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中指出了生活元素和教育元素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认为生活中处处可见教育的元素,在教育中也处处可见生活的内容。在对学生讲解美术内容时,教师也应认识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在美术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以便在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出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步提升美术学科的教育品质。
一、利用生活内容,完成有效导入
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设计的导入形式往往决定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第一印象,如果导入是欢快的,那么学生也容易形成积极的印象,而如果导入是无趣的,那么学生则会形成消极的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积极地学习美术知识,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和事例设计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能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丰富多彩的美术知识。
例如,在教学《理想的居住环境》一课时,教师可先在课前准备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及材料,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居住环境图中,迅速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上。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动听的音乐作为伴奏,进一步为学生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自己理想中的居住环境是怎样的,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将精力放在本节课上,沉浸于理想居住环境的思考中。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入本节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参与热情中,提高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动力。
案例中,美术教师利用生活化的元素设计导入环节,能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熟悉的事物出发,生成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情感,从而主动地步入美术课堂。
二、挖掘生活元素,促进知识讲解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纯粹的美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当教师单纯地以教材为工具向学生讲解美术知识时,会让课堂显得枯燥和沉闷,也不利于学生理解美术知识,而生活元素则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进行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将美术知识与生活元素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理解生活中美术元素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美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图书封面》一课时,教师可通过生活元素进行知识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先询问学生是否爱看书,爱看什么书等问题,在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后,教师再提出“你是否仔细地观察过图书,它一般都由哪些部分组成”等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回答出“封面、书脊、封底”等内容。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图书的封面,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些封面的观察,讨论“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个性的封面”“在封面设计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等问题,接着,教师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向学生讲解图书封面设计的一般流程和特点。最后,教师利用一些图书的封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这些图书的封面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感觉,传递哪些信息等,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封面的存在价值和作用等。
案例中,美术教师利用生活化的元素进行知识的讲解,能够有效地消减学生的陌生感,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效果,使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图书封面中逐步挖掘出其中的美术知识,从而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三、引入生活材料,实现动手实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基础美术知识之余,也应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从而基于实践感受美。而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使美术教师在设计材料时,也应考虑生活中的元素,引导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美的创作,促进其思维的发散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促使生活化美术课堂的建构,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引入课堂之中,形成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材料,引导学生对生活材料进行操作。
例如,在教学《动物面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动物的头部特征,使学生能利用绘制面具的方式进行造型的独特表现,教师就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材料,逐步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讲解面具的由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有面具的存在。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羽毛、瓜果蔬菜、废旧材料、叶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及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美术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一个带有个人特色的面具。最后,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面具样式,利用生活材料和美术材料制作面具,逐步将想象中的面具样式付诸实践。在学生制作好面具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面具的平台,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美术作品的创造,实现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案例中,美术教师为学生引入生活化的材料,并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用到实处,逐步打造出带有学生个性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布置生活作业,强化运用意识
在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将教学的空间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期望学生能够真正地将掌握的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元素进行整合。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教材作为教学的资本,只让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美术知识,没有给学生创造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的机会。所以,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广告和招贴画》一课时,教师就可根据广告和招贴画图形设计的基本要素以及構图等内容,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实现课堂教学空间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广告和招贴画设计中的基本要素,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广告和招贴画的方法。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广告和招贴画,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促使学生认识招贴画的基本分类和艺术风格等。最后,教师向学生布置“搜索身边的广告和招贴画,分析其类别和艺术创作的风格”“结合自身对广告和招贴画的了解,自选主题进行广告和招贴画的设计”等作业。学生通过完成这一作业,不仅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生活中广告和招贴画作品中的美感,而且能够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真正地将掌握的广告和招贴画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案例中,美术教师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将美术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机会,使学生完成对美术知识的迁移,真正地增强运用美术知识的能力,完成对美术知识的建构。
