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器人:您好,记者同志,欢迎您来到新松。
记者:您好,能先为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机器人:大家好!我叫新松机器人,今年15岁啦。15年前,我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里诞生,当我还是一个咿咿学语的孩子时就萌生了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成为未来世界机器人领域的翘楚;当我刚刚蹒跚学步的时候,我已然肩负起振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使命;当我励精图治走过了15载年华,已到志学之年时,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机器人行业的引领者。
记者:真棒,你一定还会完成更多使命的。
董事长曲道奎打断了我和机器人的“谈话”,他宝贝似地抚摸着伫立在公司门前的机器人说:“中国正朝着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大跨步地迈进,机器人就是我们成功的秘密武器。人才的产出方向一定要与产业指向同步。未来10年,机器人行业将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因此,开发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市场是一片浩瀚广阔、前景无限的蓝海。我们要让企业感受到转型升级伴随的是高精尖人力成本的上升,要让大学生感受到学技术也可以高大上,让蓝领感受到在一线也可以拿高薪,让社会感受到谁拥有了操控机器人的技术,谁就抢占了人力资本市场的最前沿。”
用机器人缓解用工荒
关键点:后浪总要推前浪
记者:近期,广东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开始投入建设,这标志着当地“机器换人”战略进入新阶段。企业成立智能无人工厂,通过硬件机械手来取代人工,再建立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软件控制系统,某种意义上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进行网络远程操控,将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人行业近几年迅猛发展,与多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有关。据了解,当前东莞的用工缺口已达到10万人以上,“无人工厂”的开建会缓解我国目前的用工荒吗?
曲道奎: 2000-2012年,普工工资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其中,制造业工人工资复合增速为13.6%,用工成本上涨加上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以往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招工难”,近年来在中西部地区也频繁出现,这些都成为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手。而十年来,机器人成本则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从十年前的近几十万美元一台,下降到现在一台均价13万美元左右,便宜的只需要几万元人民币,而技术水平、使用性能则不断上升。所以说,节省人力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用更多机器人代替人力,将不再是应急之举,而是大势所趋。
至于是否能缓解用工荒,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机器人的好处,最明显的是可以大规模压缩人工数量。美的空调在2010年就开始在车间广泛应用各类三轴、四轴机器人了。2011年下半年,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提出“精品战略”,带动机器人应用也进一步提速。2011年,美的空调达到500亿元营业收入规模时,他们的工人数量超过5万人。到2014年,美的空调业务总营业收入接近700亿元,其工人数量已经缩减至2.6万人。截至目前,除了在顺德工厂建成全自动遥控器生产线外,美的空调还在其他地区工厂建有3条全自动生产线。经过前几年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美的空调工厂的注塑车间,在无开灯照明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稳定运行,钣金冲压已实现无人运行。
但并不是说机器人来了,我们就不需要人了。后浪总要推前浪,但不是把它拍在沙滩上,而是推向蓝海。目前一个机器人高端集成应用的技术人才,年薪高达50万元,而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员,近一年来工资已涨了一倍,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将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雄起而迎来新的事业起点。机器人始终需要人来操作、维护、保养。人和机器的关系属于一种控制链的关系,因此只有人与机器协同合作,才能达到“人机合一”的效果,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所以机器人产业的壮大又为机器人服务人才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人的作用不可能完全被机器人代替,眼下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工人的招募和管理。目前普通企业中最缺乏的就是具备先进机械操作和维修技术的工人。不少机器人生产企业也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但服务费用高昂,甚至人工费用需要按小时计算。东莞即使建立了无人工厂,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人。在无人工厂建成后,仍需要一些软件系统、中后台管理人员,大概需要200人;若按目前的手工操作生产水平来计算,则需要超过2000个工作人员。这对企业员工素质、生产线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实现自动化,再次就是智能化,然后是信息化。这是未来的必经之路,不是赶时髦,是必须得做的。不仅我国,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这部分人才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寻找操控机器人人才
关键点:全开放式招聘 矩阵式培训
记者:正如您所说,机器人来了,可是操控机器人的人才在哪里?目前国内很多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在机器人方面的用人需求,所以经常会出现求职人多、企业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近两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企业热、政府热、全民热、教育热”的局面,很多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和课题。据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有9家职业院校以这一专业进行独立招生,120多家职业院校开设了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方向。即便如此,类似新松这样对人才要求很高的企业来说,仍然不能解燃眉之急,因此,业界非常关注:新松是如何培养操控机器人人才的?
