思想的冲击,他们认为上学不如早挣钱,认为知识贬值了,因而厌学,甚至弃学。
二、结论
1.必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学校在培养目标和任务的支配下,必然会出现与学生个性发展相背离的现象,这值得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家庭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最初环境,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启蒙作用,家庭环境对学生情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庭不和睦给置身其中的学生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个性发展受到影响,学习不集中,缺少自信心和上进心。由此可见,家长应营造文明和睦的家庭气氛,所以,要想让学生有稳定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
2.学困生普遍存在着强烈要求进步的心理,但往往很不稳定。他们既希望能有优异的成绩,又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承认。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渴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他们往往以惹麻烦的形式有意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总想处处表现优秀,引来别人的对他们的刮目相看。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寻找自己的长处,找准发展的契机,脚踏实地地搞好学习。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从心底里去关心他们。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别人对他们的关注,我们更要注重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他们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才能面对学习中的困惑。要想帮助学困生脱“困”,首先要帮助他们心理上脱“困”,走出心灵的沼泽。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