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哥和他的诗人兄弟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条路真的很难走,尽管为了我们的来到,村里昨天用推土机整整一天平整了通向观景台的泥泞山路。
  锣鼓、唢呐、鞭炮、焰火,延绵数千里挤满了迎宾的乡亲;青山、绿水、小桥、竹筏,漫山遍野欢腾喜庆。上坡的路,我几乎是被架着上去的。其中一位清瘦的小伙,青布盘帕,青布衣衫,瘦削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一路扶着我。他叫王文,在浙江打工,这次是专程赶回家乡的,这次回来后就留下了,为村里的广播和网络传播做些事;他特别告诉我,他喜欢文学,写了一些诗文,还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建议他抓紧这次机会,多向来采风的作家、诗人请教。
  观景台只是在高处将泥土整出的一个平台。登临远眺,绵延的群山环抱着山寨,不远处有一座宽阔的大桥;近处是一架百十来米的竹桥,竹栏杆上缠绕着绸带,红绿两条各自从桥的一端延伸到竹桥中央汇合,然后垂挂水面,青绿的河水中飘出一红一绿的彩带,三五条竹筏荡漾在河面上,为画面增添了动感。王文说,这竹桥也是为采风团进村寨刚架设的,为的是让诗人们走一走这小路和竹桥。
  在王文和他伙伴的搀扶下,我下了坡,来到小河边。等候竹筏时,我在河滩捡拾石头。这带花纹的石头,被常年的水流冲刷得圆润、滑溜,是不错的观赏石。正当我凝神欣赏时,一位乡亲“咿咿呀呀”指手画脚地向我递来一块石头,在我捡石头时,眼疾手快的他一个转身就挑来了一枚极具形态的石头。我向他道谢,他一个劲地“咿咿呀呀”连连点头,清瘦的脸庞上每一道皱纹都上扬。王文说,他是他哥,从小失聪,如今单身一人,随他们生活。我急于赶路,只得道别哑哥。
  过竹桥,转小路,弯弯曲曲,曲曲弯弯,拦路酒喝了一程又一程,迎賓歌唱了一路又一路。在村小卖部边上的屋里坐定歇息,我想多拍一些乡亲们的镜头,带上相机,出大院,上路对面的一片高地,乡亲们正在忙碌着。村里早上刚宰了一头三百斤的牛(我为之不安),这一堆,正用斧头在劈牛脚骨,那一堆,在为牛肠灌红红的作料,几口大锅柴火烧得正旺,锅内翻滚蒸腾着牛肉的阵阵香味。一群小伙子手持木捶,围着两个石臼打糍粑。
  我将浓浓的乡亲摄入镜头。冷不丁,哑哥又一次笑盈盈地出现在我的面前。他双手捧着几块比拳头还大的石头,喜滋滋地递给我。哑哥那么有心!这积淀千年又经流水多年浸润的钟乳石,每一道花纹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每一道花纹都是一支乐曲。千年的石头会唱歌,这无声的歌,不正发自哑哥的心中?
  围坐在堆满粽粑的大竹扁,王文递过一大叠他的文稿。粗略浏览了下,觉得文笔不错,内容接地气,写的都是生活。我说了点意见,作为单篇,主题可以更加集中。我向他推荐,诗歌可以请教来这里的几位有功底的诗人。
  入夜,一盆盆炭火上架上小铁锅,八张小板凳围炉而坐,一只鸡劈成八块,每人一大块,牛肉牛骨牛杂翻滚在沸腾的汤水中。整个儿操场上、大院内外、路对面的高台土墩……全村的村民与作家们共进晚餐,处处炭火熊熊,桌桌酒歌声声,一道道米酒醇香,醉了诗人,醉了乡亲,醉了布依山寨乐运村!
