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译是一门综合艺术,不能孤立片面地仅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口译课不仅是对学生口译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好口译课,对学生听力、表达、公众演讲、记忆、快速笔记、逻辑思维、知识面以及应变能力等多方面水平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广泛,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专业口译人才数量早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生,虽然语言功底比较扎实,但对口译工作却是望而生畏,既没有信心也确实没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上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口译课,有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口译活动,因此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审定通过,并获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课技,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此大纲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与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从大纲可见,口译不仅仅需要简单的重复练习,还需要从多方面提高技能和方法,否则是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的。
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视等多方面技能,并涉及译者多方面能力的语言操作活动。口译课不仅对学生口译技能进行训练,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水平,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听辩能力
以玛丽安·勒代雷为代表人的法国释意学派结合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知识,认为翻译是译者结合所接收的语言信息和自己的认知,对原文的意义所做的一种阐释,是理解与重新表达的动态过程。译者要区别语言意义和非语言意义,要传达原文的交际意义。换言之,只有充分理解了原文,并借助译员的表达能力,才能将信息准确地传达出来。
口译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3大步骤:信息的输入、理解、输出。信息通过听或看(视译)的方式进行输入,在译员大脑中快速地完成解码、编码过程,最后通过目的语输出。听作为口译信息的主要输入方式,在口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员需要有敏锐的听辨能力,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说话人讲话的要点,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要开展口译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低年级的听力课程无疑是口译课的先行课程,因此在高年级开设口译课程是一个必要条件。练习口译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过程。无论是源语复述、目的语复述还是口译练习,都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有时说话者的语音甚至可能不太标准,有时口译环境可能比较嘈杂,这都是对译员听辨能力的一大挑战。
在口译过程中练习听力,能让学生摆脱听力课程上追求答案的束缚,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原文信息而不是单个的词语、细节上,有助于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二、表达能力
信息经过输入与理解,最终会通过译员进行输出,而信息输出质量的好坏,与译员的表达能力息息相关。口译练习对学生英语和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好的译员应当具有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的思维。口译练习,无疑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练习,因为口译信息输出的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汉英口译练习同时也是英语口语练习。
口译不像笔译那样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思考、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反复推敲,但口译表达必须是信息准确、语法规范、发音清晰、语言流畅、语速适中、思路清晰的,这对译员的口语表达水平要求较高。口译标准与笔译标准略有不同,口译虽不能和笔译的质量相媲美,但忠实和通顺是最起码的标准。忠实体现在对说话者所表述信息的忠实,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字、说话者的态度和观点等等,就连口译员的语气也应尽量和说话者保持一致,以避免产生信息传递的偏差。译员输出的信息应该简洁易懂,符合译入语说话者习惯。
三、公众演讲技能
口译员无疑是一个公众演讲者,说话者所表达的信息要通过译员传递出来,译员的演讲技能无疑影响着信息输出的质量。有的学校专门开设公众演讲这一先行课程,未开设此课程的学校在口译课程前期也会对学生演讲技能进行训练。
对公众演讲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怯场的心理,树立良好的台风台貌。学生应充分了解口译员的文化传播使命,在进行口译活动时维持良好形象。在一些场合,口译员的形象不仅是个人形象,还可代表集体,甚至是国家的形象。有的学生在发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带有口头禅、重复同一话语、抖腿、转笔等等,教师在训练公众演讲技能这一环节便可将之指出来,并督促改正。调整好说话者与话筒之间的距离,控制说话的音调与音量,保持适当的语速,维持大致匀速的语言输出,做出适当的眼神交流和手势,选择正确的着装……等等都是需要在口译课上帮助学生提高的公众演讲技能。口译员不仅要具有公众演讲者那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要忠实发言者所传递的信息,不能自由发挥。口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把握好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冷静从容地应对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突发情况。
四、记忆能力
口译过程中,译员虽然可以借助笔记,但口译笔记绝非速记,不会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所有信息,而只是记一些要点而已。在一些特殊场合下,口译员甚至无法做笔记,这就需要译员具备很好的短时和长时记忆能力,合理运用记忆技巧。
在口译课上,教师也可传授一些记忆练习技巧。例如,说话者讲了几点信息,译员可以在大脑中重复前面讲过的信息。讲到第三点时,在大脑中快速回放前面两点的主要内容,讲到第四点时,快速回顾前面三点的信息,这样强化几次,主要信息点不容易被遗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相近或相同的信息联想,以巩固记忆效果。 在训练初期,源语复述和目的语复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此时要求学生不记笔记,也是对记忆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对于后期学生不依赖笔记,具有积极的作用。记忆训练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促进作用。
