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卖木雕的少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精读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让我们看到这位少年美好的心灵,体会到由他传达出来的中非友谊。通过本课的教学: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感知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一、搜集资料,唤起阅读期待
三年级学生对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了解甚少,文本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一定距离。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中国援建坦赞铁路、非洲木雕的有关资料,并提出以下问题: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非洲的那个国家?②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 通过默读、分组读、齐读、自由读多种形式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 会认“尼、驮、构、栩、释、掏、豫、恳、憾、宾、标”等11个字,借助课文插图、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游览、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清晰可辨”等词语的意思。着重指导书写“售、构、端、驮、辨、堆、模”等笔画较复杂的生字,并进行“驮”与“犬”、“构”与“沟”、“辨”与“辩”、“堆”与“推”、“模”与“摸”等形近字的比较与辨识,以防写错别字。
3 通过讨论,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少年赠送木雕”。从“卖木雕”到“赠木雕”,初步体会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三、细读课文。感悟友谊
(一)领略瀑布壮观景色。
学生读第1、2自然段,思考问题: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在什么地方?美在何处?(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回答。作者以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等四字词语,展现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然而只是—带而过。)
(二)感知少年的美好心灵。
1 挑选木雕。阅读第2-6自然段,读中思考:
(1)哪些词语描写木雕工艺产品多?(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2)找出描写卷鼻大耳象木雕坐凳形态的有关句子品读、欣赏。(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3)读一读写人(坐凳主人)外貌的句子。
(4)“我”是怎样欣赏木雕产品的?还想到一个什么为难的问题?(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犹豫、超重、沉甸甸。)
2 放弃买木雕。阅读第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我”捧着象墩木雕,爱不释手,当正要掏钱购买时,“我”却犹豫’了,“我”为什么犹豫?
(2)“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呢?”这句话是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人物的心理活动。)
(3)“爱不释手、犹豫、沉甸甸”三个词语刻画了“我”的什么心理活动?(矛盾的心理活动:象墩做得精美、好看,“我”爱不释手,但是“我”犹豫了,因为“我”带的行李已超重,不能再带沉甸甸的象墩子上飞机回国了。)这段话为下文少年赠送小象墩做了铺垫。
(4)少年与“我”是怎样对话的?为什么少年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少年猜测“我”是中国人,为后文“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埋下了伏笔。)
(5)找出描写“我”为不能带回精美工艺产品回国而感到遗憾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琢磨、欣赏。(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遗憾”是什么意思?请用“遗憾”说一句话。
3 赠送木雕。阅读第10~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我”晚饭后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散步时,又看见白天卖木雕的少年。找出描写少年的句子品读。(暮色中,我忽然发现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看样子,他是专门在等待我。)
(2)找出“我”和少年对话的句子品读,欣赏。
(3)课件放大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4)怎样理解“沉甸甸、一模一样、拳头大小”这三个词语。(这三个词语说明小象墩的工艺制作精美与“我”在白天看到的产品一模一样,其中最大的优点是小,只有拳头大小,所以少年说:“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说明少年真心实意赠送“我”产品,让“我”不感到遗憾。)
(5)找出描写“我”高兴的句子读一读,当“我”要付钱购买时,少年是怎么说的?品读句子,体会表达的情感。(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6)找出描写“我”心情激动的词语。(“高兴地喊”、“感动极了”。)
(7)为什么少年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把你听到或从资料、网上查到的中非友好的事例讲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交流: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以后帮助非洲人民建设了非洲最大的体育馆,还建设大桥、工厂、矿山等,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无私援助是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的,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连非洲少年都知道“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篇故事写少年赠送“我”一个小象墩,不仅体现了卖木雕少年的心灵美,而且说明中非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4 课文运用了许多四个字的词语或词组,为巩固对词语的学习,设计课堂练习:大瀑布真是_______。这里_______,景色十分_______。摊里陈列的木雕_______其中象墩_______,大象雕得_______,我一看就_______。
5 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
(1)想一想文章重点围绕什么写,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2)本文与课文《一面五星红旗》相比较,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一面五星红旗》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变化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卖木雕的少年》则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拓展文本。表露真情
1 布置学生将搜集的有关中非友谊的故事、资料或本文小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小朋友听。
