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苏教版教材中精选了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一、注重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深远意境,就比较有难度。新课标中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方式进行整合应用,如把图画、音乐、散文,甚至是相关的生活场景整合到古诗的教学中去,这对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帮助的。如在教学《春日》中“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时,学生对“景物一下子焕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的感受,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景物“一时新”的表象,也就是学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体验到欣赏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情感。于是,我就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时新”的图。于是有的同学从茵茵绿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焕然一新”,有的同学从大片金黄的菜花中感受到“焕然一新”。这样,学生就对诗句有了清晰的表象,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了。
二、精心设疑,鼓励学生探究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而字词凝练、讲究意境的古诗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我们可以问问学生:这“绿”是否能换成“到”、“过”等词,为什么呢?在《咏柳》中让学生想想:“裁”是否用错了?树叶能“裁”出来的吗?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过反复读、悟,体会到“绿”不但是写出了春天来了,更是让人仿佛看见了江南大地一下子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体会到了“裁”字不仅写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更是让人感觉到春风就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在装扮着美丽的春天。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三、巧妙活动,引导学生创新
古诗具有简洁而意境深远的特点,注重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一)演中创新
这里所讲的“演”是指老师用表演的手段鼓励学生体悟诗句的言外之意,进行联想、补充和创造,鼓励学生创新。例如,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这样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地阅读,展开联想,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画中创新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远山上画几个屋顶表示;有的认为屋子应该隐约出现在浮云之间;有的认为只在弯曲的山路上画上几个劳作归来的人;还有些同学认为只需在远山之间画上袅袅炊烟即可。表面看来,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生在画画中主动地读悟诗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自然是一种创新。
(三)写中创新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总之,新课程下的古诗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整合、设疑、探究、创新四者需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要死搬硬套,本着让学生乐学、乐读、乐于推敲古诗文的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在整合、设疑、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体会拥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古代诗歌的韵味,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
(责编钟岚)
一、注重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深远意境,就比较有难度。新课标中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方式进行整合应用,如把图画、音乐、散文,甚至是相关的生活场景整合到古诗的教学中去,这对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帮助的。如在教学《春日》中“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时,学生对“景物一下子焕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的感受,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景物“一时新”的表象,也就是学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体验到欣赏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情感。于是,我就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时新”的图。于是有的同学从茵茵绿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焕然一新”,有的同学从大片金黄的菜花中感受到“焕然一新”。这样,学生就对诗句有了清晰的表象,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了。
二、精心设疑,鼓励学生探究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而字词凝练、讲究意境的古诗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我们可以问问学生:这“绿”是否能换成“到”、“过”等词,为什么呢?在《咏柳》中让学生想想:“裁”是否用错了?树叶能“裁”出来的吗?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过反复读、悟,体会到“绿”不但是写出了春天来了,更是让人仿佛看见了江南大地一下子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体会到了“裁”字不仅写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更是让人感觉到春风就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在装扮着美丽的春天。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三、巧妙活动,引导学生创新
古诗具有简洁而意境深远的特点,注重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一)演中创新
这里所讲的“演”是指老师用表演的手段鼓励学生体悟诗句的言外之意,进行联想、补充和创造,鼓励学生创新。例如,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这样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地阅读,展开联想,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画中创新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远山上画几个屋顶表示;有的认为屋子应该隐约出现在浮云之间;有的认为只在弯曲的山路上画上几个劳作归来的人;还有些同学认为只需在远山之间画上袅袅炊烟即可。表面看来,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生在画画中主动地读悟诗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自然是一种创新。
(三)写中创新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总之,新课程下的古诗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整合、设疑、探究、创新四者需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要死搬硬套,本着让学生乐学、乐读、乐于推敲古诗文的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在整合、设疑、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体会拥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古代诗歌的韵味,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