曲道奎: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市场共计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
业机器人市场。新松自2000年成立至今,保守估计市值已达到500个亿,这在国内同行业的增长速度中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工业4.0时代的到来,新松也将以产品为中心转型为以平台为中心。所谓的平台就是集技术、资本、人才于一体,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其中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匮乏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正如你所看到的,新松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天天都要进行招聘,我们平均每天都会录用一个新员工。招聘渠道也是全开放式的,通过猎头、网络招聘、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等各种方式。新松的人力资源部每年都要接到15000-20000份简历,平均每年会招聘350-430名新员工。2008年6月,新松获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标志着新松已经具备自主招收博士后进行技术研发的资质和能力,如新松研究院王金涛博士,就是新松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首位进站博士后。 人才招聘进来了,培养就是一个大项目,每年公司拨给员工培训的资金比例是非常高的。在新松,已经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矩阵式培训体系。在沈阳地区,新松现在约有30个博士生、500名硕士生、1000名本科生。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我们采取培训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对于研发人才的培养,以导师制为主。在新松,除了中科院的高级专家外,还有两个博导、三个硕导、正高级专家28人、副高级专家80人,以及公司资深专家120人,研发团队人数占到整个团队的80%。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一对一”或者“多对一”地对技术性人才进行专门培养。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有专门的领导力、管理学等课程;对于销售人才的培养,我们会从国内外知名讲师团队中,筛选出最为顶级的营销讲师为员工进行培训,而且还会在技术型人才之中培训销售型人才。此外,我们还要整合自己的培训师资,形成一支具有专业培训技能的队伍。现在很多知名的企业都成立了企业大学,并且做得很好,业界也有很多人建议新松成立企业大学。但是考虑到机器人行业近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我们与其把精力放在成立企业大学、配备师资、选拔企业大学管理人员上,倒不如把更多的精力腾出来,对人才进行专业化培训。
尽管新松建立了这样一套矩阵式的培训体系,但还是无法满足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新松已经和国内许多知名院校签订了人才战略协议。去年11月份,新松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2月份,新松与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此外,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等优秀院校和高职院校签订了人才战略协议。校企双方会在研发项目、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合作。新松主要通过设立研发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等形式,与高校在机器人相关领域进行前瞻预研和技术研发合作;产业化方面,新松会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为院校确立研发方向,并进一步推进机器人领域先进技术形成产业化;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学科设置、教材建设、互聘兼职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和设立实习基地、奖学金、定向招聘等形式开展合作,共同培养机器人产业人才。人才缺口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各个院校开设专业的情况、招生的情况,没有准确的数据,没有定量的分析,目前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这方面的缺欠,新松也在逐步探索和完善。
不要辛苦做嫁衣
关键点:留人先留心
记者:新松在人才建设方面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
和物力,是为了能让这些员工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具有竞争力。新松人力资源部苏晓东部长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介绍,新松的人才队伍正向年轻化转变,“80后”“90后”的数量约占员工总数的80%。而且,经过20多年的孕育,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全国有近40个产业园,400多家机器人及关联企业;这些机器人制造企业也在抢滩夺地,与新松进行人才大战。那么,对于这些年轻员工的管理也肯定是一个让人力资源工作者头疼的事情。有时,辛苦培养的人才,却成了别人的“嫁衣”。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新松是如何留住人才的呢?
