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整合 精心设疑 巧妙活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ye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苏教版教材中精选了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一、注重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深远意境,就比较有难度。新课标中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方式进行整合应用,如把图画、音乐、散文,甚至是相关的生活场景整合到古诗的教学中去,这对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帮助的。如在教学《春日》中“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时,学生对“景物一下子焕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的感受,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景物“一时新”的表象,也就是学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体验到欣赏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情感。于是,我就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时新”的图。于是有的同学从茵茵绿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焕然一新”,有的同学从大片金黄的菜花中感受到“焕然一新”。这样,学生就对诗句有了清晰的表象,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了。
  二、精心设疑,鼓励学生探究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而字词凝练、讲究意境的古诗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我们可以问问学生:这“绿”是否能换成“到”、“过”等词,为什么呢?在《咏柳》中让学生想想:“裁”是否用错了?树叶能“裁”出来的吗?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过反复读、悟,体会到“绿”不但是写出了春天来了,更是让人仿佛看见了江南大地一下子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体会到了“裁”字不仅写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更是让人感觉到春风就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在装扮着美丽的春天。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三、巧妙活动,引导学生创新
  古诗具有简洁而意境深远的特点,注重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一)演中创新
  这里所讲的“演”是指老师用表演的手段鼓励学生体悟诗句的言外之意,进行联想、补充和创造,鼓励学生创新。例如,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这样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地阅读,展开联想,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画中创新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远山上画几个屋顶表示;有的认为屋子应该隐约出现在浮云之间;有的认为只在弯曲的山路上画上几个劳作归来的人;还有些同学认为只需在远山之间画上袅袅炊烟即可。表面看来,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生在画画中主动地读悟诗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自然是一种创新。
  (三)写中创新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总之,新课程下的古诗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整合、设疑、探究、创新四者需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要死搬硬套,本着让学生乐学、乐读、乐于推敲古诗文的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在整合、设疑、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体会拥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古代诗歌的韵味,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课程结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安排都具有独特之处。然而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却怎么也亮丽不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而无现成教材,只有教学范畴而无具体内容,出现活动只有形式而缺少内涵,导致教师没法上,学生不想上。那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内涵呢?《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
回顾“激情燃烧”的几年,我们已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些新理念着实让我们心潮澎湃,受益匪浅。但众所周知,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若过度了,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因此,在这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大潮中,我们一线教师该何去何从,是一味“追求时髦”,还是“理性审视”,就需要我们冷静地去思考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改中如何处理课堂中的几种关系
一、师生谈话,导入揭题    师:在我们江南水乡,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小村庄。其中,在一个美丽的村子,这儿的花鸟鱼虫。山水景色,都保持着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月亮湾”。(学生读课题)    二、出示“美图”,初赏美丽    出示月亮湾挂图,学生观察说话:  走进月亮湾,我看到________。    三、先抑后扬,寻找不足    1 师:有这样一些小朋友,他们在春游时来到了月亮湾,
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惑我:怎样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呢?“课内”与“课外”之间为何那么遥远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一厢情愿地“引导”不会有效果,可取的做法是先不要与课内离得太远,认真研究学生课内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内外阅读内在的衔接点上下功夫,悉心为学生走向广阔的课外阅读架设出一个个并不陡峭的坡度,让学生能从课内向课外自信、自主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拾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可塑性很强的新一代,需要我们教师在生活、学习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循善诱的教导,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带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一、变化的点点滴滴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优秀的教育在于让你所教育的对象有所改变、往好的方面改变,我们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感受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新变化。  比如,一次外校的老师到我们班听课交流。本来只想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动员大家上好这堂课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尤其是精神文化,它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身在其中的学子。因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建立起好的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起来。为此,我也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    一、书墨飘香——让读书充盈智慧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是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始“动”起来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孕育着成功。一堂
我从书柜中翻出落满了尘埃的《红楼梦》,细细品读。少女时代第一次阅读此书,我关注的是令人扼腕叹息的贾林爱情,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现在,从教多年的我再次阅读,我更关注、更欣赏的却是林黛玉,因为她不但才思敏捷、富有诗人的气质,而且诚为人师、乐为人师,更是善为人师。她教香菱做诗的经过,对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无穷的启示。我们可以向黛玉学习,采取有效对策,从“读什么”、“读多少”和“怎么读”三个方面来指导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写字评价能够化解学生的浮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锤炼坚强的意志力。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一、评价语言的形象化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小手稚嫩,写字对他们来说有些单调、枯燥。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将会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马”字的书写时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一、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1.以爱激情  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既是每个儿童最起码的心理需求,也是激发儿童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比如,课前微笑着向学生送上亲切的问候:Hello,every bod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