2 学习本课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写一封信给非洲小朋友。一方面向他们问候,希望他们为消除贫困而刻苦读书;另一方面想象我们将怎样尽微薄之力资助他们读书。
一、搜集资料,唤起阅读期待
三年级学生对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了解甚少,文本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一定距离。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中国援建坦赞铁路、非洲木雕的有关资料,并提出以下问题: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非洲的那个国家?②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 通过默读、分组读、齐读、自由读多种形式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 会认“尼、驮、构、栩、释、掏、豫、恳、憾、宾、标”等11个字,借助课文插图、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游览、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清晰可辨”等词语的意思。着重指导书写“售、构、端、驮、辨、堆、模”等笔画较复杂的生字,并进行“驮”与“犬”、“构”与“沟”、“辨”与“辩”、“堆”与“推”、“模”与“摸”等形近字的比较与辨识,以防写错别字。
3 通过讨论,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少年赠送木雕”。从“卖木雕”到“赠木雕”,初步体会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三、细读课文。感悟友谊
(一)领略瀑布壮观景色。
学生读第1、2自然段,思考问题: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在什么地方?美在何处?(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回答。作者以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等四字词语,展现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然而只是—带而过。)
(二)感知少年的美好心灵。
1 挑选木雕。阅读第2-6自然段,读中思考:
(1)哪些词语描写木雕工艺产品多?(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2)找出描写卷鼻大耳象木雕坐凳形态的有关句子品读、欣赏。(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3)读一读写人(坐凳主人)外貌的句子。
(4)“我”是怎样欣赏木雕产品的?还想到一个什么为难的问题?(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犹豫、超重、沉甸甸。)
2 放弃买木雕。阅读第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我”捧着象墩木雕,爱不释手,当正要掏钱购买时,“我”却犹豫’了,“我”为什么犹豫?
(2)“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呢?”这句话是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人物的心理活动。)
(3)“爱不释手、犹豫、沉甸甸”三个词语刻画了“我”的什么心理活动?(矛盾的心理活动:象墩做得精美、好看,“我”爱不释手,但是“我”犹豫了,因为“我”带的行李已超重,不能再带沉甸甸的象墩子上飞机回国了。)这段话为下文少年赠送小象墩做了铺垫。
(4)少年与“我”是怎样对话的?为什么少年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少年猜测“我”是中国人,为后文“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埋下了伏笔。)
(5)找出描写“我”为不能带回精美工艺产品回国而感到遗憾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琢磨、欣赏。(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遗憾”是什么意思?请用“遗憾”说一句话。
3 赠送木雕。阅读第10~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我”晚饭后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散步时,又看见白天卖木雕的少年。找出描写少年的句子品读。(暮色中,我忽然发现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看样子,他是专门在等待我。)
(2)找出“我”和少年对话的句子品读,欣赏。
(3)课件放大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4)怎样理解“沉甸甸、一模一样、拳头大小”这三个词语。(这三个词语说明小象墩的工艺制作精美与“我”在白天看到的产品一模一样,其中最大的优点是小,只有拳头大小,所以少年说:“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说明少年真心实意赠送“我”产品,让“我”不感到遗憾。)
(5)找出描写“我”高兴的句子读一读,当“我”要付钱购买时,少年是怎么说的?品读句子,体会表达的情感。(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6)找出描写“我”心情激动的词语。(“高兴地喊”、“感动极了”。)
(7)为什么少年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把你听到或从资料、网上查到的中非友好的事例讲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交流: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以后帮助非洲人民建设了非洲最大的体育馆,还建设大桥、工厂、矿山等,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无私援助是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的,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连非洲少年都知道“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篇故事写少年赠送“我”一个小象墩,不仅体现了卖木雕少年的心灵美,而且说明中非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4 课文运用了许多四个字的词语或词组,为巩固对词语的学习,设计课堂练习:大瀑布真是_______。这里_______,景色十分_______。摊里陈列的木雕_______其中象墩_______,大象雕得_______,我一看就_______。
5 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
(1)想一想文章重点围绕什么写,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2)本文与课文《一面五星红旗》相比较,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一面五星红旗》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变化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卖木雕的少年》则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拓展文本。表露真情
1 布置学生将搜集的有关中非友谊的故事、资料或本文小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小朋友听。
2 学习本课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写一封信给非洲小朋友。一方面向他们问候,希望他们为消除贫困而刻苦读书;另一方面想象我们将怎样尽微薄之力资助他们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