总之,将生活元素引入美术课堂,教师就应从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入手,立足教材,取材于生活,对美术课堂中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地方进行充分的挖掘,以便在导入环节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材料生活化的形式中,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利用生活内容,完成有效导入
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设计的导入形式往往决定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第一印象,如果导入是欢快的,那么学生也容易形成积极的印象,而如果导入是无趣的,那么学生则会形成消极的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积极地学习美术知识,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和事例设计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能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丰富多彩的美术知识。
例如,在教学《理想的居住环境》一课时,教师可先在课前准备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及材料,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居住环境图中,迅速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上。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动听的音乐作为伴奏,进一步为学生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自己理想中的居住环境是怎样的,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将精力放在本节课上,沉浸于理想居住环境的思考中。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入本节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参与热情中,提高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动力。
案例中,美术教师利用生活化的元素设计导入环节,能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熟悉的事物出发,生成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情感,从而主动地步入美术课堂。
二、挖掘生活元素,促进知识讲解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纯粹的美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当教师单纯地以教材为工具向学生讲解美术知识时,会让课堂显得枯燥和沉闷,也不利于学生理解美术知识,而生活元素则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进行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将美术知识与生活元素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理解生活中美术元素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美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图书封面》一课时,教师可通过生活元素进行知识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先询问学生是否爱看书,爱看什么书等问题,在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后,教师再提出“你是否仔细地观察过图书,它一般都由哪些部分组成”等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回答出“封面、书脊、封底”等内容。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图书的封面,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些封面的观察,讨论“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个性的封面”“在封面设计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等问题,接着,教师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向学生讲解图书封面设计的一般流程和特点。最后,教师利用一些图书的封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这些图书的封面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感觉,传递哪些信息等,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封面的存在价值和作用等。
案例中,美术教师利用生活化的元素进行知识的讲解,能够有效地消减学生的陌生感,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效果,使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图书封面中逐步挖掘出其中的美术知识,从而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三、引入生活材料,实现动手实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基础美术知识之余,也应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从而基于实践感受美。而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使美术教师在设计材料时,也应考虑生活中的元素,引导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美的创作,促进其思维的发散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促使生活化美术课堂的建构,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引入课堂之中,形成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材料,引导学生对生活材料进行操作。
例如,在教学《动物面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动物的头部特征,使学生能利用绘制面具的方式进行造型的独特表现,教师就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材料,逐步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讲解面具的由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有面具的存在。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羽毛、瓜果蔬菜、废旧材料、叶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及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美术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一个带有个人特色的面具。最后,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面具样式,利用生活材料和美术材料制作面具,逐步将想象中的面具样式付诸实践。在学生制作好面具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面具的平台,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美术作品的创造,实现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案例中,美术教师为学生引入生活化的材料,并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用到实处,逐步打造出带有学生个性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布置生活作业,强化运用意识
在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将教学的空间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期望学生能够真正地将掌握的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元素进行整合。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教材作为教学的资本,只让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美术知识,没有给学生创造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的机会。所以,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广告和招贴画》一课时,教师就可根据广告和招贴画图形设计的基本要素以及構图等内容,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实现课堂教学空间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广告和招贴画设计中的基本要素,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广告和招贴画的方法。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广告和招贴画,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促使学生认识招贴画的基本分类和艺术风格等。最后,教师向学生布置“搜索身边的广告和招贴画,分析其类别和艺术创作的风格”“结合自身对广告和招贴画的了解,自选主题进行广告和招贴画的设计”等作业。学生通过完成这一作业,不仅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生活中广告和招贴画作品中的美感,而且能够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真正地将掌握的广告和招贴画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案例中,美术教师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将美术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机会,使学生完成对美术知识的迁移,真正地增强运用美术知识的能力,完成对美术知识的建构。
总之,将生活元素引入美术课堂,教师就应从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入手,立足教材,取材于生活,对美术课堂中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地方进行充分的挖掘,以便在导入环节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材料生活化的形式中,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