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如皋教育正推行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所谓活动单就是由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通常包括了一节课的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及课堂检测等方面-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由事先建立的学习小组按照活动单上预设的各项学习内容,合作讨论,展开课堂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共同探究花的时间多,加上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时间,作为数学老师更感觉到精选练习的必要性。
练习就是学生获得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一、“数学练习”存在的问题
数学练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然而,目前我们对练习进行科学的研究做得还不够,教学中的练习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1、盲目多练
目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是依赖各种练习册、配套的试卷搞题海战术,放弃课本,丢掉了基础知识;以为机械地重复多练,做题量越大,学生做题越熟练,考试的分数就会越高,个别老师戏称为“长征作业”,造成师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我们都知道对大脑两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的睡眠状态。实践证明。人的神经细胞如果处于单调的机械重复的刺激中,会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这正是盲目多练却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
2、形式单调
不少数学教师对练习的形成和方法存在偏见,认为数学课的练习无非就是写写算算做几道题,机械地模仿例题,死搬硬套,能应付统考或升学考试就行。因而,练习内容模仿考试题,练习形式单一,加上现在的考试重基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重知识的应用。效果当然不会理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练习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多种多样,如按练习目的分有准备性练习、再现、发现性和创造性练习等:按练习的内容分为单项、综合、对比、归类、判断练习等;按运用感官分为听、说、读、写、看、展示等。教学实践中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3、疲勞战术
由于有些教师讲得偏多,挤掉了学生课内的练习时间,只好占用自习、课外活动、体、音、美等课,或增加课时,让学生无休止地做作业,还美其名目“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这种打疲劳战的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师生辛辛苦苦所换来的结果是“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师教学效率低”,这是对违背规律办事的惩罚。
二、“数学练习”所采取的对策
数学课的“练”要遵循教学大纲,紧扣教材,以课内为主,以基本训练为主的原则,切忌超越“大纲”。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个练习,做到:
1、明确目标,注意练习的针对性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许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此,新授课之前都要针对新授内容进行准备性练习。为接受新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四边形》这一章时。就要先复习三角形的边、顶点、角等概念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便学生更好地对比理解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内角和等内容。
2、循序渐进,注意练习的阶段性
学生获得知识是逐步积累的,不能搞突击,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可以把数学课的练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复习准备。以旧带新,温故知新,一般放在新课之前:
第二阶段:再现性练习。新课之后进行,再现新授内容,进行初步的、基本的、模仿性练习;
第三阶段:发现性练习。加深对新授内容的巩固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新带旧,新旧结合,总结知识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第四阶段:创造性练习。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将技能升华为技巧。
3、内容丰富,注意练习的科学性
练习要避免形式单一、内容孤立,切忌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不动脑子。做到三个“加强”:对易混概念,加强对比练习;对易错知识点,加强判断练习;注重新旧联系,加强归类练习。
4、形式多样,注意练习的灵活性
一般来说,初中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为此,我们应组织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注意相对稳定,提高练习效率。
5、突出重点。注意练习的系统性
为了提高练习效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攻克难题,将平时每节课的零碎知识,纳入到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去,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系统化、条理化。
三、在精选精练的基础上精讲
活动单导学模式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在课堂学习及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等。这样优等生、中等生、差生都有了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共同探究花的时间多。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数学老师要精选练习。这样学生才能精练,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不会的通过讨论探究能搞懂的也不讲。只有确实难的或错得多的有典型性的才讲。
总之,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练习,提高练习效率,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练习就是学生获得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一、“数学练习”存在的问题
数学练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然而,目前我们对练习进行科学的研究做得还不够,教学中的练习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1、盲目多练
目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是依赖各种练习册、配套的试卷搞题海战术,放弃课本,丢掉了基础知识;以为机械地重复多练,做题量越大,学生做题越熟练,考试的分数就会越高,个别老师戏称为“长征作业”,造成师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我们都知道对大脑两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的睡眠状态。实践证明。人的神经细胞如果处于单调的机械重复的刺激中,会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这正是盲目多练却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
2、形式单调
不少数学教师对练习的形成和方法存在偏见,认为数学课的练习无非就是写写算算做几道题,机械地模仿例题,死搬硬套,能应付统考或升学考试就行。因而,练习内容模仿考试题,练习形式单一,加上现在的考试重基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重知识的应用。效果当然不会理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练习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多种多样,如按练习目的分有准备性练习、再现、发现性和创造性练习等:按练习的内容分为单项、综合、对比、归类、判断练习等;按运用感官分为听、说、读、写、看、展示等。教学实践中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3、疲勞战术
由于有些教师讲得偏多,挤掉了学生课内的练习时间,只好占用自习、课外活动、体、音、美等课,或增加课时,让学生无休止地做作业,还美其名目“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这种打疲劳战的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师生辛辛苦苦所换来的结果是“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师教学效率低”,这是对违背规律办事的惩罚。
二、“数学练习”所采取的对策
数学课的“练”要遵循教学大纲,紧扣教材,以课内为主,以基本训练为主的原则,切忌超越“大纲”。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个练习,做到:
1、明确目标,注意练习的针对性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许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此,新授课之前都要针对新授内容进行准备性练习。为接受新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四边形》这一章时。就要先复习三角形的边、顶点、角等概念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便学生更好地对比理解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内角和等内容。
2、循序渐进,注意练习的阶段性
学生获得知识是逐步积累的,不能搞突击,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可以把数学课的练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复习准备。以旧带新,温故知新,一般放在新课之前:
第二阶段:再现性练习。新课之后进行,再现新授内容,进行初步的、基本的、模仿性练习;
第三阶段:发现性练习。加深对新授内容的巩固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新带旧,新旧结合,总结知识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第四阶段:创造性练习。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将技能升华为技巧。
3、内容丰富,注意练习的科学性
练习要避免形式单一、内容孤立,切忌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不动脑子。做到三个“加强”:对易混概念,加强对比练习;对易错知识点,加强判断练习;注重新旧联系,加强归类练习。
4、形式多样,注意练习的灵活性
一般来说,初中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为此,我们应组织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注意相对稳定,提高练习效率。
5、突出重点。注意练习的系统性
为了提高练习效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攻克难题,将平时每节课的零碎知识,纳入到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去,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系统化、条理化。
三、在精选精练的基础上精讲
活动单导学模式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在课堂学习及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等。这样优等生、中等生、差生都有了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共同探究花的时间多。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数学老师要精选练习。这样学生才能精练,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不会的通过讨论探究能搞懂的也不讲。只有确实难的或错得多的有典型性的才讲。
总之,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练习,提高练习效率,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