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牧区经济发展缓慢。本文介绍了草原利用现状,总结了其草原保护与建设采取的主要做法及产生的效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草原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现状;保护与建设;效益;建议
由于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牧区经济发展缓慢。本文就草原利用现状,总结了其草原保护与建设采取的主要做法及产生的效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草原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1草原利用现状
由于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牧区经济发展缓慢。伴随牲畜数量的增加、草地放牧强度的加大,在盲目垦荒、不合理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草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突出表现在草地“三化”进程加快,鼠虫害泛滥,草地生物量减少,使草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2005年天然草地产草量为4125kg/hm2,比1986年的6375kg/hm2下降了2250kg/hm2。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优良牧草所占的比例由55%下降至35%,杂毒草由30%上升至65%,草层高度平均由35cm下降至10cm,植被平均盖度由8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46%左右。大面积的草场退化,已严重影响了草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能力,造成沿江流域农田被冲刷,时常发生草山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已严重影响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据统计,目前草原退化面积已达到12.67万hm2,草场产草量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下降40%,优良牧草比例减少30%,鼠虫害面积达4.8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28.8%;干旱缺水草场2.4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15%,仅当地农牧民开垦草地、挖药材、采石料等人为因素,造成草场退化面积达8000hm2以上,占草地总面积的4.8%。
2 草原保护与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全旗加快了“三化”草地的治理步伐,共治理“三化”草场面积逾2万hm2,治理鼠虫害面积5333.33hm2,有效改善了草地“三化”现象。2003—2008年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建设累计完成9.33万hm2,其中禁牧2.67万hm2,休牧6.67万hm2,补播改良4.13万hm2。其主要做法:一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力度,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实施草原退牧还草工作积累了经验。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草原生态明显得到改善,产草量和植被盖度有了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草地畜牧业发展。二是退牧还草项目区采取利用现有暖棚转移一部分、利用饲料粮折现资金修建暖棚转移一部分、出栏一部分和往其他草场转移一部分的方法转移牲畜。三是完善草原动态监测体系,与项目支撑单位联合建立退牧还草项目区生态监测体系,对草原面积、生产能力、植被演替状况、生态环境状况、草原自然灾害及人类对草原的影响进行监测。四是加强技术培训。通过聘请相关专家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途径,加强对项目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培训,使其掌握围栏牧休、退耕还草、舍饲养殖、饲草加工等技术,努力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效益,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退牧还草效益分析
3.1生态效益鲜明
退牧还草工程建设把生态保护与草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了草地生态环境,使匮乏的草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对项目区退化及沙化草地进行禁牧休牧和补播改良,使项目区牧草高度平均提高了30%左右,草地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6.2个百分点,休牧草场牧草植被恢复明显,补播改良草场补播的老芒麦等牧草生长发育基本良好,株高达10-40cm,部分补播区已形成较明显的群落优势,生物多样性增加。
3.2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以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环境为目标,把生态保护与草原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草地畜牧业生产动态平衡系统,优化草地生态环境,促进草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匮乏的草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做到持续平衡。
4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草地放牧强度的加大,加上盲目垦荒、不合理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草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草地“三化”进程加快,草地生物量减少,使草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二是草原防火体系建设滞后,设备老化,难以适应草原防火工作需要。迭部县的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方面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缺乏物资储备,在应急灭火物资如灭火机、灭火服、指挥车、野外宿营车、发电机、对讲机、GPS卫星定位仪以及后勤保障物资等的储备严重不足,难以保证草原火灾的快速扑灭;另一方面是现有灭火器械陈旧落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差。三是草原执法队伍及预警监测软、硬件设施和监测技术落后。至今还没有一支专门的草原执法队伍,给草原监理、保护等工作带来被动。草原执法、草原监测所需的交通工具、野外采样工具、通讯设备及数据分析设备缺乏;没有乡级草原部门,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足够的技术力量,从而使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代表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
5建议
一是草场分散,治理难度大,围栏成本高,为巩固草原建设成果,需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人工草地,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及相应配套项目建设。通过种草养畜,解决禁牧后饲草料短缺等困难和问题,有效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为发展草产业及舍饲养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和“无鼠害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强“三化”草场的治理投入,通过围栏封育、毒杂草清除、补播等措施有效改善草地“三化”现象,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三是加强草原防火体系与草原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草原防火、监测,监理队伍。尽快完善农牧民科技培训基础设施及县、乡、村草原畜牧科技培训网络建设,切实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四是加强草原法制化管理,认真实行草原3项基本制度,以草原类型、等级核定载畜量,合理利用草原,将草原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人,积极开展草原生态演替规律研究,加快配套技术和推广应用,全面增强草原管理和执法力度,坚决制止草原滥垦、滥挖药材等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梁伟.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0(10):22-26.
[2]李月辉,肖俭,张小勤.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49-50.
