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美的方式演奏主旋律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er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0-22日,由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四川省曲协、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巴州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在四川巴州剧院首演,前来参加“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红军精神——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的部队首长,老一辈革命家和老红军的后代及其亲属代表,军事系统的领导和专家,有关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川陕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和专家,巴中市区各界人士以及来自重庆、陕西和四川相关市州的同行们共600余人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望红台》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是一台诗情洋溢、曲艺鲜明的好作品。满台土生土长的川剧工作者、曲艺工作者、群众文化与机关干部组成的演员,经过三个月的合力打造,奇迹般地将作品活生生地搬到了舞台上。他们用现代舞、民族舞、民间傩戏作为故事的纽带与桥梁,用抽象的舞蹈语言诉说了巴山蜀水壮怀激烈的历史,用脍炙人口的四川曲艺委婉深情地表现了苏区人民对红军的热望、依恋和与苏维埃同命运、共风雨的高尚情操及对未来的期许。剧中没有一句空泛的词语,而是句句情真意切的艺术表达,唱词质朴中蕴藏激情四射的革命理想;音乐清纯无比,如巴山怒放的烂漫山花;演员饱含深情的演唱,如清冽的山泉;一曲曲天籁之音,传达着巴人的淳厚质朴……
  《望红台》这部剧突破了以往,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剧目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着一枪一炮表现长征
  四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地和重要战场所在地之一,在红军长征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强渡嘉陵江、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等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四川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经过地和出发地,当年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有4万多人血洒疆场,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功勋。
  要创作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四川和巴中都有着丰富的素材,但也很难——难就难在出新上。因为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太多了,音乐作品已经有了《长征组歌》《十送红军》,电影作品已经有了《万水千山》《长征》,电视剧又推出了《战地黄花》《长征》和《十送红军》……这些作品犹如一座座高山,早已成为经典之作,再写这个题材,如何写出特色?如何才能避开已有的套路?怎样才能绕开那一座座高山从而出新出彩?
  主创人员经过苦苦思索,决定另辟蹊径,从侧面来表现长征。《望红台》立足川陕苏区,从苏区人民的角度表现长征,实现了新的突破。通过截取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点——苦水台,通过苦水台变成甜水台再变成望红台的历史演绎,艺术地反映出红军来之前的苦难、红军到来的甘甜、红军走之后的守望,从而彰显共产党是人民主心骨的大主题。作品为篇章结构,分序幕《犀牛望月》、第一章《苦水台》、第二章《甜水台》、第三章《望红台》和尾声《活着》,这样的篇章结构一如散文——形散神聚。
  底层人物的命运才是历史的真实命运,普通百姓的生活才是社会的真实生活。作品设置“大山”和“杜鹃”两个人物贯穿始终,并扩大人物含义——所有的男人都是“大山”,所有的女人都是“杜鹃”,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反映社会变化和历史变革。作品没有直接表现战争,而是立足苏区、立足苏区人民,讲述的不是个体故事,而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是关于时代变革的整体的社会故事,并站在今天的角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注入思考,审视历史,展望未来。
  什么是望红台?——是苏区人民用坚定的信仰和一颗颗滚烫的红心筑起的高台!
  哪儿是望红台?——巴中大地就是望红台!川陕苏区就是望红台!全国十二大苏区都是望红台!
  谁在望红台上?——当年的苏区人民,今天的老区人民!
  什么是长征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寻独立自主的梦想、国富民强的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行走的光辉道路……
  长征路在哪里?——我们一直在长征路上……
  不着一枪一炮表现长征,这也许在众多反映长征的作品中独树一帜。
  二、立足四川曲艺表现长征
  艺术作品必须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用四川曲艺来表现长征,这是《望红台》的典型特质之一。
  《望红台》所采取的艺术形式是四川曲艺剧。一般来说,曲剧或曲艺剧是曲艺化了的戏曲,即舞台的呈现是戏曲表演,音乐和唱腔是曲艺的音乐和唱腔,且一般都是采取一种曲艺音乐来表达。但《望红台》几乎将四川重要的曲种都用上了,这种集合多种曲艺形式来表现内容的曲艺剧是过去没有的。
  序幕首先采取的是四川方言朗诵《犀牛望月》,接着是四川扬琴《花儿年年开》,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四川文化味道。在接下来的表达中,根据四川曲艺的特点和相关内容的表达需要,将曲艺形式和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形成艺术表达的共同体。如第一章《苦水台》,整体反映红军到来之前穷人的苦,在曲艺形式上就要选取最能表现“苦”的曲种,如《背二哥苦》用的是四川扬琴,《卖儿歌》用的是四川清音,而讨口叫花的唱腔用的是四川莲花落,表演采用的却是四川谐剧,反映穷人哀叹采用的是四川竹琴。