  天已黑,村口,风寒中送客的布依女甜美的山歌化开了冬夜的雾霭。村支书向鹰大步流星穿梭在几辆车之间握手道别。借着车灯,我一眼见到了那瘦削的笑脸——哑哥,送我会唱歌的石头的哑哥。下车,飞奔而去,紧紧地拥抱。我送他我的散文诗《姑苏十二娘》。哑哥认字不多,我翻着十二娘一幅幅图像让他看。他默默地笑着,点头,我俩依偎在一起,直至车启动离村。
  离开安顺市镇宁县乐运村的几天里,采风作家微信群里活跃着王文的身影。王文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感受以及诗文成篇成篇地发在微信群里。这是他的心,他要掏心掏肺,捧在刚结识的珍贵的客人面前。“发这么一大批咋来得及看呀!”王文立马像个小学生似地打招呼,赔礼。
  王文又上了一组写本次作家进寨采风入情入境的诗,我立马点赞;也有作家告诫多读点,慢慢积淀再发。王文又一个劲地致谢、致歉、致敬。就这么几天里,王文激情澎湃,终于在告诫他沉下心来多积淀的大主编的悉心指导下,出了一批好诗。这是王文写家乡散文诗组章中的《情洒乐运》一章——
  透过眼帘去看世界,世界是茫然的。透过心灵去看世界,世界是纯美的。
  乐运,是纯美的一个缩影。中国散文诗作家采风团用心与心,魂与魂,把这个纯美的缩影不断地放大,放大,再放大……
  时光,在2015年12月21日打个逗点。采风团的车队,抵达了乐运古寨。
  淅淅沥沥的细雨,浇不灭火热的激情。
  坎坷泥泞的山路,带着泥土的清香,载着跳跃的心,延伸进群山的环抱。
  过河、登山、攀缘……
  鸟瞰——
  欢庆的唢呐,把红水河的笑浪一排排地送上天空。
  呼啸的长号,把乐运人的喜悦送到四方八达……
  乐运,成了一首诗,震撼着心灵,超越了真实。
  王文和采风作家的心连在了一起。我看到,一个外表憨厚纯朴,内心激情似火的布依族土生土长的山寨诗人正迎面而来。
  老天似乎给王家俩兄弟开了个玩笑,让长兄自小失聪,让兄弟成为一个要为这片土地歌唱的诗人。兄弟俩的文化落差看似挺大,但他俩都纯朴、实在,一如他们脚下黔西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的心与全寨的乡亲一样,滚烫、率真,一如布依人待客的米酒一样醇香甘甜。布依乐运村就是这样一个乡情淳厚的山村,一如他们风风火火的领路人年轻的村支书向鹰。
  乡亲们连夜开路架桥,是让我们走一走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泥泞的山路上,有一处系着红绸带的小竹竿围起来的一片地,这是当年牺牲在这里的一位无名女红军的墓地。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时隔80年,红军墓竟然如此简陋,诗人们的心在哭泣!于是,一份捐款修建红军烈士墓的倡议书在群里传开了。王文也要捐款。王文的老父四年前因肺癌而离世,老母患风湿心脏病正在治疗,还要承担哑哥的生活费用,大伙儿都劝王文不要捐款了。王文急了——
  “再怎么艰苦,也抵不过解放中国时的艰苦……”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谢谢诗友好意!”
  王文捧出了一颗纯朴火热的心!
  我们为之感动,为王文感动,为乐运村感动。好样的,王文,你的经济会好起来,你的日子会好起来,你的诗文会好起来!群里一片点赞。重庆诗人周鹏程勉励道:一个有良知的写作者迟早会有优秀的作品面世!
  “注定你是我生命中的一个亲人!注定你是我文字里的又一名‘红军’!”这是一位诗人在一首题为《致布依姑娘罗美》的诗的结句。
  王文欣喜地告诉我们,罗美正是他表哥的女儿!
  我想,送我会唱歌的石头的哑哥,土生土长用诗唱歌的王文,长着一张甜美笑脸唱着甜美布依山歌的美丽的罗美姑娘,还有那迈着大步引领全村村民向前走的领路人向鹰书记,你们,何尚不也都是我“文字”里的“红军”,我内心深处布依乐运村的“红军”?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编了一辈子的篾。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流行的各种装东西用的塑料制品,编织袋制品和铁制品。特别是在农村,用竹子编的篾制品是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家什。背粪草要用花篮子、背笼;打谷子要用海簸、簸箕、筛子;抓谷子要用篾耙;婴儿睡觉要用摇篮;去做客要用挑篮、提箩;家里装米装面要用箩筐等。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学门编篾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和一家人,所以我的父亲从小就拜师学艺,学成后给家人和别人家编篾。  在
期刊