[3]董恒宇.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巩固国家生态安全[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0(2):4-6.
关键词:草原;现状;保护与建设;效益;建议
由于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牧区经济发展缓慢。本文就草原利用现状,总结了其草原保护与建设采取的主要做法及产生的效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草原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1草原利用现状
由于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牧区经济发展缓慢。伴随牲畜数量的增加、草地放牧强度的加大,在盲目垦荒、不合理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草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突出表现在草地“三化”进程加快,鼠虫害泛滥,草地生物量减少,使草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2005年天然草地产草量为4125kg/hm2,比1986年的6375kg/hm2下降了2250kg/hm2。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优良牧草所占的比例由55%下降至35%,杂毒草由30%上升至65%,草层高度平均由35cm下降至10cm,植被平均盖度由8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46%左右。大面积的草场退化,已严重影响了草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能力,造成沿江流域农田被冲刷,时常发生草山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已严重影响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据统计,目前草原退化面积已达到12.67万hm2,草场产草量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下降40%,优良牧草比例减少30%,鼠虫害面积达4.8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28.8%;干旱缺水草场2.4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15%,仅当地农牧民开垦草地、挖药材、采石料等人为因素,造成草场退化面积达8000hm2以上,占草地总面积的4.8%。
2 草原保护与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全旗加快了“三化”草地的治理步伐,共治理“三化”草场面积逾2万hm2,治理鼠虫害面积5333.33hm2,有效改善了草地“三化”现象。2003—2008年退牧还草工程围栏建设累计完成9.33万hm2,其中禁牧2.67万hm2,休牧6.67万hm2,补播改良4.13万hm2。其主要做法:一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力度,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实施草原退牧还草工作积累了经验。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草原生态明显得到改善,产草量和植被盖度有了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草地畜牧业发展。二是退牧还草项目区采取利用现有暖棚转移一部分、利用饲料粮折现资金修建暖棚转移一部分、出栏一部分和往其他草场转移一部分的方法转移牲畜。三是完善草原动态监测体系,与项目支撑单位联合建立退牧还草项目区生态监测体系,对草原面积、生产能力、植被演替状况、生态环境状况、草原自然灾害及人类对草原的影响进行监测。四是加强技术培训。通过聘请相关专家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途径,加强对项目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培训,使其掌握围栏牧休、退耕还草、舍饲养殖、饲草加工等技术,努力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效益,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退牧还草效益分析
3.1生态效益鲜明
退牧还草工程建设把生态保护与草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了草地生态环境,使匮乏的草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对项目区退化及沙化草地进行禁牧休牧和补播改良,使项目区牧草高度平均提高了30%左右,草地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6.2个百分点,休牧草场牧草植被恢复明显,补播改良草场补播的老芒麦等牧草生长发育基本良好,株高达10-40cm,部分补播区已形成较明显的群落优势,生物多样性增加。
3.2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以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环境为目标,把生态保护与草原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草地畜牧业生产动态平衡系统,优化草地生态环境,促进草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匮乏的草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做到持续平衡。
4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草地放牧强度的加大,加上盲目垦荒、不合理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草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草地“三化”进程加快,草地生物量减少,使草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二是草原防火体系建设滞后,设备老化,难以适应草原防火工作需要。迭部县的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方面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缺乏物资储备,在应急灭火物资如灭火机、灭火服、指挥车、野外宿营车、发电机、对讲机、GPS卫星定位仪以及后勤保障物资等的储备严重不足,难以保证草原火灾的快速扑灭;另一方面是现有灭火器械陈旧落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差。三是草原执法队伍及预警监测软、硬件设施和监测技术落后。至今还没有一支专门的草原执法队伍,给草原监理、保护等工作带来被动。草原执法、草原监测所需的交通工具、野外采样工具、通讯设备及数据分析设备缺乏;没有乡级草原部门,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足够的技术力量,从而使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代表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
5建议
一是草场分散,治理难度大,围栏成本高,为巩固草原建设成果,需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人工草地,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及相应配套项目建设。通过种草养畜,解决禁牧后饲草料短缺等困难和问题,有效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为发展草产业及舍饲养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和“无鼠害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强“三化”草场的治理投入,通过围栏封育、毒杂草清除、补播等措施有效改善草地“三化”现象,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三是加强草原防火体系与草原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草原防火、监测,监理队伍。尽快完善农牧民科技培训基础设施及县、乡、村草原畜牧科技培训网络建设,切实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四是加强草原法制化管理,认真实行草原3项基本制度,以草原类型、等级核定载畜量,合理利用草原,将草原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人,积极开展草原生态演替规律研究,加快配套技术和推广应用,全面增强草原管理和执法力度,坚决制止草原滥垦、滥挖药材等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梁伟.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0(10):22-26.
[2]李月辉,肖俭,张小勤.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49-50.
[3]董恒宇.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巩固国家生态安全[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