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的阅读能力包括领会、分析和书面表达三种能力。领会就是体会文章的内容和含义;分析就是理出文章的线索,了解如何安排材料,如何表达主题,包括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领会和分析实际上就是指鉴赏的过程。而阅读能力的内涵还不止这,还有书面表达,即按要求将你的鉴赏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可能有的同学善于鉴赏而不善于用文字概括,其实这不表明阅读能力强。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各读所好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兴趣,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阅读能力培养也是这样的。我认为,要让学生看自己喜爱的作品(黄色书籍除外)。不同的学生喜爱的作品肯定不一样:有的爱古文,有的爱现代文;有的喜欢散文,有的更喜欢诗歌。作为老师,一个人是难以满足他们的,所谓一人难满百人心。所以老师要鼓励他们各自的爱好,针对学生的差异,让他们从喜爱的作品入手,领会其内容,并逐步深入,传授其相关的知识。学生只有读出了兴趣才会不厌恶,不害怕,从而转入对其他类型作品的阅读。相反,强扭的瓜不甜,越是压迫越糟糕。
当然,读了以后,还得让他们写一写心得体会,老师也不需给一个固定的标准。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学生看微型小说,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他:“你为什么喜欢看这呢?”他说:“很短,一会儿就看完了。”我说:“这就是‘微型’的含义,你觉得还有什么特点吗?”他说:“只在结尾才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结尾很有意思。”我说:“这是结尾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通过读他喜爱的作品,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他明白了微型小说的奥妙,对语文阅读比较感兴趣了。
二、广收博览
以前读书,总觉得古人的文章每一个字都有份量,可谓一字千钧;现在的文章则显得累赘,可删去的文字很多,论功底是远不及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假如古人学语文就算一天六节课,而现在一天还不到两节课,古人学语文的时间是现在人的三倍。可见,大量阅读,博览众书很重要。广收博览、集众家所长,自成一家,便是这样。光靠几本语文书,是根本无法将阅读能力提高的。因为读得多,一是有语感,二是积累素材,三是其中自然有与自己生活、思维一致的地方,引起共鸣,这样也调动了主观性。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经验之谈。
大量阅读,需要时间。有人会说,中学生任务重,哪来的时间去看呢?对此,我认为有三种办法:一是课余读。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况且,读出了兴趣,那便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并不需花费很多的精力,还可以起到一种调节作用,放松放松。二是课堂给时间学生读,每节课不能满满的,而应该给学生读课外书让出时间,比如早晚自习,或一个星期挪出一两节课。三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这其实就是魏书生先生的“三主”思想,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一个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自主的思维,那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千万不要老师为主体,学生出耳朵。要善于让学生去读,去分析。宁可学生出错,不可老师讲一堂课。总之,灌是不行的,得让学生自己去读。
三、循循善诱
前面主要讲的是学生自己读,是就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说的。当然,光自学也不行,容易事倍功半。老师也有老师的作用,应指导学生读。老师应成为一盏灯,指明学生前进的路。告诉学生如何去读一篇文章。我以为指导可分为三步:读前设问、读中提示和读后小结。
1、读前设问。设问是让学生明了读的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设问不可漫无边际,应当有艺术性,有目的性。有艺术,即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急于了解一篇文章。比如上《鹊桥仙》,可以提问“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生活呢?”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说:“让我们看看秦观和你的观点一致吗?”这样学生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想要看下去。有目的,即明白这个提问是让学生了解主题,还是艺术手法,是内容,还是形式。要有的放矢。总之,课前提问要有艺术性、目的性,还必须联系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具备的知识水平。
2、读中提示。老师在学生读的中途,在分析中,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找出难点,将其引导解决。如《我的空中楼阁》,对于“空中楼阁”的第一层意思,即山上的小屋,同学们很好找出来,而另一层同学们难以理解。老师可这样引导:首先,分析第一层意象,小屋建在山上,山是绿的,屋是蓝墙、白窗,山上有变幻的云霞,说明小屋是美的;小屋在山上,环境是清幽的。作者喜欢他的山上的小屋,说明他喜欢这种环境。那么表明他怎样的追求呢?原来作者向往一种“恬静、自由”的生活。那么“空中楼阁”就是山上的小屋吗?不完全是,它还是作者飘渺的梦之所在,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所以说是“空中楼阁”。这样由浅入深,学生就明白了。