  第二章《甜水台》要整体反映红军到来之后人民群众的甘甜和幸福,在曲种上又要有准确的选择和运用。如表达红军到来的喜悦的作品《半夜三更出太阳》,采取的是又唱又跳、且歌且舞的四川莲厢;在《当兵就要当红军》中,因要表现大山命运的变化,所以依然采取四川莲花落的艺术形式,目的是与大山前面的命运形成对比;反映妇女翻身解放采取的是四川盘子;反映大山与杜鹃的爱情采取的是四川扬琴;表达苏区人民幸福采取的是热闹而又抒情的四川车灯。
  第三章《望红台》反映的是苏区人民对红军的守望情怀,极具抒情性,因此在曲艺形式上选取的是极具抒情表达功能的四川扬琴;而尾声《活着》是立足今天回望历史而作出的关于未来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极具思想冲击力,因此采取的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群体四川金钱板。   作为曲艺剧,《望红台》在形式上出了新。一是在曲种的运用上改变了过去以一种曲艺音乐为主的传统手法;二是在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舞台上既是戏剧呈现,又是曲艺坐地传情的传统表达,这两种舞台呈现方式有机结合,成为《望红台》独特的个性之一。
  立足四川曲艺表现长征,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巴蜀文化特质。四川省曲协副主席、秘书长李蓉说:《望红台》表现长征,同时也是一次民族艺术的长征。
  三、把握人情人性表现长征
  艺术是艺术家关于生活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意象表达。一个艺术作品要温润人的心灵,就要具备真诚的情怀。
  无论编剧秦渊,还是作曲向胜,在创作过程中,都反复地通过灵魂置换,用人性去理解人性,用我心去置换他心,用真情去感受真情。剧中人物杜鹃,既是个体又是群体——作为女人,她用一生的时光守望着爱人、守望着红军、守望着信仰,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
  如《守望》中穿越时空的真情表达:
  杜鹃:花儿年年开,年年登高台。望断天涯望断云,站成了望红台。
  大山:花儿年年开,年年登高台。红军二万五千里,处处望乡台。
  杜鹃:哥哥看过来,我脚穿绣花鞋。风吹白发飘起来,莫得当年乖。
  大山:妹妹登高台,你脚穿绣花鞋。风吹白发飘起来,妹妹依然乖。
  杜鹃:多想你回来,好想你回来。当年建的苏维埃,今天好精彩。
  大山:鸟儿天天来,虫儿夜夜来。风儿时时传消息,处处都精彩。
  杜鹃:你在哪里生,你在哪里埋。人不回来魂回来,我等你在望红台。
  大山:我在路上生,我在路上埋。年年岁岁花儿开,就是我回来。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唱段,作品采取革命浪漫主义手法,将杜鹃站在苏区的现实守望与远在他方、行进在长征路上的大山的灵魂呼应起来,这是人情的交织,是人性的回归,是真情的表达,加上舞台上大写意的人物内心外化的表演呈现,总是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流下真情的热泪。
  作品没有一句标签式的语言,没有一句口号式的表达,而是从人情人性的角度出发,解读苏区人民坚定的信仰和纯真的情怀,并在这种情怀中,生动地揭示了共产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政党本色,生动地表达出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爱戴共产党的不变情怀,进而艺术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采取诗画手法表现长征
  中国传统戏剧与诗歌历来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但《望红台》的诗性追求,有别于传统戏剧,这是由曲艺特征和红色文化特征所决定的。
  曲艺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艺术,生活化、口语化是曲艺文学最基本的特征;而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红色文化,其特征是主题鲜明化、内容生活化、表达平民化。这两大文化特征决定了该剧诗性的追求方向——摒弃文人诗情,彰显大众诗情。因此在创作过程过中,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性,借鉴民歌体的创作手法来彰显诗性。
  民歌体自有民歌体的特点和要求,在赋比兴的运用上,很见功夫。如四川莲花落《当兵就要当红军》:
  ……
  乡亲们哪仔细听,
  有了红军才翻身。
  种地要种翻身地,
  当兵就要当红军。
  当红军,当红军,
  刀砍竹子不死根。
  当红军,当红军,
  火烧芭蕉不变心。
  ……
  “刀砍竹子不死根”“火烧芭蕉不死心”,这是巴山情歌的原词,编剧却巧妙地运用到红军战士的宣传里,十分生动贴切。
  再如四川扬琴《薅秧歌》:
  杜鹃:大田薅秧排对排,红军哥哥走过来。还没喝口老鹰茶,连忙下田脱草鞋。
  大山:大田薅秧行对行,行行秧苗对太阳。头上的太阳天天照,幸福的日子喷喷香。
  男女:大田薅秧薅大田,薅了大田薅江山。江山薅得溜溜顺,幸福的生活蜜蜜甜。
  这也是对巴山民歌的改编,为了彰显红军的主张,编剧借用民歌手法,将大田与江山联系起来,实现了在诗性基础上的主题升华。
  在导排上,中国评剧院一级导演安凤英采取大写意的手法,将剧目诗性地呈现在舞台上。几个规则的几何体布景,寓意深刻:可以随意移动的长方体,既是自然大山的轮廓,也是人物大山的背脊,还是座座丰碑的意象;舞台后方两边的梯子,既是山的抽象表达,又是长征路的大写意。
  舞台上的多维空间处理,也具有诗性。曲艺演唱的空间、情景再现的空间、红军灵魂与百姓对话的空间、春夏秋冬一生盼望的空间等多个维度相互交融,使整个剧目张扬着诗性,从而诗性地表达主题。
  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别人的灵魂,首先文艺家自身要有干净的灵魂。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够引领思想的正确,只有干净的灵魂才能够塑造灵魂的干净,只有真诚的情怀才能够换来情怀的真诚。文艺作品要润物无声地影响观众,不仅需要文艺家具备正确的思想、真诚的情怀、干净的灵魂,还要具备娴熟的艺术手段,生搬硬套的、口号式的、标签式的表达,不是优美的方式。用优美的方式演奏主旋律,《望红台》做得很好!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联工作和文艺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曲艺这一中华传统艺术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曲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展示出了传播中国价值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曲艺力量。  唱响时代旋律 讴歌伟大人民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曲协精心组织全国各地老中青少曲艺演员联
