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滑运动是一种利用特殊器械的高速滑行的运动项目,如果教学方法不对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消除,那么往往会适得其反。
1 轮滑运动在教学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1.1 由于教学环境和条件变化而产生心理障碍。例如:忧郁、软弱无力、怕摔坏等。
1.2 由于鞋不合脚,轮位置不合理等毛病造成学生的排斥心理,产生了抑制心理障碍。
1.3 由于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产生枯燥感,失去学习兴趣。
1.4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运动量安排过大,这时学生完成不了或达不到要求,很容易产生急躁、厌烦等心理障碍。
1.5 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较难的动作时,会出现多次失误和达不到要求会产生急躁情绪并自责,从而失去信心。
2 针对多种心理障碍,采取几种教学方法
2.1 加强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轮滑运动的基本知识、特点、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2.2 在上轮滑课的前3~4周进行陆地的训练,让学生体会轮滑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和肌肉发力感觉,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正确的动作表象,这些对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大有益处。
2.3 加强陆地的身体素质练习,主要采用一些陆地的模仿练习、平衡练习以及动作分解,并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合理的安排运动量。
2.4 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并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完善场地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器械(轮滑鞋、护具)。
2.5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的运动语言和行为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2.6 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运用“默念法”和“自我暗示法”等,来实现心理障碍的自我调节;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表现,运用“转移法”和“意志集中法”来进行心理调节。具体方法可参考下表:
2.7 轮滑运动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融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惊险于一体的全身性运动项目。近些年来,我国许多中小学相继开设了速度轮滑课,推动了轮滑运动在学校的发展。由于速度轮滑运动对学生的平衡能力、肌肉力量、灵敏性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因身体素质的差异、不能掌握正确动作技术和害怕受伤等原因,而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紧张、胆怯和学习信心不足等。这些心理障碍造成了学生技术动作变形,不能完成练习,甚至会发生伤害事故,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2.7.1 有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在速度轮滑课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基本技术、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综合练习,尤其是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踝关节力量的专项能力练习。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课程进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提高技术动作难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定向,学生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后,才能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
2.7.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体育教师应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轮滑学习的动机水平,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学习过程鲜明的育人功能及在发展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唤起学生对轮滑运动的热爱。在速度轮滑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娱乐性、游戏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是消除其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1 轮滑运动在教学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1.1 由于教学环境和条件变化而产生心理障碍。例如:忧郁、软弱无力、怕摔坏等。
1.2 由于鞋不合脚,轮位置不合理等毛病造成学生的排斥心理,产生了抑制心理障碍。
1.3 由于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产生枯燥感,失去学习兴趣。
1.4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运动量安排过大,这时学生完成不了或达不到要求,很容易产生急躁、厌烦等心理障碍。
1.5 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较难的动作时,会出现多次失误和达不到要求会产生急躁情绪并自责,从而失去信心。
2 针对多种心理障碍,采取几种教学方法
2.1 加强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轮滑运动的基本知识、特点、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2.2 在上轮滑课的前3~4周进行陆地的训练,让学生体会轮滑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和肌肉发力感觉,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正确的动作表象,这些对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大有益处。
2.3 加强陆地的身体素质练习,主要采用一些陆地的模仿练习、平衡练习以及动作分解,并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合理的安排运动量。
2.4 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并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完善场地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器械(轮滑鞋、护具)。
2.5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的运动语言和行为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2.6 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运用“默念法”和“自我暗示法”等,来实现心理障碍的自我调节;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表现,运用“转移法”和“意志集中法”来进行心理调节。具体方法可参考下表:
2.7 轮滑运动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融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惊险于一体的全身性运动项目。近些年来,我国许多中小学相继开设了速度轮滑课,推动了轮滑运动在学校的发展。由于速度轮滑运动对学生的平衡能力、肌肉力量、灵敏性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因身体素质的差异、不能掌握正确动作技术和害怕受伤等原因,而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紧张、胆怯和学习信心不足等。这些心理障碍造成了学生技术动作变形,不能完成练习,甚至会发生伤害事故,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2.7.1 有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在速度轮滑课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基本技术、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综合练习,尤其是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踝关节力量的专项能力练习。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课程进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提高技术动作难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定向,学生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后,才能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
2.7.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体育教师应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轮滑学习的动机水平,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学习过程鲜明的育人功能及在发展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唤起学生对轮滑运动的热爱。在速度轮滑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娱乐性、游戏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是消除其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