曲道奎:人才流失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你所说,在新松,人员离职率最高的恰恰就在“80后”“90后”的队伍中。作为一个大企业,我认为首先要有这样的胸怀,我们培养员工也是在为社会输送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国内机器人公司或者相关行业的佼佼者,大多都有在新松工作的经验。即便离开了新松,他们还会亲切地叫我曲老师,这些人对新松的感情是很深的。当然,从企业战略的发展角度来看,新松还是会采取一系列留住人才的政策。除了刚刚说的培养人才外,在新松,员工的晋升是没有天花板的。我记得新松有一个叫谭学科的年轻人,他在2009年大学毕业后加入新松,先后有三个导师对他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现在已经是部门的副总经理,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已经能独当一面。在新松,只要你有能力,就一定有发展的平台和晋升的通道。对于“80后”“90后”来说,他们更多渴望的是新鲜、是刺激、是挑战,恰恰机器人行业满足了他们的天性。
在去年新松员工总结表彰大会上,典礼的主持人“亮亮”一开场便将气氛推向高潮。“亮亮”是一款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是新松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家族成员之一——迎宾展示机器人。大会开始后,“亮亮”自主行走上主持台,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流畅地向嘉宾问好,同时辅以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他胸前液晶屏滚动播出富有节日气息的动态画面,科技感的外观和拟人化的动作让现场的气氛爆棚。“亮亮”就是新松自主研发的最新款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它能够通过胸前的触摸屏为用户提供企业信息查询服务,可以查看实时新闻,可以与用户进行语音交流,进行简单的行走动作,为用户播放音乐、视频等信息,还能够提供拍摄照片服务。在2013年的“上海机器人展览会”中,这款机器人通过微信、微博与现场观众互动答题,立刻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看到自己研发出来的机器人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就像自己的孩子考入重点大学一样兴奋,这些成绩没有理由不让员工继续努力。
在很多人的眼中,做我们这一行的人都比较死板。网络上更是有很多“黑”我们的词汇,比如“理工男”、“IT狗”。为了让我们的员工不要掉入这样的圈子里,新松平时也非常注重员工的文体活动。我们会组织员工去户外打球、在室内下棋。我们每年都有不同部门之间的篮球对抗赛,让员工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的温馨。每年年底,人力资源部都会联合各个部门举办一场新年晚会,地点或是在新松企业内部的场馆,或是租用大剧院。自夸地说,我们每个部门表演的节目都不输给春晚!
另外,对于刚刚招进的新人,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拓展训练。新员工拓展培训包括高空抓杠、信任背摔、勇过电网、盲人建房、孤岛求生、蛟龙出海等项目。例如,在进行“蛟龙出海”任务时,员工会深刻体会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在离目标越来越近时,沉着与冷静才是胜利的利器,着急不但没用,反而最容易使团队阵脚大乱;少了一份凝聚力,就多了一份浮躁心;少了一份团结心,就多了一份急功近利。在这样的项目里,不但需要员工之间的默契配合,还需要一位冷静、睿智,具有领导力的核心人物,稳住团队阵脚,带领大家朝着既定的目标扎实前进。在新松内部,我们经常会搞一些机器人比赛、创新、创意比赛等等。我觉得新松的员工虽然大都是学理工的,但绝不是“IT狗”。他们各个朝气蓬勃,是新松的希望,也是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希望。 机器人和人抢饭碗
关键点:转型升级是王道
记者:看见您说起自己的员工,都是满满的骄傲和自豪。有这样一支一流的团队,才使得新松成为一家一流的企业,才会设计出一流的机器人。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款自动调酒机器人,能够每天24小时工作,调出超过1000种鸡尾酒,绝对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好员工”。当然,它还无法完全取代训练有素的专
业调酒师,不过在举办一些人头攒动的大派对时,它绝对可以成为调酒师们的好助手。机器人正在逐渐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代替了一些高成本、高危险、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有人说,机器人的发展会让未来中国的蓝领消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曲道奎:一小段的阵痛是一定会有的,但是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杞人忧天。我们可以简单回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问世,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而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补充和取代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则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定义成“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将成为“工业4.0”的三大主题。实际上,德国工业4.0与美国工业技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在本质上相差无几,即是利用信息、网络和智能化改造制造业。牛津大学迈克尔·奥斯本预言:在可预见的20年内,47%的工作将被计算机和机器人取代。每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会给社会带来一段阵痛,这种阵痛实质上是优胜劣汰,倒逼企业找准风口,迅速转型升级。
