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中学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挖掘实验教学优势,注重实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验证性实验只是单纯地模仿,按照已经设计好的方案“照方抓药”,使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事先已经知道的结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创新意识被削弱。而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把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创设问题变为探究性实验,就可以营造创新思维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CO2的制备和性质时,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反应,把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而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把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反应不久CO2即停止放出,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探索原因:(1)为什么同是石灰石跟不同的酸反应生成的气体CO2,通入石灰水中现象却不同?(2)所用的酸液与浓度有关吗?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学生明确:要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制出CO2气体。学生经过动脑,创新改进,深入探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新意识,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注重改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化学教材中的常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属于经典实验。这些实验在新课的导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作了精心安排,对学生形成、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长期以来,这些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其作用仍摆脱不了作为验证和巩固化学知识的手段,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有些实验的装置或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有可能抑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更好地挖掘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实验,使现象更明显,内容更合理,结论更严谨。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成功率极低(图1)。为了提高成功率,在实验操作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1)用玻璃管不易对准和引燃白磷,在操作上不便。(2)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不易被学生直接感觉。(3)产生的白烟逸出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改进此实验(图2):(1)用玻璃管引燃白磷改成底端盘成环状的铁丝,增大与白磷接触面积。当塞上橡皮塞时,便非常容易接触并引燃白磷。(2)在瓶塞上插入一根导管,外系一气球。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有效,时间短,易成功,实验现象明显、突出,对环境污染程度大大降低。尤其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改革演示实验,既深化化学知识又激发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自己身边,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尝试增加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也许能够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加强了对考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思考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验操作的直观体验,而且要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以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技能、实验能力为切入点,提出实验课题,让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激活学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独立思考,去探究创新,保持生动活泼的思维创新。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内容时,学生对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很容易理解,但对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总是持怀疑态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灭火原理,证明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原理。教师可设计增加了一个降低温度灭火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1)在放满冰块的烧杯中间点燃蜡烛,蜡烛燃烧不久慢慢熄灭。(2)向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水,然后在水中加入适量的NH4NO3,并不断搅拌,使水的温度急骤降低;接着将少量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并点燃,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烧杯冰冷的水面上,这时可以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而使火焰慢慢熄灭。为了使观察到的现象更全面,把小铁盒拿出来,重新点燃,残留在铁盒中的豆油在空气中则再次燃烧起来,至此学生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的原理深信不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思维异常活跃,创新潜力得到了开发,一旦他们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完成了实验,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就得到了强化,思维的启迪性和探索性就得到了增强,思维创新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四、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第二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家庭小实验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用具、步骤,也无明示要观察的现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实验要求,因地取材,如选用废旧塑料瓶、吸管、废电池、玻璃片、铜片、自制的酒精灯、一次性针管、小药瓶、铜丝、铁丝等进行设计实验,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因此,教师要把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性和实用性去设计、去操作并进行比较,优选出安全、节约、效果明显、操作简便的设计方案,诱发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习“水的净化”内容后,引导学生各显神通,制备多种简易净水器。如有学生仿照商店中的净水器,用如下方法制备净水器,效果最好:取3个空塑料饮料瓶,饮料瓶底部侧面打一个孔,用导管由底部进瓶口出把3个饮料瓶接上,第一个瓶由下往上分层依次装入石英沙、小卵石,每层用致密的纱布隔开;第二个瓶由下往上分两层装入活性炭,中间用纱布隔开;第三个瓶装入膨松棉,然后慢慢通入浑浊的水,第三个瓶流出清澈的水。再如:生成炭黑的实验、自制汽水、自制的“叶脉书签”等家庭小实验在课余时间完成,并组织同学进行展览、观摩、评比,相互交流,这些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获取了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双手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成熟,更合乎逻辑,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的挖掘,使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的展开过程,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必须遵循的一般过程,又是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这样的过程使知识的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形成。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验证性实验只是单纯地模仿,按照已经设计好的方案“照方抓药”,使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事先已经知道的结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创新意识被削弱。而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把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创设问题变为探究性实验,就可以营造创新思维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CO2的制备和性质时,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反应,把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而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把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反应不久CO2即停止放出,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探索原因:(1)为什么同是石灰石跟不同的酸反应生成的气体CO2,通入石灰水中现象却不同?(2)所用的酸液与浓度有关吗?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学生明确:要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制出CO2气体。学生经过动脑,创新改进,深入探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新意识,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注重改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化学教材中的常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属于经典实验。这些实验在新课的导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作了精心安排,对学生形成、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长期以来,这些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其作用仍摆脱不了作为验证和巩固化学知识的手段,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有些实验的装置或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有可能抑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更好地挖掘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实验,使现象更明显,内容更合理,结论更严谨。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成功率极低(图1)。为了提高成功率,在实验操作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1)用玻璃管不易对准和引燃白磷,在操作上不便。(2)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不易被学生直接感觉。(3)产生的白烟逸出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改进此实验(图2):(1)用玻璃管引燃白磷改成底端盘成环状的铁丝,增大与白磷接触面积。当塞上橡皮塞时,便非常容易接触并引燃白磷。(2)在瓶塞上插入一根导管,外系一气球。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有效,时间短,易成功,实验现象明显、突出,对环境污染程度大大降低。尤其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改革演示实验,既深化化学知识又激发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自己身边,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尝试增加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也许能够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加强了对考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思考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验操作的直观体验,而且要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以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技能、实验能力为切入点,提出实验课题,让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激活学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独立思考,去探究创新,保持生动活泼的思维创新。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内容时,学生对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很容易理解,但对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总是持怀疑态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灭火原理,证明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原理。教师可设计增加了一个降低温度灭火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1)在放满冰块的烧杯中间点燃蜡烛,蜡烛燃烧不久慢慢熄灭。(2)向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水,然后在水中加入适量的NH4NO3,并不断搅拌,使水的温度急骤降低;接着将少量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并点燃,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烧杯冰冷的水面上,这时可以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而使火焰慢慢熄灭。为了使观察到的现象更全面,把小铁盒拿出来,重新点燃,残留在铁盒中的豆油在空气中则再次燃烧起来,至此学生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的原理深信不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思维异常活跃,创新潜力得到了开发,一旦他们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完成了实验,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就得到了强化,思维的启迪性和探索性就得到了增强,思维创新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四、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第二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家庭小实验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用具、步骤,也无明示要观察的现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实验要求,因地取材,如选用废旧塑料瓶、吸管、废电池、玻璃片、铜片、自制的酒精灯、一次性针管、小药瓶、铜丝、铁丝等进行设计实验,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因此,教师要把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性和实用性去设计、去操作并进行比较,优选出安全、节约、效果明显、操作简便的设计方案,诱发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习“水的净化”内容后,引导学生各显神通,制备多种简易净水器。如有学生仿照商店中的净水器,用如下方法制备净水器,效果最好:取3个空塑料饮料瓶,饮料瓶底部侧面打一个孔,用导管由底部进瓶口出把3个饮料瓶接上,第一个瓶由下往上分层依次装入石英沙、小卵石,每层用致密的纱布隔开;第二个瓶由下往上分两层装入活性炭,中间用纱布隔开;第三个瓶装入膨松棉,然后慢慢通入浑浊的水,第三个瓶流出清澈的水。再如:生成炭黑的实验、自制汽水、自制的“叶脉书签”等家庭小实验在课余时间完成,并组织同学进行展览、观摩、评比,相互交流,这些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获取了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双手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成熟,更合乎逻辑,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的挖掘,使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的展开过程,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必须遵循的一般过程,又是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这样的过程使知识的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