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校正处在快速、全面发展的好时期,在这一时期之中,高校立足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各项文化、体育工作也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在发展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正处在全面建设的阶段,虽然其各项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就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笔者将以其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其发展对策。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建设。
[关键词]高等院校 体育俱乐部 发展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85-01
高校体育俱乐部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既学习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又结合了中国自己的国情,已经逐渐被我国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体育俱乐部倍受大学生的喜爱。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与建设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一种高校体育知识传授模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其在发展过程之中所秉持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多样化体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一、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状
首先,权与责不明确。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在发展之中由于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导致其权与责分配不明确等现象相继出现了,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主管单位,既有学校的学生组织又有体育学院,同时也有学校的团委,管理体制与机构不健全,所以我国高校俱乐部的权与责,经常会出现混乱且不好管理的现象。
其次,体育俱乐部的开发力度不足,阻碍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加阻碍俱乐部本身的发展与前进。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发展之中往往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活动的主体性程度还不是很高,其中投入较多,却收获较少,是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原因。
再次,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缺乏新意。一般来说我国高校俱乐部的组织活动都是重复上一年的工作,例如篮球俱乐部,每一年都是组织各个学院进行篮球比赛,其分组与赛制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仅仅是晋级赛与淘汰赛,或者男女组等。简单的重复使得很多学生往往不会选择参与两次一样的活动,导致其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
最后,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选秀机制还不健全。选秀,实质就是大学校园里俗称的纳新。但是其发展还不够健全,不足以深入挖掘具有良好素质的相关人才。同时对于已经在队伍之中的俱乐部成员,也缺乏进一步规范其行为的俱乐部的规章与制度,导致其发展混乱,难以进行长足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对策
首先,树立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长足发展的全面目标。目标是整个事业先进的动力,以社会效益为例,在体育包含着作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例,体育事业有着作为经济产业的盈利性目标。本质上来说,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国家的整体发展是相一致的,所以发展体育事业,就要从具有群众基础的大学校园开始,制定长远目标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进行体育俱乐部规范化管理。首先,依照我国专业体制培养人才的模式,吸收具有管理经验的教师,帮助学校各个体育俱乐部发展与管理。同时将其权利与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人员应该负责管理,进行较为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同时俱乐部应该将管理水平与管理俱乐部工作人员进行区分,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同时给予管理人员以相应的补偿。
再次,应按照不同的年份,拟定出一份联赛开展计划,其既可以是一年的短期计划,也可以是几年的长期计划。该计划应该与各个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水平以及其所要达到的极端性目标计划相一致,同时根据自身俱乐部对于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将发展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必要的开支制定出详细的利益分配与支出方案。在发展之中,我们可以将资金使用到最为需要的地方上去。
最后,根据我国高校俱乐部发展,要秉持严进严出的发展理念。一般来说,我国高校俱乐部的发展往往由于俱乐部成员的鱼龙混杂,阻碍了其本身的发展。所以,俱乐部在纳新之中应该选择适合俱乐部发展的成员,不应该仅仅凭借着俱乐部主要成员的喜好而制定人员与数目。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规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活动,并经考试合格才可给予相应的学分。俱乐部考核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使考核既能反映学生运动与健康的总体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进步程度,以培养合格的人才,更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俱乐部的发展。
三、结论
受我国各个高校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高校各项经济与文体活动的开展都具有较多的限制,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看做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发展方向,在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的同时,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各个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各个高校应该加大力度,促进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进程,在现有的经济以及各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的各项投入,笔者认为是十分必要的。相信通过笔者的研究,在抛砖引玉的作用下,将会有更多的人重视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相关研究,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发展契机,从而起到促进我国高校文体建设相关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鹤鹏.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天中学刊,2006(02).
[2]朱奇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8).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高等院校 体育俱乐部 发展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85-01
高校体育俱乐部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既学习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又结合了中国自己的国情,已经逐渐被我国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体育俱乐部倍受大学生的喜爱。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与建设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一种高校体育知识传授模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其在发展过程之中所秉持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多样化体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一、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状
首先,权与责不明确。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在发展之中由于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导致其权与责分配不明确等现象相继出现了,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主管单位,既有学校的学生组织又有体育学院,同时也有学校的团委,管理体制与机构不健全,所以我国高校俱乐部的权与责,经常会出现混乱且不好管理的现象。
其次,体育俱乐部的开发力度不足,阻碍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加阻碍俱乐部本身的发展与前进。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发展之中往往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活动的主体性程度还不是很高,其中投入较多,却收获较少,是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原因。
再次,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缺乏新意。一般来说我国高校俱乐部的组织活动都是重复上一年的工作,例如篮球俱乐部,每一年都是组织各个学院进行篮球比赛,其分组与赛制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仅仅是晋级赛与淘汰赛,或者男女组等。简单的重复使得很多学生往往不会选择参与两次一样的活动,导致其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
最后,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选秀机制还不健全。选秀,实质就是大学校园里俗称的纳新。但是其发展还不够健全,不足以深入挖掘具有良好素质的相关人才。同时对于已经在队伍之中的俱乐部成员,也缺乏进一步规范其行为的俱乐部的规章与制度,导致其发展混乱,难以进行长足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对策
首先,树立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长足发展的全面目标。目标是整个事业先进的动力,以社会效益为例,在体育包含着作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例,体育事业有着作为经济产业的盈利性目标。本质上来说,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国家的整体发展是相一致的,所以发展体育事业,就要从具有群众基础的大学校园开始,制定长远目标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进行体育俱乐部规范化管理。首先,依照我国专业体制培养人才的模式,吸收具有管理经验的教师,帮助学校各个体育俱乐部发展与管理。同时将其权利与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人员应该负责管理,进行较为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同时俱乐部应该将管理水平与管理俱乐部工作人员进行区分,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同时给予管理人员以相应的补偿。
再次,应按照不同的年份,拟定出一份联赛开展计划,其既可以是一年的短期计划,也可以是几年的长期计划。该计划应该与各个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水平以及其所要达到的极端性目标计划相一致,同时根据自身俱乐部对于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将发展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必要的开支制定出详细的利益分配与支出方案。在发展之中,我们可以将资金使用到最为需要的地方上去。
最后,根据我国高校俱乐部发展,要秉持严进严出的发展理念。一般来说,我国高校俱乐部的发展往往由于俱乐部成员的鱼龙混杂,阻碍了其本身的发展。所以,俱乐部在纳新之中应该选择适合俱乐部发展的成员,不应该仅仅凭借着俱乐部主要成员的喜好而制定人员与数目。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规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活动,并经考试合格才可给予相应的学分。俱乐部考核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使考核既能反映学生运动与健康的总体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进步程度,以培养合格的人才,更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俱乐部的发展。
三、结论
受我国各个高校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高校各项经济与文体活动的开展都具有较多的限制,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看做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发展方向,在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的同时,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各个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各个高校应该加大力度,促进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进程,在现有的经济以及各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的各项投入,笔者认为是十分必要的。相信通过笔者的研究,在抛砖引玉的作用下,将会有更多的人重视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相关研究,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发展契机,从而起到促进我国高校文体建设相关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鹤鹏.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天中学刊,2006(02).
[2]朱奇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8).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