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共同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开始被广泛使用。本文以缺氧教学为例,探讨微课在本科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结果发现,使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微课;本科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缺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174-02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共同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作为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承前启后、互相促进,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相互渗透,在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本科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病理生理学对本科护理专业来说是必修课程,是医学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所以学好病理生理学对每个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病理生理学主要侧重阐述疾病的发生机制,与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根据病理生理学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微课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来,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
二、微课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微课又名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是由英国纳皮尔大学教授Kee TP[1]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McGrew所提倡的60秒课程所发起[2]。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比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微课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学视频,不是对其简单地进行微型化,而是教师针对课程教学中的特点,把课程知识点进行切割,有针对性地围绕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制作的微视频,并配以辅助教学资源,微视频时常约为5~8min,一般不超过10min[3],方便学生灵活下载到电脑、手机进行观看。微课的课题内容是精选的,能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完成教学[4]。微课短小精悍,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形式新颖,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并且逐个掌握重要知识点。
三、以“缺氧”教学为例,探讨微课在本科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对象。确定教学对象为2015级本科护理专业1班共40人,本科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较高且人数较少,能够兼顾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2.教学设计。我们根据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要求,将学科重点及难点按照学习进度设计开发成系列微课资源,以教师讲解的微视频为主,同时辅以微课件、练习题,利用网络以微博、QQ的方式上传到教师学生交流群,方便学生随时下载观看。以“缺氧”章节为例,缺氧的四种类型的原因及特点是这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历届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有困难,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尝试在本科护理专业15级1班应用微课教学。例如:将缺氧的病因、特点分解成四个知识点,分别将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制作微视频,每个时长8min,并配以微案例、练习题等学习资料。教师在教学一周前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们在课前自主下载观看微视频,将所学内容初步了解,之后提出问题,学习委员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老师。
3.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课前学生们预习了缺氧的微视频,初步了解了缺氧的四种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的病因及血氧变化特点。学生提出缺氧时皮肤是不是都会出现紫绀、为什么循环性缺氧时动静脉含量差增高等问题。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微课视频资料,对重点内容及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系统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微课后的练习题,巩固、加强对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
4.教学评价。
(1)使用微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料,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另外,微课集视频、图像、声音、PPT于一体,重点内容突出,讲解清楚、节奏安排得当,这些优质的、精美的微课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本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
(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的微课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抽象性强,联系面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变化与互动,而且由于时间限制,教师难以深入讲解,学生掌握知识点难度较大,教学质量不能保证[5]。微课以视频的方式更为直观地针对某个重点或难点知识进行简洁明确的阐述和讲解,学生课前观看,教师课上引导、解答疑惑问题,使所讲授的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通过对学生教学应用检测和学生评价反馈表明,微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掌握重点、难点及容易混淆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自主学习性都有所改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微课教学能够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微课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教学方式,使用微课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微课要求短时间内将一个知识点讲透彻、讲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个知识点要有更广博的认识深度,既要设计好教学思路,又要对微课内容进行策劃和创作。微课制作要求主题分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同时要求学术用语要规范,普通话标准,促进教师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及反馈的问题,思考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微课在本科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激发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满足了学生课上及课外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今后如何使微课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更好地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广大病理生理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Kee T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 Chem,1995,(32):100-101.
[2]McGrew LA.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 Chem Educ,1993,(70):543-544.
[3]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
[4]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2013,(2):42-44.
[5]蔡志奇,黄合婷.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13-16.
关键词:微课;本科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缺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174-02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共同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作为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承前启后、互相促进,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相互渗透,在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本科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病理生理学对本科护理专业来说是必修课程,是医学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所以学好病理生理学对每个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病理生理学主要侧重阐述疾病的发生机制,与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根据病理生理学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微课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来,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
二、微课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微课又名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是由英国纳皮尔大学教授Kee TP[1]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McGrew所提倡的60秒课程所发起[2]。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比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微课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学视频,不是对其简单地进行微型化,而是教师针对课程教学中的特点,把课程知识点进行切割,有针对性地围绕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制作的微视频,并配以辅助教学资源,微视频时常约为5~8min,一般不超过10min[3],方便学生灵活下载到电脑、手机进行观看。微课的课题内容是精选的,能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完成教学[4]。微课短小精悍,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形式新颖,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并且逐个掌握重要知识点。
三、以“缺氧”教学为例,探讨微课在本科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对象。确定教学对象为2015级本科护理专业1班共40人,本科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较高且人数较少,能够兼顾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2.教学设计。我们根据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要求,将学科重点及难点按照学习进度设计开发成系列微课资源,以教师讲解的微视频为主,同时辅以微课件、练习题,利用网络以微博、QQ的方式上传到教师学生交流群,方便学生随时下载观看。以“缺氧”章节为例,缺氧的四种类型的原因及特点是这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历届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有困难,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尝试在本科护理专业15级1班应用微课教学。例如:将缺氧的病因、特点分解成四个知识点,分别将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制作微视频,每个时长8min,并配以微案例、练习题等学习资料。教师在教学一周前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们在课前自主下载观看微视频,将所学内容初步了解,之后提出问题,学习委员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老师。
3.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课前学生们预习了缺氧的微视频,初步了解了缺氧的四种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的病因及血氧变化特点。学生提出缺氧时皮肤是不是都会出现紫绀、为什么循环性缺氧时动静脉含量差增高等问题。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微课视频资料,对重点内容及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系统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微课后的练习题,巩固、加强对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
4.教学评价。
(1)使用微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料,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另外,微课集视频、图像、声音、PPT于一体,重点内容突出,讲解清楚、节奏安排得当,这些优质的、精美的微课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本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
(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的微课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抽象性强,联系面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变化与互动,而且由于时间限制,教师难以深入讲解,学生掌握知识点难度较大,教学质量不能保证[5]。微课以视频的方式更为直观地针对某个重点或难点知识进行简洁明确的阐述和讲解,学生课前观看,教师课上引导、解答疑惑问题,使所讲授的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通过对学生教学应用检测和学生评价反馈表明,微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掌握重点、难点及容易混淆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自主学习性都有所改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微课教学能够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微课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教学方式,使用微课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微课要求短时间内将一个知识点讲透彻、讲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个知识点要有更广博的认识深度,既要设计好教学思路,又要对微课内容进行策劃和创作。微课制作要求主题分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同时要求学术用语要规范,普通话标准,促进教师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及反馈的问题,思考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微课在本科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激发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满足了学生课上及课外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今后如何使微课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更好地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广大病理生理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Kee T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 Chem,1995,(32):100-101.
[2]McGrew LA.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 Chem Educ,1993,(70):543-544.
[3]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
[4]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2013,(2):42-44.
[5]蔡志奇,黄合婷.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