3、读后小结。读了以后,要小结,让学生有所收获。总结主题,总结艺术手法,也总结读的方式。这种小结,不需要面面俱到,一篇文章好的方面可能很多,可总结多了,反而不能突出重点,学生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只需一至两点便行。
李学东,男,张凤霞,女,教师, 现居湖北应城。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各读所好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兴趣,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阅读能力培养也是这样的。我认为,要让学生看自己喜爱的作品(黄色书籍除外)。不同的学生喜爱的作品肯定不一样:有的爱古文,有的爱现代文;有的喜欢散文,有的更喜欢诗歌。作为老师,一个人是难以满足他们的,所谓一人难满百人心。所以老师要鼓励他们各自的爱好,针对学生的差异,让他们从喜爱的作品入手,领会其内容,并逐步深入,传授其相关的知识。学生只有读出了兴趣才会不厌恶,不害怕,从而转入对其他类型作品的阅读。相反,强扭的瓜不甜,越是压迫越糟糕。
当然,读了以后,还得让他们写一写心得体会,老师也不需给一个固定的标准。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学生看微型小说,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他:“你为什么喜欢看这呢?”他说:“很短,一会儿就看完了。”我说:“这就是‘微型’的含义,你觉得还有什么特点吗?”他说:“只在结尾才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结尾很有意思。”我说:“这是结尾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通过读他喜爱的作品,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他明白了微型小说的奥妙,对语文阅读比较感兴趣了。
二、广收博览
以前读书,总觉得古人的文章每一个字都有份量,可谓一字千钧;现在的文章则显得累赘,可删去的文字很多,论功底是远不及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假如古人学语文就算一天六节课,而现在一天还不到两节课,古人学语文的时间是现在人的三倍。可见,大量阅读,博览众书很重要。广收博览、集众家所长,自成一家,便是这样。光靠几本语文书,是根本无法将阅读能力提高的。因为读得多,一是有语感,二是积累素材,三是其中自然有与自己生活、思维一致的地方,引起共鸣,这样也调动了主观性。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经验之谈。
大量阅读,需要时间。有人会说,中学生任务重,哪来的时间去看呢?对此,我认为有三种办法:一是课余读。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况且,读出了兴趣,那便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并不需花费很多的精力,还可以起到一种调节作用,放松放松。二是课堂给时间学生读,每节课不能满满的,而应该给学生读课外书让出时间,比如早晚自习,或一个星期挪出一两节课。三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这其实就是魏书生先生的“三主”思想,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一个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自主的思维,那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千万不要老师为主体,学生出耳朵。要善于让学生去读,去分析。宁可学生出错,不可老师讲一堂课。总之,灌是不行的,得让学生自己去读。
三、循循善诱
前面主要讲的是学生自己读,是就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说的。当然,光自学也不行,容易事倍功半。老师也有老师的作用,应指导学生读。老师应成为一盏灯,指明学生前进的路。告诉学生如何去读一篇文章。我以为指导可分为三步:读前设问、读中提示和读后小结。
1、读前设问。设问是让学生明了读的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设问不可漫无边际,应当有艺术性,有目的性。有艺术,即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急于了解一篇文章。比如上《鹊桥仙》,可以提问“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生活呢?”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说:“让我们看看秦观和你的观点一致吗?”这样学生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想要看下去。有目的,即明白这个提问是让学生了解主题,还是艺术手法,是内容,还是形式。要有的放矢。总之,课前提问要有艺术性、目的性,还必须联系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具备的知识水平。
2、读中提示。老师在学生读的中途,在分析中,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找出难点,将其引导解决。如《我的空中楼阁》,对于“空中楼阁”的第一层意思,即山上的小屋,同学们很好找出来,而另一层同学们难以理解。老师可这样引导:首先,分析第一层意象,小屋建在山上,山是绿的,屋是蓝墙、白窗,山上有变幻的云霞,说明小屋是美的;小屋在山上,环境是清幽的。作者喜欢他的山上的小屋,说明他喜欢这种环境。那么表明他怎样的追求呢?原来作者向往一种“恬静、自由”的生活。那么“空中楼阁”就是山上的小屋吗?不完全是,它还是作者飘渺的梦之所在,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所以说是“空中楼阁”。这样由浅入深,学生就明白了。
3、读后小结。读了以后,要小结,让学生有所收获。总结主题,总结艺术手法,也总结读的方式。这种小结,不需要面面俱到,一篇文章好的方面可能很多,可总结多了,反而不能突出重点,学生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只需一至两点便行。
李学东,男,张凤霞,女,教师, 现居湖北应城。