至于“蓝领会消失”这一说法,我并不认同。“机器人换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增加。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与改革开放初期每年新增1000多万劳动力不同的是,未来在总人口不变的前提下,中国每年减少300万至500万劳动力将成为中长期趋势。在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大规模替代传统劳动力,不仅因为劳动力成本高,也在于高端精密智能化制造方式的内在要求,同时还背负着将人类从繁重、危险、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使命。以延吉卷烟厂为例,过去生产一盒烟,从烟丝进料、钢印供纸、卷制成型和烟支切割到烟支供给、滤嘴供给、接装纸供给,整个流程下来没有一道程序需要太高的技术,却耗用了大量的生产一线工人即蓝领。而自从延吉卷烟厂引进机器人以后,生产一包烟只需要几十秒的时间,不需要任何人工流水作业。
由于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大,而从事机器人生产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性人才变得供小于求。从长期来看,这种长期的供求矛盾,会驱使市场上一部分普通工人向从事机器人生产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转变,另一部分则转向服务领域,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以制造业员工为例,其员工结构将从“金字塔”结构转变为“菱形”结构。所以说,并不是蓝领消失了,而是蓝领将逐渐“变色”。我觉得用人单位应该重新给蓝领下定义。这种生产流水线作业,即便是没有机器人代替,对于个人而言也没有任何职业发展可言。只是机器人的出现,会强迫个人尽快适应形势。比如,机器人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维护保养,蓝领们可以重新回到课堂学习如何维护和保养机器人,我们国家这方面的人才还是很匮乏的。因此,蓝领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实现人力资源市场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算一笔机器人换人的账
关键点:划算的买卖
记者:5月18日,新松公司智能送餐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在沈阳晴格格海鲜串吧酒店正式上岗,这标志着沈城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主题服务餐厅正
式对外营业。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我也有幸结识了这位机器人朋友。萌萌的外观、优雅的谈吐真是让人一见钟情。当我俩相向而行的时候,它还会主动止步避让,这位“服务员”着实为这家酒店增色不少。这无疑也拉近了普通民众和机器人的距离,但是这里我有一个疑惑:机器人属于高技术产品,成本一定很高,饭店引进机器人做服务员,大概多长时间能还本盈利呢?这笔账到底是否划算?
曲道奎:以沈阳为例,2013年沈阳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4371.83元,像沈阳晴格格这样的饭店如果雇佣一个服务员,加上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年节福利、还有其他附加值,企业每年最低要拿出8-10万元来养一个员工。如果使用机器人换人,机器人寿命通常为十年左右。假设买入一台机器人成本为20万,这笔账就自然明了。再以汽车行业为例,全人工生产一辆汽车,需要117名熟练工人耗费3天时间,合格率仅为60%;用机器人,仅需要1小时,3个普通工人,合格率100%。一个拥有二三百名技术工人的工厂,按照一个技术工人年薪5-6万元计算,企业使用人工的成本大约在每年1500万元左右,这还不算额外配备的管理成本和福利等支出。这些工人的工作量完全可以通过100台机器人来完成,这部分购买成本大约在5000万元左右,且为一次性投入,机器人只需定期保养维护即可。通常情况下,企业使用3年左右就能收回前期投入成本。
近些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这是中国的一个进步而不是弊端。机器人的价格,这十几年下降了约50%,而中国人力的成本,却上升了数倍。因此,大量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力,实际上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从投资角度看,“机器人替人”也具有广泛应用的条件。机器代替人工是制造业转型的大趋势,机器固然重要,但人更是核心。无论是设备购买时的选择,还是购买后的调试、使用和日常维护,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没有充分掌握职业技能的技术人才,仅仅只是购买几台机器,所谓“机器换人”也只不过是表面功夫。
抓住机器人换人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点:东边不亮西边亮
记者:机器人来了,从汽车行业的机械手,到晴格格的机器人服务员、迎宾员;从哈尔滨的机器人餐厅,到佛山的机器人陶瓷流水线,机器替代部分人工的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换人”的步伐越来越快,除了提高生产率、降低用工成本之外,机器人对未来劳动力市场还会带来哪些冲击呢?