影子练习也可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修正语音语调,提高理解速度,集中注意力,实现听说同步。通过对学生记忆力的训练,可减轻记笔记的负担,使译员的更多注意力回归到听和理解上去。学生还应尽量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把这些知识信息转为长时记忆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在口译过程中听到与之有关的信息才能随时激活并加以灵活运用。
五、快速笔记的能力
在口譯课程中期,教师会引导学生练习快速记笔记的能力。教师可介绍一些常用的符号和高效的记录方式,学生也可自己创造自己喜欢的符号,最终目的是准确、快速地记录信息。教师应做必要的笔记演示,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笔记技巧。口译笔记应采用竖式结构、缩进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简单明了,不同的意群之间应用横线隔开。笔记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应掌握哪些信息是需要做笔记的,例如数字、关键词、逻辑关系等。
每个译员记笔记方式可能不相同,也不能解读其他译员的笔记,但只要能解读自己的笔记即可。口译的笔记是即时、只使用一次的,译员只要马上能识别自己写下的信息即可,在口译活动后一年,译员可能也不能解读自己当时记下的笔记。笔记只是一个辅助,更重要的是脑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口译中听比记笔记更重要,笔记只是激活记忆的一个线索,而理解源语信息比写下部分信息更为重要。
六、逻辑思维能力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着眼于日常语言,提出了“语言游戏”论,指出语言并非静止的逻辑构造的产物,而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包含词和句,还涵盖说话时的行为操作等活动,只有与人们的生活活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是具有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
口译训练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听取信息的过程中,译员就需要理清说话者话语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才能准确地传达信息。在表述过程中,逻辑性也同样重要,口译员的逻辑思维清晰,才能为听众传达明晰的信息。
在听的过程中,要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得“意”而忘“形”,在说的过程中,同样要表达原文的意义而非单个的词语或形式。这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理解和重组。
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表达时尊重译入语国家思维习惯。译员应识别文化特点明显的信息,并加以改造。例如,中国人喜欢谦虚,常对别人的夸奖不好意思接受,而西方人则通常大方感谢,这些都是译员需要考虑的因素,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七、扩大知识面的能力
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对语言具有制约作用,语言外存在着各种因素,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也认为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是语言学家们从具体情景中所抽象而来,这些因素对语言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或话语的意义。要理解言外之意,就要求译者要有广博的知识。
口译资料包罗万象,涉及各领域知识,这就要求译员要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体系。要达到这一要求难度极大,但学生可以通过口译练习拓宽视野,扩大词汇量,学习新的知识。译界很多专家学者用图式理论说明口译员知识在口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补充背景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口译员虽不能成为各方面的专家,但需具备足够多的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并传递源语信息。学生还应了解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传译活动。
八、应变能力
口译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这也是口译课程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一大难题。相较笔译者,口译员的工作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译员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传递信息,没有查找资料、咨询专家、甚至过多思考的时间,不可能有像严复所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时间。听众可能是国家元首、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口译员随时都顶着巨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在口译课程开始时,就训练学生缓解压力的能力。此外,还应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便与其他译员进行合作,乃至与说话者进行合作。在口译活动中,随时可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译员需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
口译是联系文化的桥梁,语言和文化的交流都离不开口译。文化传递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口译也被界定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口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译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还可培养学生听力、表达、公众演讲、记忆、快速做笔记、逻辑思维、扩大知识面以及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上好口译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Malinowski, Bronislaw.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Supplement to C.K. Ogden and I.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1923.
〔2〕Lederer, Marianne. Trans. Liu Heping.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M]. Paris: Hachette. 1994.
〔3〕Wittgenstein, Ludwig.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M]. Trans. G.E.M. Anscomb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4〕陈卫红.网络环境下口译课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J].上海翻译,2014,(3):51-54.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李天舒.最新简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8〕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29-32.
