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当代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据一份调查显示: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6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法国是11本,中国却只有4本,而且90%是教科书和教参。现在中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武侠言情小说,一是各类杂志报刊,一是各种作文选。
以上调查表明,有很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没有读好书的愿望和眼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过小,阅读能力低下,有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利落,更别提读大部头的深奥的经典名著了;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品位越来越低,有些学生并不喜欢高雅的作品,而是一味地追捧大众的、流行的、快餐的甚至是低俗的文化。为了改变中学生这种令人堪忧的课外阅读现状,我校的语文老师积极参与,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方法。经过尝试,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外阅读的方法,欢迎同仁多多指导!
一、个性阅读法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们提倡学生“个性阅读”。我们给学生提出的目标是在阅读中“读出自己,读出感情,读出问题”。
具体的要求有:
1.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勤思考,理解内容,品味语言,评价人物,感悟生活,获得对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2.勤摘抄,赏析优美词语,句段,积累名言警句。每周布置相应的摘抄任务,要求到小组长处背诵。
3.勤写读书笔记。要求作好整理:写出书名、作者(朝代、国籍、笔名等)、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书的艺术特色、获得的启示收获。
4.读写结合。只读不写就会流于形式,读得肤浅。读写结合,收获会很大。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把自己融入作品中,与作者、作品、自己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交流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同学之间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会互相启发,促进学习。”所以,我们认为交流阅读是很好的方法。每个班定期举行读书探讨交流会,一月一次,可利用自习进行。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交流主题,如读书方法,读书心得,读书中的困惑与发现,我最喜欢的名著,我最喜欢的人物评说,阅读与写作,阅读改变了我等等。
每个学生在每次交流活动中要求完成该主题的书面作业,由老师检查,以保证人人都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交流形式可在组内进行,也可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活动中人人作好记录,并写下此次活动的收获。
三、辅导阅读
虽说是课外阅读,老师也不能放任自流,毕竟中学生的自觉性还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一些不自觉的同学更需要老师的推动。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说:“儿童的阅读是引导阅读,不是自然阅读。良好的阅读姿态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要培养的。错误的阅读姿态需要一生来纠正。”
辅导阅读主要是发挥老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老师主要做好以下这些方面的辅导:
1.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由于中学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每周老师要挤出时间让学生阅读,避免有些学生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或根本不读。
比如每周可利用一节语文课或一节自习课(或一节晚自习)开设为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作品或老师推荐的篇目。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鼓励喜欢阅读的学生每天挤出30分钟阅读,节假日可每天阅读1~2小时。
2.保证阅读量
读书总是多多益善。广采博闻,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老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的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阅读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类读物,阅读推荐作品和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在阅读中提倡读整本的书,读原著,尤其是经典。因此,除了平时的阅读外,老师还要求学生在寒暑假阅读大部头的名著,寒假一部,暑假两部。
3.保证阅读作品的质量
现在正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市面上的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中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关系,有的同学无法辨别书的好坏,见什么读什么,读得盲目、散、乱、随意,甚至读的是糟粕,这样不加选择地阅读,危害极大,不利于身心发展。
因此,语文老师有责任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保证书的品质。好的文学书起码要有这样的基本品质:有强烈的道义感;有审美功能;有让读者感动的悲悯精神;有智慧有幽默感而不仅仅搞笑;语言质地要好,有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意境等等。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同时,老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优秀诗文,优秀书刊,优秀作家的作品,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趣味。
总之,通过老师在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质量,阅读方法等方面加以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落到实处,而且老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与交流,如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读书卡,朗读比赛,读书主题会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热爱阅读。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当代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据一份调查显示: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6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法国是11本,中国却只有4本,而且90%是教科书和教参。现在中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武侠言情小说,一是各类杂志报刊,一是各种作文选。
以上调查表明,有很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没有读好书的愿望和眼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过小,阅读能力低下,有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利落,更别提读大部头的深奥的经典名著了;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品位越来越低,有些学生并不喜欢高雅的作品,而是一味地追捧大众的、流行的、快餐的甚至是低俗的文化。为了改变中学生这种令人堪忧的课外阅读现状,我校的语文老师积极参与,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方法。经过尝试,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外阅读的方法,欢迎同仁多多指导!
一、个性阅读法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们提倡学生“个性阅读”。我们给学生提出的目标是在阅读中“读出自己,读出感情,读出问题”。
具体的要求有:
1.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勤思考,理解内容,品味语言,评价人物,感悟生活,获得对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2.勤摘抄,赏析优美词语,句段,积累名言警句。每周布置相应的摘抄任务,要求到小组长处背诵。
3.勤写读书笔记。要求作好整理:写出书名、作者(朝代、国籍、笔名等)、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书的艺术特色、获得的启示收获。
4.读写结合。只读不写就会流于形式,读得肤浅。读写结合,收获会很大。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把自己融入作品中,与作者、作品、自己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交流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同学之间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会互相启发,促进学习。”所以,我们认为交流阅读是很好的方法。每个班定期举行读书探讨交流会,一月一次,可利用自习进行。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交流主题,如读书方法,读书心得,读书中的困惑与发现,我最喜欢的名著,我最喜欢的人物评说,阅读与写作,阅读改变了我等等。
每个学生在每次交流活动中要求完成该主题的书面作业,由老师检查,以保证人人都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交流形式可在组内进行,也可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活动中人人作好记录,并写下此次活动的收获。
三、辅导阅读
虽说是课外阅读,老师也不能放任自流,毕竟中学生的自觉性还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一些不自觉的同学更需要老师的推动。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说:“儿童的阅读是引导阅读,不是自然阅读。良好的阅读姿态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要培养的。错误的阅读姿态需要一生来纠正。”
辅导阅读主要是发挥老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老师主要做好以下这些方面的辅导:
1.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由于中学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每周老师要挤出时间让学生阅读,避免有些学生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或根本不读。
比如每周可利用一节语文课或一节自习课(或一节晚自习)开设为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作品或老师推荐的篇目。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鼓励喜欢阅读的学生每天挤出30分钟阅读,节假日可每天阅读1~2小时。
2.保证阅读量
读书总是多多益善。广采博闻,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老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的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阅读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类读物,阅读推荐作品和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在阅读中提倡读整本的书,读原著,尤其是经典。因此,除了平时的阅读外,老师还要求学生在寒暑假阅读大部头的名著,寒假一部,暑假两部。
3.保证阅读作品的质量
现在正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市面上的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中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关系,有的同学无法辨别书的好坏,见什么读什么,读得盲目、散、乱、随意,甚至读的是糟粕,这样不加选择地阅读,危害极大,不利于身心发展。
因此,语文老师有责任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保证书的品质。好的文学书起码要有这样的基本品质:有强烈的道义感;有审美功能;有让读者感动的悲悯精神;有智慧有幽默感而不仅仅搞笑;语言质地要好,有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意境等等。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同时,老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优秀诗文,优秀书刊,优秀作家的作品,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趣味。
总之,通过老师在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质量,阅读方法等方面加以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落到实处,而且老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与交流,如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读书卡,朗读比赛,读书主题会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热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