记者:您好,能先为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机器人:大家好!我叫新松机器人,今年15岁啦。15年前,我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里诞生,当我还是一个咿咿学语的孩子时就萌生了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成为未来世界机器人领域的翘楚;当我刚刚蹒跚学步的时候,我已然肩负起振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使命;当我励精图治走过了15载年华,已到志学之年时,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机器人行业的引领者。
记者:真棒,你一定还会完成更多使命的。
董事长曲道奎打断了我和机器人的“谈话”,他宝贝似地抚摸着伫立在公司门前的机器人说:“中国正朝着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大跨步地迈进,机器人就是我们成功的秘密武器。人才的产出方向一定要与产业指向同步。未来10年,机器人行业将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因此,开发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市场是一片浩瀚广阔、前景无限的蓝海。我们要让企业感受到转型升级伴随的是高精尖人力成本的上升,要让大学生感受到学技术也可以高大上,让蓝领感受到在一线也可以拿高薪,让社会感受到谁拥有了操控机器人的技术,谁就抢占了人力资本市场的最前沿。”
用机器人缓解用工荒
关键点:后浪总要推前浪
记者:近期,广东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开始投入建设,这标志着当地“机器换人”战略进入新阶段。企业成立智能无人工厂,通过硬件机械手来取代人工,再建立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软件控制系统,某种意义上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进行网络远程操控,将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人行业近几年迅猛发展,与多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有关。据了解,当前东莞的用工缺口已达到10万人以上,“无人工厂”的开建会缓解我国目前的用工荒吗?
曲道奎: 2000-2012年,普工工资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其中,制造业工人工资复合增速为13.6%,用工成本上涨加上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以往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招工难”,近年来在中西部地区也频繁出现,这些都成为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手。而十年来,机器人成本则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从十年前的近几十万美元一台,下降到现在一台均价13万美元左右,便宜的只需要几万元人民币,而技术水平、使用性能则不断上升。所以说,节省人力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用更多机器人代替人力,将不再是应急之举,而是大势所趋。
至于是否能缓解用工荒,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机器人的好处,最明显的是可以大规模压缩人工数量。美的空调在2010年就开始在车间广泛应用各类三轴、四轴机器人了。2011年下半年,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提出“精品战略”,带动机器人应用也进一步提速。2011年,美的空调达到500亿元营业收入规模时,他们的工人数量超过5万人。到2014年,美的空调业务总营业收入接近700亿元,其工人数量已经缩减至2.6万人。截至目前,除了在顺德工厂建成全自动遥控器生产线外,美的空调还在其他地区工厂建有3条全自动生产线。经过前几年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美的空调工厂的注塑车间,在无开灯照明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稳定运行,钣金冲压已实现无人运行。
但并不是说机器人来了,我们就不需要人了。后浪总要推前浪,但不是把它拍在沙滩上,而是推向蓝海。目前一个机器人高端集成应用的技术人才,年薪高达50万元,而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员,近一年来工资已涨了一倍,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将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雄起而迎来新的事业起点。机器人始终需要人来操作、维护、保养。人和机器的关系属于一种控制链的关系,因此只有人与机器协同合作,才能达到“人机合一”的效果,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所以机器人产业的壮大又为机器人服务人才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人的作用不可能完全被机器人代替,眼下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工人的招募和管理。目前普通企业中最缺乏的就是具备先进机械操作和维修技术的工人。不少机器人生产企业也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但服务费用高昂,甚至人工费用需要按小时计算。东莞即使建立了无人工厂,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人。在无人工厂建成后,仍需要一些软件系统、中后台管理人员,大概需要200人;若按目前的手工操作生产水平来计算,则需要超过2000个工作人员。这对企业员工素质、生产线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实现自动化,再次就是智能化,然后是信息化。这是未来的必经之路,不是赶时髦,是必须得做的。不仅我国,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这部分人才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寻找操控机器人人才
关键点:全开放式招聘 矩阵式培训
记者:正如您所说,机器人来了,可是操控机器人的人才在哪里?目前国内很多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在机器人方面的用人需求,所以经常会出现求职人多、企业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近两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企业热、政府热、全民热、教育热”的局面,很多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和课题。据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有9家职业院校以这一专业进行独立招生,120多家职业院校开设了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方向。即便如此,类似新松这样对人才要求很高的企业来说,仍然不能解燃眉之急,因此,业界非常关注:新松是如何培养操控机器人人才的?