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广泛,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专业口译人才数量早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生,虽然语言功底比较扎实,但对口译工作却是望而生畏,既没有信心也确实没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上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口译课,有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口译活动,因此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审定通过,并获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课技,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此大纲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与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从大纲可见,口译不仅仅需要简单的重复练习,还需要从多方面提高技能和方法,否则是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的。
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视等多方面技能,并涉及译者多方面能力的语言操作活动。口译课不仅对学生口译技能进行训练,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水平,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听辩能力
以玛丽安·勒代雷为代表人的法国释意学派结合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知识,认为翻译是译者结合所接收的语言信息和自己的认知,对原文的意义所做的一种阐释,是理解与重新表达的动态过程。译者要区别语言意义和非语言意义,要传达原文的交际意义。换言之,只有充分理解了原文,并借助译员的表达能力,才能将信息准确地传达出来。
口译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3大步骤:信息的输入、理解、输出。信息通过听或看(视译)的方式进行输入,在译员大脑中快速地完成解码、编码过程,最后通过目的语输出。听作为口译信息的主要输入方式,在口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员需要有敏锐的听辨能力,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说话人讲话的要点,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要开展口译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低年级的听力课程无疑是口译课的先行课程,因此在高年级开设口译课程是一个必要条件。练习口译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过程。无论是源语复述、目的语复述还是口译练习,都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有时说话者的语音甚至可能不太标准,有时口译环境可能比较嘈杂,这都是对译员听辨能力的一大挑战。
在口译过程中练习听力,能让学生摆脱听力课程上追求答案的束缚,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原文信息而不是单个的词语、细节上,有助于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二、表达能力
信息经过输入与理解,最终会通过译员进行输出,而信息输出质量的好坏,与译员的表达能力息息相关。口译练习对学生英语和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好的译员应当具有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的思维。口译练习,无疑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练习,因为口译信息输出的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汉英口译练习同时也是英语口语练习。
口译不像笔译那样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思考、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反复推敲,但口译表达必须是信息准确、语法规范、发音清晰、语言流畅、语速适中、思路清晰的,这对译员的口语表达水平要求较高。口译标准与笔译标准略有不同,口译虽不能和笔译的质量相媲美,但忠实和通顺是最起码的标准。忠实体现在对说话者所表述信息的忠实,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字、说话者的态度和观点等等,就连口译员的语气也应尽量和说话者保持一致,以避免产生信息传递的偏差。译员输出的信息应该简洁易懂,符合译入语说话者习惯。
三、公众演讲技能
口译员无疑是一个公众演讲者,说话者所表达的信息要通过译员传递出来,译员的演讲技能无疑影响着信息输出的质量。有的学校专门开设公众演讲这一先行课程,未开设此课程的学校在口译课程前期也会对学生演讲技能进行训练。
对公众演讲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怯场的心理,树立良好的台风台貌。学生应充分了解口译员的文化传播使命,在进行口译活动时维持良好形象。在一些场合,口译员的形象不仅是个人形象,还可代表集体,甚至是国家的形象。有的学生在发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带有口头禅、重复同一话语、抖腿、转笔等等,教师在训练公众演讲技能这一环节便可将之指出来,并督促改正。调整好说话者与话筒之间的距离,控制说话的音调与音量,保持适当的语速,维持大致匀速的语言输出,做出适当的眼神交流和手势,选择正确的着装……等等都是需要在口译课上帮助学生提高的公众演讲技能。口译员不仅要具有公众演讲者那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要忠实发言者所传递的信息,不能自由发挥。口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把握好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冷静从容地应对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突发情况。
四、记忆能力
口译过程中,译员虽然可以借助笔记,但口译笔记绝非速记,不会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所有信息,而只是记一些要点而已。在一些特殊场合下,口译员甚至无法做笔记,这就需要译员具备很好的短时和长时记忆能力,合理运用记忆技巧。
在口译课上,教师也可传授一些记忆练习技巧。例如,说话者讲了几点信息,译员可以在大脑中重复前面讲过的信息。讲到第三点时,在大脑中快速回放前面两点的主要内容,讲到第四点时,快速回顾前面三点的信息,这样强化几次,主要信息点不容易被遗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相近或相同的信息联想,以巩固记忆效果。 在训练初期,源语复述和目的语复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此时要求学生不记笔记,也是对记忆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对于后期学生不依赖笔记,具有积极的作用。记忆训练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促进作用。