女儿八岁时,学写日记了,她的心中有了小秘密。当我把她带进琳琅满目的文具店,让她挑选一本自己喜爱的日记本时,她看着那些造型各异的日记本不知从何处下手。挑选了好长时间,她拿着一本带锁、画着精美图案、装饰十分讲究的超大号日记本,兴奋地朝我喊着:“妈妈,妈妈,我要这本……”,我一看,傻眼了,就这么一本日记本,要五十八元钱。我当场拒绝了她,把日记本放回原处,严肃地说:“只可以买10元以内的。”女儿嘟着嘴不高
期刊
家乡人就是这样实在,取个岗位的名都取成叫喊。以现在来说,叫喊一职,相当于司仪、总管、项目经理或是CEO(首席执行官)。  在家乡,霜降过后,已无农事。夜长而温暖,培养感情的好时光。于是全村娶媳妇,嫁女儿都在这个季节进行。让我们的童年在冬季里总是有着无比的快乐和温暖。  农村人把娶媳嫁女统称为办喜事,谁家要有喜事,总是提前两三年就慢慢准备着,养两头大肥猪,收藏许多山里的干货,在房前屋后种满魔芋。  
期刊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于黑夜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童年时,我是最怕黑夜降临的,日落西山时心情就随之灰暗,恨不能用木棍支住或用绳索拴住太阳,让它不要落得那么快。但这是没有用的,太阳依旧每天落下,黑夜照样每晚来临。不要说没有电了,就连能点燃柴禾发出光亮的洋柴(火柴)都是一根一根数着用的。  老家村落四围的山上生长着大量松树,有很多是云南松。这是一种奇怪的树,它被人砍伐或破坏时,会
期刊
一个人静坐一隅,把心和时间都留给了自己。七月的雨,裹携着人们“熟悉的气味”,悄然降落,这雨是有魂魄的,满含着情愫,它们一冷一热、夹叙夹议,也于抒情中昭示了它们顺应大自然律令的命定的归宿。  今天的心情不关风月,雨下得又大又急,雷电交加,让人感到有点不知所措。时间和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她会在你寂静的心里迸出斑驳的泪痕,很容易让你陷入伤感的沼泽,勾起你内心深处最为寂寥的琴弦。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雨,总会
期刊
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结束,  我也要栽我的小苹果树。  在一本名为《邻笛集》的外国现代诗选里,我读到美国诗人、批评家、儿童文学家兰德尔·贾雷尔(1914—1965)的短诗《作者致读者》,里面的两行诗句震撼了我的心灵,它令我回想起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2000年7月上旬的一個深夜,在县城的妇幼保健医院,我的宝贝女儿来到了世上,我守护在妻子床前,手拿一本《国际象棋入门》,一夜未合眼,驱赶蚊子到天明。按照民
期刊
外公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儿时外公家板壁上的月份牌,以及他那把乌黑发亮的算盘时时在我眼前闪现。  小时候去外公家,只见屋里的板壁上总是贴满了月份牌。曾外公在常熟虞山镇一家布点当店员,这也是我外婆是常熟人的一个缘由。外公子承父业,也吃布店饭,还将我小舅十来岁就带到苏州娄门外的布店学生意。当时在布匹里都有一张月份牌,外公家满墙的月份牌上,多半是身着士林布旗袍的美女图,也有绘有翘着大胡子的老刀牌香烟的广
期刊
香车河,一听到你的名字心儿就醉了。檐角高跷、雕梁画栋的山寨门楼上,“香车河”三个青色的大字,镶嵌在绘着青白相间图案的白底青砖上。跨进门楼,我就投入了你的怀抱。  香车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青山巍巍,山路弯弯,你在冬日的暖阳下缓缓流淌。香车河,你是荷香之城安龙县的一块碧玉,你是戈塘镇的一颗明珠。  山石垒砌的农家小院,山石铺就的乡村小路,大山的儿女就是实在。红枫茂密,黄杉挺拔,蛱蝶扑翅,鸟雀啁啾,
期刊
1.  一曲渔歌,百转千回的柔肠,醉倒。  开捕节铿锵的的锣鼓伴着渔家姑娘轻柔的舞姿,高扬。  桂花的香与鱼鲜的香,注定是渔港村今秋醉人的味。香雪海满树的金桂与渔船满舱的鲜鱼一样静谧,沉醉在太湖光福。  湖中碧波荡漾,舱里银鱼闪闪。铺满舱的鱼儿是碎银,飘零的花儿窥见满面红光的船老大放下酒盅,扬帆太湖,撑起过往,撒网收起一船金银。  2.  千年渔港村码头,搭建起今日祭典的舞台,艳阳下云蒸霞蔚的太湖
期刊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西花园,一位美籍华人留下了他寻觅历史的踪影。  这所如今被誉为“最中国”的学校,曾是清代江南织造府旧址,据传曹雪芹的祖父曾主持江南织造府,于是中外红学家理所当然地认定这里留下过少年曹雪芹的足迹。这里的亭台楼阁、奇石异木熏陶了少年曹雪芹。  就在这林木葱郁的西花园里,就在这玲珑剔透的瑞云峰前,一位头发花白、身板硬朗、温文儒雅的美籍华人正孩子般地注视着这里的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