曲道奎: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市场共计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
业机器人市场。新松自2000年成立至今,保守估计市值已达到500个亿,这在国内同行业的增长速度中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工业4.0时代的到来,新松也将以产品为中心转型为以平台为中心。所谓的平台就是集技术、资本、人才于一体,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其中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匮乏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正如你所看到的,新松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天天都要进行招聘,我们平均每天都会录用一个新员工。招聘渠道也是全开放式的,通过猎头、网络招聘、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等各种方式。新松的人力资源部每年都要接到15000-20000份简历,平均每年会招聘350-430名新员工。2008年6月,新松获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标志着新松已经具备自主招收博士后进行技术研发的资质和能力,如新松研究院王金涛博士,就是新松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首位进站博士后。 人才招聘进来了,培养就是一个大项目,每年公司拨给员工培训的资金比例是非常高的。在新松,已经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矩阵式培训体系。在沈阳地区,新松现在约有30个博士生、500名硕士生、1000名本科生。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我们采取培训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对于研发人才的培养,以导师制为主。在新松,除了中科院的高级专家外,还有两个博导、三个硕导、正高级专家28人、副高级专家80人,以及公司资深专家120人,研发团队人数占到整个团队的80%。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一对一”或者“多对一”地对技术性人才进行专门培养。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有专门的领导力、管理学等课程;对于销售人才的培养,我们会从国内外知名讲师团队中,筛选出最为顶级的营销讲师为员工进行培训,而且还会在技术型人才之中培训销售型人才。此外,我们还要整合自己的培训师资,形成一支具有专业培训技能的队伍。现在很多知名的企业都成立了企业大学,并且做得很好,业界也有很多人建议新松成立企业大学。但是考虑到机器人行业近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我们与其把精力放在成立企业大学、配备师资、选拔企业大学管理人员上,倒不如把更多的精力腾出来,对人才进行专业化培训。
尽管新松建立了这样一套矩阵式的培训体系,但还是无法满足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新松已经和国内许多知名院校签订了人才战略协议。去年11月份,新松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2月份,新松与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此外,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等优秀院校和高职院校签订了人才战略协议。校企双方会在研发项目、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合作。新松主要通过设立研发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等形式,与高校在机器人相关领域进行前瞻预研和技术研发合作;产业化方面,新松会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为院校确立研发方向,并进一步推进机器人领域先进技术形成产业化;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学科设置、教材建设、互聘兼职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和设立实习基地、奖学金、定向招聘等形式开展合作,共同培养机器人产业人才。人才缺口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各个院校开设专业的情况、招生的情况,没有准确的数据,没有定量的分析,目前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这方面的缺欠,新松也在逐步探索和完善。
不要辛苦做嫁衣
关键点:留人先留心
记者:新松在人才建设方面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
和物力,是为了能让这些员工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具有竞争力。新松人力资源部苏晓东部长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介绍,新松的人才队伍正向年轻化转变,“80后”“90后”的数量约占员工总数的80%。而且,经过20多年的孕育,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全国有近40个产业园,400多家机器人及关联企业;这些机器人制造企业也在抢滩夺地,与新松进行人才大战。那么,对于这些年轻员工的管理也肯定是一个让人力资源工作者头疼的事情。有时,辛苦培养的人才,却成了别人的“嫁衣”。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新松是如何留住人才的呢?