期刊
田连元先生是我国家喻户晓、德高望重的著名评书艺术家,他在评书表演、创作方面自成一派,在评书艺术理论及教学理念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实践。他在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曲艺系授课多年,言传身教中尽展其艺术风采。笔者身在科大,近水楼台,一睹风采之余,对田先生的评书艺术观点和理念,在舞台实践和教学实践中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1.说书要把人说透  过去讲“看戏看轴,听书听扣”,这个“扣(子)”也就是作品中的“悬念
期刊
上海青浦是陈云同志的故乡。一生喜爱和关心曲艺的陈云同志曾经在《关于评弹问题,谈几点意见》中告诫曲艺人:要懂得听众的心理。思想教育的目的要通过艺术手段来达到。  如何做到“思想教育目的和艺术手段的高度融合”?陈云同志提出了“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曲艺发展方向。正是这七个字,激励着上海曲艺人坚持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了许多受群众喜欢的好作品。实践证明,走正路,曲艺才有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
期刊
2016年9月11日晚,由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协办的《薪火相传单弦岔曲艺术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隆重推出,受到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全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何以形成如此壮观景象?正如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李金斗在致开幕词时所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曲艺晚会,而是反映党对鼓曲事业的高度关怀,尤其感谢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给予具体的指导与支持。薪火相传,是老艺术家们一
期刊
相声界的同志们都知道大连有个西岗杯,这个杯年复一年地坚持,培养了不少相声界的年轻人才。王敏和陈寒柏就是得益于这个活动涌现出来的相声新秀。  一转眼,他们有名了,成明星了,但是也有了一把年纪了。也可能是王敏感到西岗杯这种群众性曲艺的普及活动对他自己成长所起的作用,他决定在地方政府和中国曲协的支持下,为少年儿童搞一个曲艺艺术培训基地。  我们说这是“平地扣烧饼”,没有先例,没有师资,也没有基础,他挺难
期刊
2017年,“掌勺人”杨东升率领春晚团队,以传承为基石,以创新为引領,为观众带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整台晚会在传承往届春晚常规套路之余爆出新特点,彰显新风范,充分体现了我国文艺界薪火相传的繁荣局面。某种程度上说,观众对于春晚中语言类节目的期待较高。何也?因为语言类节目可以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与见证中国社会的变迁。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以求新求变、求真求精为创作目标,用央视春晚总导演杨东升的话说,整
期刊
七寸简板汝手握,铿锵击节吟坠歌;  叱咤曲苑三鼎甲,不让须眉称巾帼。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文武还是社行,各有翘楚与能匠。坠子界赵铮、吕明琴、徐玉兰三位大家视对方艺术为师,敬对方人品作友,无不用一生践行了做人行艺的“本”和“真”这两个字。她们三人分别在各自的发迹地缔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流派,同时也携手谱写了曲艺教育的神话,培育出了现代曲艺界颗颗灼热闪光的鼓曲之星,为后人树立了坠子艺
期刊
茶馆书场,是我国曲艺表演艺术的摇篮,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记忆,见证着传统曲艺的兴衰。鼎盛时期,杭州有书场100多家,说书艺人100余人,而如今,杭城书场所剩无几,杭州市拱墅区大关的“百姓书场”是其中之一,目前仍在每天坚持,受到听书迷的追捧和喜爱,2014年,被认定为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  依托社区的百姓书场属于公益型书场,在传统曲艺普遍式微的大环境下,它的生存现状如何,又将何去何
期刊
10月9日,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曲艺系暨教学汇报展示活动在少儿戏剧场举行。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董耀鹏,中国曲协副主席籍薇,北京市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韩铁成、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副处长杨颉、天津艺术职业学院院长范恩源、北京市曲协副主席崔琦、北京市曲协副主席李伟建、北京市曲协秘书长田静、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会长梁曦、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秘书
期刊
曲艺的生成发展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蕴含着代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美学精神,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舞蹈、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形式一样,在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影响人的情感趣味和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曲艺有其它艺术门类无法取代的美育功能,曲艺之美,美在看似随意的面对面交流中,藏在了妙不可言的故事讲述、朗朗上口、韵味十足的演唱抒情中,显现在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