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自然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巧妙把握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采取不同的形式,走进自己的生活中,亲身感受生活的真谛,增长见识,增加兴趣,提高动脑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兴趣;情境;创新精神;互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可见美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结合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设计富有情趣、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和理解美,让美术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一、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让美术教学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将学生手边常用的东西变成美术创造的原材料,如卡通人物图片,记事本的封面,文具,贴贴纸等,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缤纷家用电器》这一课,首先发动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协作调查了解与一件家用电器相关的产品信息,并整理成文字资料。这件家用电器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家中认为设计不够满意的产品,也可以直接调查学生自己喜爱的家电产品,比如电视机,随身听等电子产品,学生针对产品使用群体分类调查时,可分别记载长辈与同学对此产品的意见反馈。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用表格形式记录,可根据产品特点设计表格,例如可以视其功能,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予以记录,再给予等级印象评定。另外,调查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例如可以收集宣传图片资料,也可以用速写方式画出产品,对特别的细节设计处理可画详图,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然后整理资料,写出调查总结,将要改造的家用电器的图片资料连同改造方案一起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交流意见,学生作业可通过自由联想与大胆构思画出设计草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同学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在以学生互动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的方式中进行。
二、创设情境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生活化的教学环境需要精心的设计,才能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比如,《面具设计》这一课时,结合语文课本剧《山中访友》。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方式设计课本剧《山中访友》,同学们第一次尝试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进行自编自导自演,十分兴奋,都积极参与各个方面的筹划。课前我在教室内准备了形式多样、美丽的面具,包括头饰、眼罩等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轻松愉快的大自然的音乐中,开始了我们的表演之旅。首先大家找出剧中的重要角色:我、古桥爷爷、树、溪流妹妹、瀑布大哥、老柏树爷爷、云雀弟弟,然后积极、热情地探讨如何为这些角色设计一些面具。了解面具几种表现形式:面具、头饰、眼罩。面具的特点:夸张、形象,带有装饰性,传达角色的特点、个性。各个角色面具设计的具体分析,如古桥可以是木材,石料,能用什么颜色处理?溪流妹妹、瀑布大哥都是流水怎么办?重点表现出角色的个性和特点。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美术创作,采用二人合作的方式。与此同时,由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设计场景。同学们尽兴的演绎。表演结束了,大家聚集在讲台边,热烈的讨论着上课的过程。我们成功了。在这一课里,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在这里不仅仅作为欣赏,学生能够自动地想到运用音乐节拍,让我吃惊,实现了新课程中提到的“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理念。而且学生的参与面广,自主性、綜合性和探究性都得到了发挥。
三、回归生活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课程应将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中,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将有结构的教学活动和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结合,既提供一定艺术知识和技能,更有艺术鉴赏和创作的主动学习机会,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会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如元宵节时,学生们尝试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方法设计制作花灯装点我们的生活;又如让学生画画校园中那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等,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应用美术的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见解,体会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四、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互补机制,提高美术素养
如在《笔墨千秋》一课,通过让学生演唱诗、词改编的歌曲《红梅赞》或《虞美人》《水调歌头》等形式,饶有趣味地把用美术语言表现诗词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学生立刻就会品味中国画的意境美,学会欣赏中国画,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加强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美术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引入到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机的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提高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年.生活化的美术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10.
作者简介:
陈惠玲,本科,中学美术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論网。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兴趣;情境;创新精神;互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可见美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结合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设计富有情趣、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和理解美,让美术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一、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让美术教学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将学生手边常用的东西变成美术创造的原材料,如卡通人物图片,记事本的封面,文具,贴贴纸等,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缤纷家用电器》这一课,首先发动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协作调查了解与一件家用电器相关的产品信息,并整理成文字资料。这件家用电器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家中认为设计不够满意的产品,也可以直接调查学生自己喜爱的家电产品,比如电视机,随身听等电子产品,学生针对产品使用群体分类调查时,可分别记载长辈与同学对此产品的意见反馈。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用表格形式记录,可根据产品特点设计表格,例如可以视其功能,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予以记录,再给予等级印象评定。另外,调查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例如可以收集宣传图片资料,也可以用速写方式画出产品,对特别的细节设计处理可画详图,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然后整理资料,写出调查总结,将要改造的家用电器的图片资料连同改造方案一起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交流意见,学生作业可通过自由联想与大胆构思画出设计草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同学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在以学生互动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的方式中进行。
二、创设情境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生活化的教学环境需要精心的设计,才能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比如,《面具设计》这一课时,结合语文课本剧《山中访友》。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方式设计课本剧《山中访友》,同学们第一次尝试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进行自编自导自演,十分兴奋,都积极参与各个方面的筹划。课前我在教室内准备了形式多样、美丽的面具,包括头饰、眼罩等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轻松愉快的大自然的音乐中,开始了我们的表演之旅。首先大家找出剧中的重要角色:我、古桥爷爷、树、溪流妹妹、瀑布大哥、老柏树爷爷、云雀弟弟,然后积极、热情地探讨如何为这些角色设计一些面具。了解面具几种表现形式:面具、头饰、眼罩。面具的特点:夸张、形象,带有装饰性,传达角色的特点、个性。各个角色面具设计的具体分析,如古桥可以是木材,石料,能用什么颜色处理?溪流妹妹、瀑布大哥都是流水怎么办?重点表现出角色的个性和特点。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美术创作,采用二人合作的方式。与此同时,由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设计场景。同学们尽兴的演绎。表演结束了,大家聚集在讲台边,热烈的讨论着上课的过程。我们成功了。在这一课里,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在这里不仅仅作为欣赏,学生能够自动地想到运用音乐节拍,让我吃惊,实现了新课程中提到的“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理念。而且学生的参与面广,自主性、綜合性和探究性都得到了发挥。
三、回归生活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课程应将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中,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将有结构的教学活动和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结合,既提供一定艺术知识和技能,更有艺术鉴赏和创作的主动学习机会,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会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如元宵节时,学生们尝试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方法设计制作花灯装点我们的生活;又如让学生画画校园中那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等,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应用美术的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见解,体会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四、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互补机制,提高美术素养
如在《笔墨千秋》一课,通过让学生演唱诗、词改编的歌曲《红梅赞》或《虞美人》《水调歌头》等形式,饶有趣味地把用美术语言表现诗词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学生立刻就会品味中国画的意境美,学会欣赏中国画,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加强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美术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引入到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机的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提高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年.生活化的美术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10.
作者简介:
陈惠玲,本科,中学美术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