曲道奎:人才流失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你所说,在新松,人员离职率最高的恰恰就在“80后”“90后”的队伍中。作为一个大企业,我认为首先要有这样的胸怀,我们培养员工也是在为社会输送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国内机器人公司或者相关行业的佼佼者,大多都有在新松工作的经验。即便离开了新松,他们还会亲切地叫我曲老师,这些人对新松的感情是很深的。当然,从企业战略的发展角度来看,新松还是会采取一系列留住人才的政策。除了刚刚说的培养人才外,在新松,员工的晋升是没有天花板的。我记得新松有一个叫谭学科的年轻人,他在2009年大学毕业后加入新松,先后有三个导师对他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现在已经是部门的副总经理,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已经能独当一面。在新松,只要你有能力,就一定有发展的平台和晋升的通道。对于“80后”“90后”来说,他们更多渴望的是新鲜、是刺激、是挑战,恰恰机器人行业满足了他们的天性。
在去年新松员工总结表彰大会上,典礼的主持人“亮亮”一开场便将气氛推向高潮。“亮亮”是一款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是新松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家族成员之一——迎宾展示机器人。大会开始后,“亮亮”自主行走上主持台,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流畅地向嘉宾问好,同时辅以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他胸前液晶屏滚动播出富有节日气息的动态画面,科技感的外观和拟人化的动作让现场的气氛爆棚。“亮亮”就是新松自主研发的最新款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它能够通过胸前的触摸屏为用户提供企业信息查询服务,可以查看实时新闻,可以与用户进行语音交流,进行简单的行走动作,为用户播放音乐、视频等信息,还能够提供拍摄照片服务。在2013年的“上海机器人展览会”中,这款机器人通过微信、微博与现场观众互动答题,立刻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看到自己研发出来的机器人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就像自己的孩子考入重点大学一样兴奋,这些成绩没有理由不让员工继续努力。
在很多人的眼中,做我们这一行的人都比较死板。网络上更是有很多“黑”我们的词汇,比如“理工男”、“IT狗”。为了让我们的员工不要掉入这样的圈子里,新松平时也非常注重员工的文体活动。我们会组织员工去户外打球、在室内下棋。我们每年都有不同部门之间的篮球对抗赛,让员工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的温馨。每年年底,人力资源部都会联合各个部门举办一场新年晚会,地点或是在新松企业内部的场馆,或是租用大剧院。自夸地说,我们每个部门表演的节目都不输给春晚!
另外,对于刚刚招进的新人,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拓展训练。新员工拓展培训包括高空抓杠、信任背摔、勇过电网、盲人建房、孤岛求生、蛟龙出海等项目。例如,在进行“蛟龙出海”任务时,员工会深刻体会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在离目标越来越近时,沉着与冷静才是胜利的利器,着急不但没用,反而最容易使团队阵脚大乱;少了一份凝聚力,就多了一份浮躁心;少了一份团结心,就多了一份急功近利。在这样的项目里,不但需要员工之间的默契配合,还需要一位冷静、睿智,具有领导力的核心人物,稳住团队阵脚,带领大家朝着既定的目标扎实前进。在新松内部,我们经常会搞一些机器人比赛、创新、创意比赛等等。我觉得新松的员工虽然大都是学理工的,但绝不是“IT狗”。他们各个朝气蓬勃,是新松的希望,也是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希望。 机器人和人抢饭碗
关键点:转型升级是王道
记者:看见您说起自己的员工,都是满满的骄傲和自豪。有这样一支一流的团队,才使得新松成为一家一流的企业,才会设计出一流的机器人。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款自动调酒机器人,能够每天24小时工作,调出超过1000种鸡尾酒,绝对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好员工”。当然,它还无法完全取代训练有素的专
业调酒师,不过在举办一些人头攒动的大派对时,它绝对可以成为调酒师们的好助手。机器人正在逐渐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代替了一些高成本、高危险、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有人说,机器人的发展会让未来中国的蓝领消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曲道奎:一小段的阵痛是一定会有的,但是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杞人忧天。我们可以简单回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问世,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而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补充和取代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则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德国提出的“工业4.0”被定义成“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将成为“工业4.0”的三大主题。实际上,德国工业4.0与美国工业技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在本质上相差无几,即是利用信息、网络和智能化改造制造业。牛津大学迈克尔·奥斯本预言:在可预见的20年内,47%的工作将被计算机和机器人取代。每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会给社会带来一段阵痛,这种阵痛实质上是优胜劣汰,倒逼企业找准风口,迅速转型升级。