影子练习也可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修正语音语调,提高理解速度,集中注意力,实现听说同步。通过对学生记忆力的训练,可减轻记笔记的负担,使译员的更多注意力回归到听和理解上去。学生还应尽量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把这些知识信息转为长时记忆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在口译过程中听到与之有关的信息才能随时激活并加以灵活运用。
五、快速笔记的能力
在口譯课程中期,教师会引导学生练习快速记笔记的能力。教师可介绍一些常用的符号和高效的记录方式,学生也可自己创造自己喜欢的符号,最终目的是准确、快速地记录信息。教师应做必要的笔记演示,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笔记技巧。口译笔记应采用竖式结构、缩进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简单明了,不同的意群之间应用横线隔开。笔记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应掌握哪些信息是需要做笔记的,例如数字、关键词、逻辑关系等。
每个译员记笔记方式可能不相同,也不能解读其他译员的笔记,但只要能解读自己的笔记即可。口译的笔记是即时、只使用一次的,译员只要马上能识别自己写下的信息即可,在口译活动后一年,译员可能也不能解读自己当时记下的笔记。笔记只是一个辅助,更重要的是脑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口译中听比记笔记更重要,笔记只是激活记忆的一个线索,而理解源语信息比写下部分信息更为重要。
六、逻辑思维能力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着眼于日常语言,提出了“语言游戏”论,指出语言并非静止的逻辑构造的产物,而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包含词和句,还涵盖说话时的行为操作等活动,只有与人们的生活活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是具有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
口译训练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听取信息的过程中,译员就需要理清说话者话语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才能准确地传达信息。在表述过程中,逻辑性也同样重要,口译员的逻辑思维清晰,才能为听众传达明晰的信息。
在听的过程中,要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得“意”而忘“形”,在说的过程中,同样要表达原文的意义而非单个的词语或形式。这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理解和重组。
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表达时尊重译入语国家思维习惯。译员应识别文化特点明显的信息,并加以改造。例如,中国人喜欢谦虚,常对别人的夸奖不好意思接受,而西方人则通常大方感谢,这些都是译员需要考虑的因素,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七、扩大知识面的能力
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对语言具有制约作用,语言外存在着各种因素,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也认为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是语言学家们从具体情景中所抽象而来,这些因素对语言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或话语的意义。要理解言外之意,就要求译者要有广博的知识。
口译资料包罗万象,涉及各领域知识,这就要求译员要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体系。要达到这一要求难度极大,但学生可以通过口译练习拓宽视野,扩大词汇量,学习新的知识。译界很多专家学者用图式理论说明口译员知识在口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补充背景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口译员虽不能成为各方面的专家,但需具备足够多的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并传递源语信息。学生还应了解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传译活动。
八、应变能力
口译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这也是口译课程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一大难题。相较笔译者,口译员的工作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译员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传递信息,没有查找资料、咨询专家、甚至过多思考的时间,不可能有像严复所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时间。听众可能是国家元首、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口译员随时都顶着巨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在口译课程开始时,就训练学生缓解压力的能力。此外,还应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便与其他译员进行合作,乃至与说话者进行合作。在口译活动中,随时可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译员需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
口译是联系文化的桥梁,语言和文化的交流都离不开口译。文化传递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口译也被界定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口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译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还可培养学生听力、表达、公众演讲、记忆、快速做笔记、逻辑思维、扩大知识面以及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上好口译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Malinowski, Bronislaw.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Supplement to C.K. Ogden and I.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1923.
〔2〕Lederer, Marianne. Trans. Liu Heping.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M]. Paris: Hachette. 1994.
〔3〕Wittgenstein, Ludwig.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M]. Trans. G.E.M. Anscomb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4〕陈卫红.网络环境下口译课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J].上海翻译,2014,(3):51-54.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李天舒.最新简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8〕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