至于“蓝领会消失”这一说法,我并不认同。“机器人换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增加。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与改革开放初期每年新增1000多万劳动力不同的是,未来在总人口不变的前提下,中国每年减少300万至500万劳动力将成为中长期趋势。在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大规模替代传统劳动力,不仅因为劳动力成本高,也在于高端精密智能化制造方式的内在要求,同时还背负着将人类从繁重、危险、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使命。以延吉卷烟厂为例,过去生产一盒烟,从烟丝进料、钢印供纸、卷制成型和烟支切割到烟支供给、滤嘴供给、接装纸供给,整个流程下来没有一道程序需要太高的技术,却耗用了大量的生产一线工人即蓝领。而自从延吉卷烟厂引进机器人以后,生产一包烟只需要几十秒的时间,不需要任何人工流水作业。
由于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大,而从事机器人生产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性人才变得供小于求。从长期来看,这种长期的供求矛盾,会驱使市场上一部分普通工人向从事机器人生产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转变,另一部分则转向服务领域,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以制造业员工为例,其员工结构将从“金字塔”结构转变为“菱形”结构。所以说,并不是蓝领消失了,而是蓝领将逐渐“变色”。我觉得用人单位应该重新给蓝领下定义。这种生产流水线作业,即便是没有机器人代替,对于个人而言也没有任何职业发展可言。只是机器人的出现,会强迫个人尽快适应形势。比如,机器人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维护保养,蓝领们可以重新回到课堂学习如何维护和保养机器人,我们国家这方面的人才还是很匮乏的。因此,蓝领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实现人力资源市场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算一笔机器人换人的账
关键点:划算的买卖
记者:5月18日,新松公司智能送餐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在沈阳晴格格海鲜串吧酒店正式上岗,这标志着沈城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主题服务餐厅正
式对外营业。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我也有幸结识了这位机器人朋友。萌萌的外观、优雅的谈吐真是让人一见钟情。当我俩相向而行的时候,它还会主动止步避让,这位“服务员”着实为这家酒店增色不少。这无疑也拉近了普通民众和机器人的距离,但是这里我有一个疑惑:机器人属于高技术产品,成本一定很高,饭店引进机器人做服务员,大概多长时间能还本盈利呢?这笔账到底是否划算?
曲道奎:以沈阳为例,2013年沈阳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4371.83元,像沈阳晴格格这样的饭店如果雇佣一个服务员,加上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年节福利、还有其他附加值,企业每年最低要拿出8-10万元来养一个员工。如果使用机器人换人,机器人寿命通常为十年左右。假设买入一台机器人成本为20万,这笔账就自然明了。再以汽车行业为例,全人工生产一辆汽车,需要117名熟练工人耗费3天时间,合格率仅为60%;用机器人,仅需要1小时,3个普通工人,合格率100%。一个拥有二三百名技术工人的工厂,按照一个技术工人年薪5-6万元计算,企业使用人工的成本大约在每年1500万元左右,这还不算额外配备的管理成本和福利等支出。这些工人的工作量完全可以通过100台机器人来完成,这部分购买成本大约在5000万元左右,且为一次性投入,机器人只需定期保养维护即可。通常情况下,企业使用3年左右就能收回前期投入成本。
近些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这是中国的一个进步而不是弊端。机器人的价格,这十几年下降了约50%,而中国人力的成本,却上升了数倍。因此,大量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力,实际上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从投资角度看,“机器人替人”也具有广泛应用的条件。机器代替人工是制造业转型的大趋势,机器固然重要,但人更是核心。无论是设备购买时的选择,还是购买后的调试、使用和日常维护,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没有充分掌握职业技能的技术人才,仅仅只是购买几台机器,所谓“机器换人”也只不过是表面功夫。
抓住机器人换人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点:东边不亮西边亮
记者:机器人来了,从汽车行业的机械手,到晴格格的机器人服务员、迎宾员;从哈尔滨的机器人餐厅,到佛山的机器人陶瓷流水线,机器替代部分人工的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换人”的步伐越来越快,除了提高生产率、降低用工成本之外,机器人对未来劳动力市场还会带来哪些冲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